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年晴 《现代语文》2009,(8):145-146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雪国》是一部充满深层次象征寓意的小说,此文围绕两个女性形象对其主题进行探究,是在两位女性爱的拯救之下,主人公岛村历经了一个从色欲到情爱、由“肉”到“灵”、由“即”到“离”、从有限到永恒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作者对永恒生命力和无限超越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2.
从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思想解放的初期到新世纪的今天,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在文学创作上走过了一条线条分明的道路,她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认识是呈上升状态的,由对无爱婚姻的拒绝到挣脱婚姻的羁绊再到完全不要婚姻,其间也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从作品中“女奴”情绪的抒发,到女性自我的发现,再到人“本我”的展示,给我们表现了一个女性的全过程和反抗传统婚姻观念的理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伍振 《考试》2005,(10)
知道“有了房子再恋爱”这个谜面的谜底是什么吗?呵呵,就是文章的标题:“无‘所’不谈”!浪漫主义的爱情说:爱屋及乌。爱我,就要爱我的一切,爱我的不足;现实主义的爱情说:爱吾及屋。爱你,更爱你的永恒,你得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学毕业后,我一直过的是“南征北战”的租房生活:上半年从大沽南路转移到体北路,下半年又从体北路转移到南楼……租房子时间长了,觉得房租太贵,钱都送给了别人,太不划算。考虑再三,决定先买房。  相似文献   

4.
“永恒女性”的崇拜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古老的人文传统,也是俄罗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有着自己的概念体系,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形象体系。在俄罗斯作家的笔下,诞生了许多“永恒女性”的形象,她们既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永恒女性”的共同气质。索洛维约夫把“永恒女性”崇拜发展成一种完整的学说,即索菲娅学说。本文拟以索菲娅学说为切入点,深刻解读勃洛克和帕斯捷尔纳克作品中的“永恒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表达情感的词语。在犹太教以及基督教中,“爱”更是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意义和宗教原则体现在两教经典《圣经》中,不仅体现出犹太教、基督教的宗教神性,更体现了上帝与人之间丰富的伦理价值,笔者力图通过对《圣经》中“爱”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爱”的深层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田梦园 《音乐世界》2010,(24):38-39
“爱”是无私的付出,“爱”是尽情地给予,爱是一个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在这个越来越“缺爱”的社会里,张杰适时地送上了《这,就是爱》这誊张专辑。Easy有幸能在张杰新专辑发售的当下采访到他.听他聊聊音乐,聊聊人生,聊聊属于他的“爱的练习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爱”是永恒的主题,每个人对“爱”的感受、体会与理解是不一样的。考生虽小小年纪,却能对“爱”有着独特的理解,认为“爱”不是“讲排场”,不一定要“惊天动地”,更不是“作秀”,满足“虚荣心”,而应该“爱是干净的,是透明的,是美好心灵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两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意识。《紫色》和《最蓝的眼睛》分别是她们的代表作。分析了在这两部作品中,两位作家经过细致的刻画,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实。在“有爱世界”和“无爱世界”中存在着能够觉醒和始终迷失的黑人女性意识,“妇女联盟”也对黑人女性意识觉醒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爱 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而转变“后进生”则是教育永恒的课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深有感触地承认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我在小学阶段曾经一度是一名后进生,对我来说小学阶段是“难熬的童年”, 作为后进生的那种消沉、自卑、惶惑、麻木的心理状态至今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因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对后进学生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但是只有爱并不一定能完全直接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还必须有善爱的办法。下面我以我在教育教学上爱 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 需要什么, 该如何满足它们的需 这是自我安慰 , 另一方面是想让而转变…  相似文献   

11.
魏秀霞 《小学生》2011,(4):41-42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已成为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学会做人”是将来立足社会、贡献社会的关键。“爱”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教师是爱的传播者、创造者。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夏懿 《现代语文》2009,(10):105-106
男性作家有自己对爱的理解,从鲁迅的作品来看,他的爱的哲学中并不乏“母爱、童心、自然”,但与冰心等女性作家的纤柔、清新截然不同。在他的文风中,你可以体会到男性笔下深沉的爱、无语的爱。鲁迅曾自比“孺子牛”,他的作品有一种“牛劲”,而在他的作品中爱的表达可以说是“先出犄角后出头”,尖刻中透出深厚,朴实中显出深沉。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爱红成癖、性情和相貌带有一定的女性化的特征,他对女儿爱恋、钟情、倾心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这种对青春女性的态度,我们可以名之以“女儿情结”。贾宝玉的这种爱红慕女情结的形成由作者曹雪芹的家族根源、现实氛围和深层文化原因共同促成。  相似文献   

14.
这里的风景     
杨昕 《新读写》2009,(1):42-43
为什么要爱拥挤、嘈杂且漫长的公交车上的风景,并以之为享受呢?原来这里有爱,这里温暖如春。从“我”的书包被妥善安置,到钱与票的传递,浓浓的爱意飘溢在醉人的夜色中,成为小作者心中一幕永恒的美景。  相似文献   

15.
倘若你要问我,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是什么?那我就会明确地告诉你——是爱,是充满整个世界的爱。爱,这是一个千古永恒的话题。说到爱,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个人之爱,即所谓的爱情。外国有“罗密欧与朱莉叶”。中国有“梁祝”、“宝黛”……这些爱情悲剧曾被多少人吟诵,又赢得了多少人的眼泪。这种个人的爱固然美丽动人,但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爱中,它只属于最狭隘的那种。  相似文献   

16.
永恒的倩影     
在某种极端的意义上,西方艺术是女性的艺术。他们把女性视为善的隐喻,真的化身,美的极则,爱的典范:“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上升。”(歌德)甚至,在但丁的描述之中,恋人贝阿特丽切还能够救赎他有罪的灵魂,引导他出离地狱,飞升天堂。  相似文献   

17.
“恶魔主义”发端的谷崎作品在前期文学通过设定一个虚构的世界,塑造不同缺陷甚至是“恶”之性格的作品人物,奠定了追求“永恒的女性”基调。残缺的暗示、对残缺的想象能够感受到日本的传统美意识,残缺彰显“美”,艺术地塑造女性魅力体现一种不完美的“完美”。残缺与永恒的主题成为谷崎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郑芩 《文教资料》2013,(32):160-162
“爱VSV”构式是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构式。文章以句法为切入点。从句法构成、句法功能这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爱VSV”构式。“爱V不V”构式由两个固定不变的常项“爱”、“不”和一个变项“V”构成。常项动词“爱”表示个人主观意愿;常项副词“不”是对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主观意愿的否定;变项动词“V”以不带宾语的单音节动作性、自主性动词为主。“爱V不V”构式的句法功能较为丰富,它既可以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又可以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而且不同的句法功能还在使用频率和语义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女性文学是一朵绚丽的奇葩,而其表现女性对于自由解放的追求也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从“五四”觉醒的女性到当下“真实”的女人,无不在彷徨而执着中寻求着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然而由于历史沉积的原罪意识使得她们始终不能彻底地解放自己.  相似文献   

20.
潘竹树 《学周刊C版》2014,(11):165-165
“减负增效”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教师永恒追求的“数学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主题需要与时俱进,从思想到方法,从创新到技巧等,全新地诠释师生共同的“数学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