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敦煌版画是佛教的信仰和宣传用品,它以版画形式广泛流传于公元10世纪的敦煌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民间的广大信众中.敦煌版画在传播学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佛教信仰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正信,一是民间佛教。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女性信众接受正信相对困难,是故唯有民间佛教与其更为接近。江西自古以来是佛教胜地,民间佛教也非常发达,拥有着众多的女性信众。社会风气为女性信仰佛教造成了限制,但也提供了契机。佛教民俗活动中,女性则占有重要的地位。总之,民间佛教和女性信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妈祖信仰是中国社会中一个极富特色的民间信仰。沿海漕运北上催生了妈祖信仰向北传播,而沿海和运河贸易的发展促使北方妈祖信仰进一步扩展。与南方相比,妈祖信仰的北方传播无论是传播路径、信众来源,还是价值功能都体现出了北方特性。通过简单归纳北方妈祖文化的特点,政府或民间可在今后的倡导和推进工作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针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亲属关系比拟人神关系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前往妙峰山进香的信众们认为,神灵的灵验是基于彼此关系的阶序等级而呈现效力差别的差序的灵验。信众们通过对神灵的亲属称谓以及用亲属交往比拟宗教实践,试图与神灵建立起拟亲属的关系,进而用亲属关系的道德约束神灵的灵验。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支配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实践逻辑,形塑了信众的神灵观及其基础上的仪式实践。就这一意义而言,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中国民间信仰具有比较宗教研究基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山国王民间信仰文化发源于粤东揭西的霖田祖庙,受其移民规模和文化流布的影响,在台湾地区也有广泛的信众。探讨两岸三山国王信仰形成的基础,研究三山国王信仰内涵及流播对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和关系和谐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闽台民间信仰与两岸关系的互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民间信仰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是福建民间信仰通过分灵、分香、漂流等途经传播台湾后,台湾分灵庙则定期到福建祖庙进香谒祖。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有了新的发展,除了成千上万的台湾信众前来福建祖庙进香谒祖外,福建祖庙的主神也应邀频繁赴台湾巡游,接受信徒的顶礼膜拜。自古以来,闽台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还有力地推动当今海峡两岸政治的改善和经济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传统农业文明背景的陈靖姑信仰文化,一千多年来,其信众广泛,影响深远,已成为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地区共同的文化现象之一。考察探讨作为传统民间信仰文化之一的陈靖姑信仰的媒介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播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如龙公信仰兴起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一个以黄氏宗姓为主要信众的民间新兴宗教信仰。如龙公信仰经历了由家族到宗姓再到区域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如龙公的身份也由家族的如龙叔公转变为区域社会的如龙法师。如龙公信仰呈现出三大特点,即以宗族信众为信仰主体与传播载体、宗族信仰与区域信仰有机结合、儒道巫医的混糅而以道教特色为主色调。作为一种家族与宗族信仰,如龙公信仰之所以能顺利完成由黄氏家族信仰向赣西北湘赣边乡村区域社会信仰的转变,是因为它适应了当今社会农村居民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敦煌版画最初是作为佛教的信仰和宣传用品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迎合信众的精神需求,选择佛教与民众生存有关联的内容为题材,并含有中国民间美术的观念.敦煌版画的表现方法借用了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民族化的独特艺术形式.敦煌版画以当时最为先进的传播方式,在敦煌地区的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布,在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台湾,任何一种制度宗教的宫庙数量与信众都无法与民间信仰相提并论。偶像众多的台湾民间信仰虽然区域特色比较鲜明,但因其主要直接来源于闽粤地区,从一开始就打磨上一层擦洗不掉的河洛底色。归纳分析台湾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探讨台湾民间信仰与河洛地区的历史渊源,推进豫闽台民间信仰互动,对增进台胞对中华民族和文化认同、促进祖国统...  相似文献   

11.
台湾的民间信仰主要源于福建,闽台民间信仰具有传承关系,两地民间信仰从内容、形式到程序基本相同,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闽台民间信仰的传承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反映了闽台之间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当前,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深入发展,闽台两地信众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对促进闽台两地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博山玉皇宫建于北宋大观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玉皇宫曾多次进行重修。玉皇宫的道士以及当地的信众在历次重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亦不乏女性信众的参与。由于玉皇信仰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地方精英阶层大多对其持肯定和认可态度,并从祈福或教化的角度,为其撰写记文寻找合理依据。晚清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局势的动荡以及各种灾害的频发,禳灾与教化成为地方社会祭祀玉皇的主要目的。通过对博山玉皇宫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与正统道教宫观不同,作为世俗性和功利性极强的民间道教庙宇,博山玉皇宫与地方社会关系密切,其兴衰变迁成为地方社会发展的缩影和见证。  相似文献   

13.
明代温州人姜准撰写的《岐海琐谈》,记载了大量宋元明时期的温州民间信仰资料,其内容涵盖神灵信仰、鬼怪信仰和巫卜类信仰三类,是研究温州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文献。时过境迁,但《岐海琐谈》中所记载的许多民间信仰依然广泛存在于现代化的温州社会中,传统的民间信仰发挥着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某些社会功能,传统民间信仰的衰萎也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直东交界一带民间的汉教信仰由来已久,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洋教传入并不断制造与汉教信众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以反洋教为主旨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同时此地受白莲教、八卦教影响较大,这在义和团众的信仰和行为上也有明显烙印;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小说、戏曲、评书中的人物也被义和团众奉为神道.这些信仰对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发展、壮大等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不可否认由于小农的阶级和时代局限,这些信仰的某些部分也有迷信落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妈祖文化在民间的传播很成功,其信众遍布世界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海峡两岸妈祖信众尤多。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妈祖文化在民间的传播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根据大众媒体的多种传播方式的新特点,探讨提高妈祖文化影响力的传播途径和焦点,推动妈祖精神发扬光大,同时带动妈祖发祥地莆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指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是民间社会意识和心理的集中反映。安庆地方志记载了多种类型的民间信仰,从中可以考见清代安庆地区民间信仰的区域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运交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自然山川神、灾害神、水神的崇拜,也有对关帝、文昌帝君等人格神的信仰。民间信仰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点,官方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广泛流传于彝族民众中的洪水型兄妹婚活态神话以民间信仰为源头,并借助定期、反复的信仰仪式展演而不断活化和强化。民间信仰又运用口耳相传、文本记述、媒体录制等方式,唤醒并加深彝族民众关于洪水型兄妹婚神话的记忆。彝族洪水型兄妹婚神话中的主人公或神物即是民间信仰中的祖先神、崇拜物,在供奉、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人们的神话思想逐渐明晰,神话寄托愈加强烈。依托民间信仰这一载体,神话的自然传承便有序、顺畅地延续开来,所以说,神话与民间信仰水乳交融,难分彼此,两者在强化对方的同时也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存续关系。  相似文献   

19.
石美莹 《林区教学》2008,(12):45-47
保生大帝作为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名医,曾救助无数的黎民百姓,历来为当地民众敬仰,后被尊为神灵崇拜,并流传到台湾地区,与妈祖信仰、关帝信仰、开漳圣王信仰一起构成了闽台地区四大信仰,在闽台地区拥有大量的信众,是闽台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信仰文化。近年来,台湾民众到大陆寻根问祖的活动日益频繁,加强民间信仰文化的交流是其中重要的活动内容,因此,由两岸共同举办的保生大帝信仰的文化活动方兴未艾,逐渐成为促进闽台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必然在维系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血脉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临沂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地方乡贤名宦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在民间信仰发挥心理慰藉、社会整合等作用的同时,因其而产生的庙会活动对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