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世界的气候"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气候包含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因此,教材在阐述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世界气候的学习。气温和降水是学习气候的前提,气候则是对前者的高度概况和加深。自然因素主要指地形、气  相似文献   

2.
2004年“高考直通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一第五章)第26题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本节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加以运用,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继续学习其它地区和国家提供基本方法与策略.通过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了解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应从哪些要素入手,并注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共分为“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复杂的气候”两部分,核心内容是分析亚洲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中应重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教学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授“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第2课时教授“亚洲的气候”.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设计思路本着一切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宗旨,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教材分析与处理“中国地形”是《中国地理》(人教版)第三章《中国的地形》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气候、河流等章节,并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本节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旧大纲要求学生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 相对冲淡了对地形特征的认识。“新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用《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指导旧教材, 既可培养学…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反杜林箫”第一毓第三、四、五、六、七、 八章列宁:“唯物主义和翘.哄批判主义”第三、五章列宁:“卡尔·禹克思”F’’哲学唯物主义”部分)斯大林:“僻抓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二) 部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耗济周翘,’第一部分毛泽东:‘性中国革命战沂的战路阴越,,第一章第一 右毛泽东:“‘农村调杳’的序言和跋”讲授“世界的物质性”参考书目!本刊资料室 ~~  相似文献   

6.
初二世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世界的气候”,是全部世界地理教材中最重要而又最难教的一部分。本节内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世界的气候是复杂多样的;2、虽然复杂多样,但气候的形成又是有规律的,是受到地理纬度,气压带、风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约的结果。教材着重解释了气压带和风带这一影响气候的因素;3、由于各地所受到的各种因素影响情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并按一定的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7.
中学世界地理教材第一章中的“世界的气候”,是全章的重点与难点,这部分教材在整个世界地理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习世界地理重要的基础知识,这是大家公认的。因此,深入钻研这部分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就势在必行。 “世界的气候”这节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讲气候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吕胜松 《学周刊C版》2011,(3):162-163
一、教材分析 《俄罗斯》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其概括阐明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内容包括:(1)利用已学的经纬度知识阅读出俄罗斯大致的经纬度;(2)利用已学的等高线图上的高度表和五种地形读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3)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两个影响俄罗斯气候的主要因素出发,  相似文献   

9.
浅谈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教学方法杨秀彬九年义务教材《世界地理》第一册第四第五节“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一节是全章的一大难点,限于初一学生的知识程度,课堂上教师难于讲授,学生亦不易理解和接受。若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和世界陆地自然景观地区差异简化为...  相似文献   

10.
刘军 《考试周刊》2009,(35):162-163
各地由于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人类活动”等影响不同。因而气候差异很大。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地形是一个重要因素。“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Ⅰ地形与地势 1.教材分析:"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和"地形复杂多样"一课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的第一、第二课时的内容.在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中,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国的疆域、人口与民族的知识以及学习中国地理的初步方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是从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湖泊等不同层次的学习,了解美丽的祖国.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2013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内容,教材在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之后安排土地资源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地形与气候两大要素是影响土地类型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环境要素,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教材第四章编排了“交通运输”“农业”“工业”等内容,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作用。在学生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基本概况并形成正确资源观的基础上,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地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特点和分布等,在学习探究过程中联系实际,分析淄博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情况,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拓展知识,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勇 《地理教育》2008,(1):29-29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相似文献   

14.
李平煊 《地理教育》2013,(Z2):103-103
经过对试题深入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2012年东莞市、云浮市八年级地理试题有如下特点。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如第1题对山地五种基本地形的考查,第2题对海拔和气温关系的考查,第3题对比值尺知识的考查,第31题对经纬度、五带的划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极昼和极夜等知识的考查,第34题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主要气候的特征和非洲气候分布特点的考查等。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命题。如第6、7、8题结合伦敦奥运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湘教版课本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和人教版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一些问题,供备课参考。我国西北半壁以牧业为主吗湘教版课本(2002年7月第1版,以下简称“课本”)79页阅读”提到“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把我国大致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  相似文献   

16.
湘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节,给学生的感觉是纷繁复杂,再加上成因差异、分布差异、对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差异巨大,学生更是分不清南北了。气候类型是初一地理的重头戏,既是对影响气候主要因素部分的总结和具体落实,对后续分区地理的学习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气候类型作为后续章节中的无处不在的内容,而成为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新教材第四章讲述了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大约50年的世界历史.本章分为六节,共7课时.除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为2课时外,其余各节均为1课时.在新教材的各章中,第四章是同修订前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以下简称“旧教材”)有关内容最为接近的一章.它覆盖了旧教材上册第十六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十七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十八章“第二国际”和下册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赵明锋 《地理教育》2015,(Z2):83-84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区位的选择”第58~61页的内容,第四章的工业与第三章的农业、第五章的交通运输业分别从不同的产业领域研究人地关系;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学中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学习工业区位的重要开端和基础,因此,第四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是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一章教材。但它又是地理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地理环境的外貌在一般情况下以气候为转移,以生物为标志。同时,生物圈体现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过渡;体现了“无机因子与有机因子之间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循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第五章第四节“自然带”的教学中,必须对自然带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现就有关自然带的几个问题,作一些介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通常是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亦称“自然环境”,它包括了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物质生活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地球表面大陆上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是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等地理要素共同组成的。各个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就是一个整体。同时,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环境以及各级自然综合体,都具有各自的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