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庆和 《新高考》2011,(11):18-20
考纲回顾:明确常见文言虚词的性质与功用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  相似文献   

2.
2011年高考17套试卷中有9套单独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2012年则有10套。没有单独设题考查的高考试卷也常在文言文翻译题中涉及到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但在复习过程中,不少教师与考生却对文言虚词颇感头痛。因为考纲要求考查的文言虚词虽然只有18个,但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却十分复杂繁冗。不少考生是靠  相似文献   

3.
张文得 《中学文科》2007,(9):122-122
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2007年《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仅18个,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而高考高查的形式往往是将试卷语料中的文言虚词与教材中学过的虚词对举,判断其异同。所以掌握常见虚词特别是判断陌生语段中虚词意义和用法是备考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考点透视】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以来的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相似文献   

5.
高考大纲中常见的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志结构、表达语气等。但它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文言实词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永才 《考试》2008,(10):16-18
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都在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之列,为了更好地备战09年高考,下面介绍一些解答技巧。一、判断词性法有很多虚词"身兼两类词性",只要能确定两个虚词的词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
讲到古文作品中的文言虚词,普遍认为其主要表示语法作用,甚至有人主张"虚词是完全表示语法作用的"。如果不是简单化地采用"以洋律中"的姿态,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尤其是文言)虚词并非语句构造之必需,而是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在古文作品当中,虚词的调用更多的是作者行文表达的需要。所以,在古代汉语课程及古文阅读与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文言虚词的辞章价值予以充分的关注,通过虚词去把握文本行文的语气与脉络,是古代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着眼点,同时也是古文阅读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统计2002年以来的全国50套高考试题,发现《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直接命题考查(不含文言句子翻译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的有17个("何"字轮空),其中高频虚词有6个(依次是"以""之""而""为""乃""其"),次高频虚词有5个(依次是"与""因""于""且""所")。  相似文献   

9.
<正>文言文的虚词相对于实词来说,数量要少很多,也就几十个,而高考涉及到的虚词只有18个,但是它远比文言实词复杂和灵活。高考也是通常把虚词融会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稍不留意,就会判断错误或漏译。如何学好文言虚词,熟练掌握其用法和意义?我认为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勤归纳、善迁移、巧对比。下  相似文献   

10.
杨扬 《广东教育》2011,(12):9-10
一、考点解读文言虚词数量不少,但考纲中明确规定考查的文言虚词仅限于"而、何、乎、乃、其、且"等18个。而且,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能力",要求考生在浅易的文言文的阅读中,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加以了解和辨析。  相似文献   

11.
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列为高考的范围,这是高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平常阅读文言文必备的知识。但在高中毕业生中要准确地掌握这些虚词也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虚词通文气,实词主文义”,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阅读古文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阅读题的第一大考点。 作为考查重点,《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其明确了高考备考指向:一要过关120个常用实词和课本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而非生僻难懂词;  相似文献   

13.
高考文言文考查学生阅读浅易古文的能力,目标定位非常清楚。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筛选信息、概括和评价。纵观历年高考题,考查特点有二:其一,稳定性;其二,合乎阅读的规律。稳定性首先体现在多考查传记类作品(议论性文本要求太高)。选文从《史记》到《旧唐书》,基本框定在二十四史里。实词限定于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及其他常见的词语。至于高考考查的虚词“为”、“以”、“焉”、“因”等18个虚词在课文中俯拾即是,出现的频率之高,不必累述。从考查实词到对文字的筛选、概括、评价,实际上合乎阅读的感知———…  相似文献   

14.
文言虚词教学是古文教学的重点之一。现阶段高中语文虚词教学中存在着阐释言说不一、重复低效、刻意强调、偏离高考实际操作的一些情况,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养成较好的文言文语感,需要我们很好的面对和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5.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  相似文献   

16.
卢兴远 《考试周刊》2009,(26):73-73
高考对古文的考查,一般有四种题:一是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二是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三是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四是翻译。分值在20分左右。要想考试得高分,古文阅读必须重视翻译;古文翻译,必须重视字词句的落实。古文阅读,一定要让学生过好翻译关。因为过好了翻译关,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也就自然得心应手了。翻译不过关,其它皆难办。翻译要过关,必须字字落实到位,不能随心所欲.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有11套卷专门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而重庆卷和湖北卷则是实词和虚词混合考查的,上海卷和湖南卷则是放在翻译题中考查重点虚词“以”和“之”。今年所考虚词基本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相似文献   

18.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掌握得不好,就会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高考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不多,但由于虚词用法灵活,要弄透弄懂也不容易,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一、考点解读《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即2005年《考试大纲》明确划定的18个。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在其《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一文中指…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文阅读】先说对古文复习的建议。第一是要死抠课本,夯实基础。要下大功夫复习教材中的文言课文,对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难句翻译以及古代文化常识都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整理,将它们牢固掌握。比如对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必考文言虚词中每一个虚词的各种用法都要了然于胸,这是做好古文题目的基础。第二是做题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在掌握基本义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掌握词的语境义。这不仅是准确理解文意的要求,也是答题的要求。比如1996年全国卷中的一道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20.
技击指津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高考考试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对此考纲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1.“常见”一词明确了考查的范围,一般情况下,近几年高考考查的虚词常见的有18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