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温济泽,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党中央决定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进行重大改组,新华社原属编辑科的口头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通称"口播部"),加强口头广播宣传。温济泽被调到语言广播部担任主任,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2年(1946~1958)的新闻广播宣传生涯。由于当时国内时局不断地变化,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经历了从延安到瓦窑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从延安创办新华广播电台算起,迄今整60年。这60年间,一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就辉煌,值得热烈祝贺。 我同广播事业结缘,也是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立时期开始。那时我在延安解放日报工作,同新华社的同志同住在延安城东门外的清凉山上。当时新华广播电台是新华社的一部分。报和社是一家人。  相似文献   

3.
任何事物都是“其始也简”,新华社也不例外。 1937年11月,我与家属由战火連天的上海乘火车、骑驢子到了民主聖地——延安,休息三五天后,分配到新华通讯社工作。新华社社址是在延安清凉山上,它和解放周刊  相似文献   

4.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可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  相似文献   

5.
重返清凉山     
今年10月12日,我回到了曾经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内心的喜悦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按捺不住写这一篇短文。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如今又是人们怀念的历史名城。许多兄弟党代表团访华,也常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人们一见到宝塔山,就知道这是延安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隔延河相望的凤凰山和清凉山。延安旧城就处于这三山的环抱之中。凤凰山是党中央进驻延安时,  相似文献   

6.
矗立在延河岸边的清凉山,号称新闻山,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源头,现在已建起了“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清凉山有多大,是个啥模样?我的回答是很小,很小,我没量,估计是五百平方米见方。为什么人们称它为新闻山?因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源头在此奠基。当时,日本、胡宗南飞机经常轰炸,这块地方多的是石洞、石岸,印报的机器房,是在万佛洞;装订房是在下边大石洞内,外边用石头砌了门窗。正像原新华社采编部办公室主任刘秀兰回忆:清凉山上有许多文物古迹、庙宇和石洞,刚上山时,给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和温济泽是在1947年认识的。我们永远怀念着和温老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温济泽是1946年6月从解放日报社调到新华社总社语言广播部任主任的,负责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发口头广播稿件。1947年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撤到瓦窑堡,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后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又转移到涉县。温济泽继续担任编辑部主任,主持陕北台工作。当时,我们只有十五六岁,已参军当看护(卫生员),后被分配到口播部当通讯员,传递稿件,还兼管  相似文献   

8.
重返清凉山     
今年10月12日,我回到了曾经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内心的喜悦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按捺不住写这一篇短文。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如今又是人们怀念的历史名城。许多兄弟党代表团访华,也常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人们一见到宝塔山,就知道这是延安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隔延河相望的凤凰山和清凉山。延安旧城就处于这三山的环抱之中。凤凰山是党中央进驻延安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最早的住地。毛主席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相似文献   

9.
在1945年9月到1949年3月的三年半期间,新华社除了进行文字广播以外,还管理口头广播。当时的延安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就是新华社的一部分。诞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台。它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诞生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6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新闻工作座谈会,座谈继续推进新闻改革、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纠正新闻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我在会上发言,谈到新闻工作者应当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座谈会,中宣部新闻局的内部刊物登出了我的发言摘要,引起新闻界一些同志的注意。《新闻战线》编辑部同志打电话给我,约我写一篇回忆毛主席讲话的文章。我想,当年毛主席讲的话,今天对我们仍是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我是1943年初,在延安,从中央研究院调到解放日报社的。解放日报社和新华通讯社、解放出版社、中央印刷厂都在清凉山上。  相似文献   

11.
张敏卿 《兰台世界》2004,(12):56-57
延安城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延河与南川河交汇处,周围有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是一座依山傍水、群峰拱卫的山城。由于延安地处陕北高原南北交通的要冲,东扼黄河、西邻宁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历代许多的名臣武将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  相似文献   

12.
巍巍清凉山,矗立延河边。山不算高,但爬到山顶,也要出一身汗。解放日报编辑部、新华社和中央印刷厂就设在半山的窑洞里。解放日报前任总编辑杨松,就长眠在山顶上的一棵松树下。我到延安后,还没有爬过这座山。当我爬上半山腰,在一个窑洞里,首先见到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余光生。余光生同志很热情,也很健谈。他向我介绍了解放日报的情况,说明了要我来报社的意图。他说:“整风以后,解放日报不但要很好地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加强指导作用。现在报社对根据地的工作写不出文章来,根据地的新闻很多,  相似文献   

13.
1944年9月1日,新华社英文广播部从延安清凉山的窑洞里,向美国旧金山播发了第一条英文电讯稿.从此,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开始迈出重大步伐.  相似文献   

14.
二、组织机构 1937年1月,党中央由保安迁到延安。为了加强抗日救国和马列主义的宣传工作,在年初由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何凯丰等同志组成中央党报委员会,由廖承志、徐冰同志先后任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下设资料、出版、发行等科,涂国林、黄植等同志任科长。4月24日起,以解放周刊社(1938年1月起为解放社)新华书局(1937年10月起为新华书店)名义出版、发行书籍。地址先在延安城南大街等地,后来在延河边的清凉山上。 1939年3至5月,中央先后发出《关于建立发行部的通知》和《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两个文件。文件中说:“为了适当地散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5周年纪念日。1940年12月30日晚上七点,从革命圣地延安的王皮湾村,电波传出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响亮呼号,这座电台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播音员报道了国内,国际的重大新闻和陕甘宁边区及其他边区的新闻。稿件是由设在延安近郊清凉山上的新华社语言广播部(简称口播部,新华总社分为文播和口播两大部分,文播用电报发出)编辑的,由通讯员送往王皮湾。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前,党中央在革命圣地延安决定设立新华社英文广播部.1944年9月1日,新华社正式对外播发了第一条英文电讯稿.六十年来,从延安清凉山的窑洞到北京现代化的大厦,从三四名工作人员到上千人的采编队伍,从一台旧式发射机到高科技通讯设备,新华社对外新闻宣传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为推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1942年8月走进清凉山《解放日报》的大门,到1945年10月受命离开延安,可以说,是我新闻生涯中的起步阶段。 三年的时间,在人生中也许是短短的一瞬,但在延安清凉山上的这三年,却是我终身难以忘怀的岁月。 除了前面所回忆的采访赵占魁、写作雁翎队、报道第一篇社会新闻以及和毛主席的一次谈话等几件事之外,还有一些事件和经历也使我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18.
与报纸和广播结缘1943年1月,在延安,我从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学术秘书,研究员)调到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做编辑。这是我做报纸工作的开始。那时我主要负责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国际知识等栏目的编辑工作,自己也写过百余篇有关的文稿,这些都是与当时的新闻报...  相似文献   

19.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20.
“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这是陈毅同志《七大开幕》一诗中的后两句,前两句是:“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清凉山屹立于延安城东,隔延河与风凰山、宝塔山鼎立相望。山上草葱木秀,文物众多,风景宜人,为历代游览胜地,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都驻此地,每天由此发出的正义之声传遍环宇,就更不能不被“万众瞩目”了。由于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关系,就“瞩目”又加“敬仰”,产生寻踪觅源的兴趣。实在感谢《延安报》的同行,由副总编苏若望同志陪同前往。《解放日报》旧址在清凉山的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