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探讨了培根哲学与笛卡尔哲学中对主体、客体问题的阐释并赋予价值研讨。笔者认为在“认识论转向”过程中 ,培根与笛卡尔不仅在认识论上遵循着相反的原则 ,而且在方法论上存在着背反性 ,并体现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上 ;在人类价值观上 ,他们并未跳离近代所赋予的潮流“共势”  相似文献   

2.
在《尼采哲学的价值转向和人学转向》(《宜宾师专学报》99年2期)一文中,笔者重点讨论了尼采在形而上学和人生价值问题上的变革,指出尼采哲学实现了西方哲学的价值转向和人学转向。本文将进一步讨论尼采哲学变革中的后两个转向,即对人类理性和精神的追问导致的语言转向和非理性转向。一、语言转向:人类理性的迷与返尼采哲学的语言转向是同他在形而上学上所实现的价值转向和人学转向紧密相联的。在前两个转向中,尼采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得以成立的基本概念,诸如‘县实世界”、“绝对”、“目的”、“主体”、‘“客体”等,但…  相似文献   

3.
主体问题构成了形而上学的重要维度,海德格尔把形而上学的本质归结为命题“存在状态与思想”,进而从存在与人的关系角度回顾了形而上学史上主体问题的孕育、发生、发展和完成。本对海德格尔的回顾作出分析,指出此回顾植根于其思想主题——存在问题,并对其“主体问题完成于超人学说”的结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和限定。  相似文献   

4.
建立在主体形而上学基础上的“科学主义”空间观,遮蔽了“空间”与“存在”的关系,反映出认知理性泛化、非现实性以及实体性的特征。海德格尔力图重新建构“基础存在论”,在作为“此在”的人之“在世”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寻找空间的本源意义,展现出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转向”的深层人学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5.
海氏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形而上学” ,这种“在场形而上学”导致了技术至上、主体高涨、精神沦丧 ,这种形而上学已进入“终结”。为挽救上述危机 ,海氏提出“存在之思”即艺术、天地人神四重整体存在等三个方面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实体”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概念,从而开启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之路;近代,伴随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实体”观念“主体化”;现代,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等致力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或拒斥,其最终却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实体论”,也是一种形而上学。虽然他们都以“存在”的探询为目标,但却停留在了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而没有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7.
海氏认为为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形而上学”,这种“在场形而上学”导致了技术至上、主体主涨、精神沦丧,这种种形而上学已进入“终结”。为欣喜上述危机,海氏提出“存在之思”即艺术、天地人神四重整体存在等三个方面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试论形而上学与数学的关系——以笛卡尔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而上学与数学有怎样的联系?这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从西方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可见出数学对其形而上学的影响.笛卡尔采用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他的知识论形而上学.数学与笛卡尔的知识论形而上学相互影响、互为根据.  相似文献   

9.
“超越”(transzendenz)构成了古典形而上学的“生死难题”。康德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批判者,也是形而上学的建设者,其思想正处在形而上学兴衰史的关节点上,其哲学中transzendental(先验的)与transzendent(超验的)这两个关键词就与形而上学的超越问题密切相关。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试图“调和”超越与内在,其批判哲学体现为某种从“绝对的超越”向“内在的超越”的转向,从而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形而上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完成,也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终结。  相似文献   

10.
笛卡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我思” ;他是用“直观自明的原则”把“我思”与存在直接同一 ,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我思”还是一种通过怀疑来剔除怀疑的抽象方法。笛卡系摸索形而上学得出第一原理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 ,有很强烈的科学倾向。但是他的体系是建立在那些断定“自我”和上帝存在的命题之上 ,显示出其理论的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1.
生成语法与笛卡尔天赋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析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与笛卡尔天赋观念说之间的关系 ,提出前者并非是对后者的简单继承 ,而是在扬弃了后者的基础上 ,以 2 0世纪中期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当代语言学理论 ,澄清了国内外学者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统的“天赋观念”学说,从亚里士多德的不死灵魂的回忆说启始,到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的神启和信仰的学说,再到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学派的笛卡尔的“天赋真理”说、斯宾诺莎的“天赋真观念”说,以及莱布尼兹的“天赋能力”说,经历了一个逐步消解“天赋”程度的过程。这一演变路径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示着人类科学和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因素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剖析笛卡尔对上帝的论证及其观念,探讨笛卡尔哲学思想中上帝的性质和地位问题,揭示笛卡尔心物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哲学蕴含及其近代意义,进而分析笛卡尔哲学在整个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一条研究笛卡尔哲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剖析笛卡尔对上帝的论证及其观念,探讨笛卡尔哲学思想中上帝的性质和地位问题,揭示笛卡尔心物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哲学蕴含及其近代意义,进而分析笛卡尔哲学在整个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一条研究笛卡尔哲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回溯近代西方唯理论哲学在身心关系学说上的流变,从笛卡儿身心二元论到斯宾诺莎的身心两面论再到莱布尼兹的预定和谐说,对其始终无法解决的困境作出梳理,凸现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突破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一种价值创造过程。通过价值链系统化的视角分析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可以发现教育主体的真实归属。教育以教学为基本活动途径,单纯地从"教"或"学"的价值链出发,得到的只能是"教师主体论"或"学生主体论"的片面主体论点,无法全面认识教育活动。要找到教育主体的真正归属,只有构建完整的教育价值链,认识到教育是教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基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共同的价值实践过程(理念教育),进而认识到教育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人的"类"主体。  相似文献   

17.
可能性范式在莱布尼茨范式哲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可能性范畴思想,改造笛卡儿的天赋观念学说,并从多层面阐述了天赋观念中的可能性思想,同时他还将可能性范式贯穿于“可能世界”学说中。莱布尼茨的可能性范式尽管遭到康德的批判,但无可置疑的是对后世的模态逻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人生哲学方面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创建一门极富解释力和指导性的“高等学校学”,以发挥对高等学校办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创建“高等学校学”,首先要确定“高等学校学”的研究对象,其次要有组织和获得“高等学校学”知识和理论的方法,再次要明确“高等学校学”的学科定位。在此基础上,以“高等学校学”若干最基本的范畴为出发点,引申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逻辑严密的“高等学校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意志理论作为体现笛卡尔哲学道德意蕴的一个向面,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意志是精神本体我“思”的内涵之一,它和真假、善恶、自由、美德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有着诸多关联,它是人高贵、平等的一个源泉。意志在笛卡尔的整个哲学框架中起到了链条式的作用,遗忘或忽视笛卡尔的意志理论,必然造成片面理解笛卡尔哲学的缺憾。  相似文献   

20.
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等方面。这种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实现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合乎逻辑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