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死了,他的笔也会死掉,这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除非子孙多事,或完成遗愿,或完成己愿,像海明威那样,死了好几十年,儿女们还将他纸篓里的东西翻出来,编来编去,弄成一本小说。王小波的遗作好像瞬间就被出版商们抢得一干二净,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毕竟不同于海明威的,王小波用电脑,他的纸篓要比海明威的干净得多。所以我想,王小波大概不会再出什么新作了。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追捧,有人甚至认为他带来了中国当代文学和精神的转向,对青年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出版也参与了这个对王小波的经典化建构的过程.但是,在这个狂热的参与中,跟风出版乖张而恶劣,全集出版泛滥而平庸,相关出版单薄而单调,这事实上又拖累了王小波及其作品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被称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在他去世14年后,新一轮的“王小波热”又在中文在线和中国移动手机阅读的联合推动下再度兴起。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被称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在他去世14年后,新一轮的“王小波热”又在中文在线和中国移动手机阅读的联合推动下再度兴起。  相似文献   

5.
英年早逝的王小波先生曾经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对台湾的龙应台女士逼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不以为然.王小波先生甚至认为他从沉默到开口的转变犹如丧失了童贞.由此可见"沉默是金"对中国人有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年朱德所处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敲诈勒索,让他感到人间的不平,产生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他投身军界,参加和经历了辛亥革命、讨袁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成为远近闻名的滇军名将,但他看到的却总是与愿望背离的局面,他厌恶那些割据称雄的军阀,  相似文献   

7.
艾晓明博士正协助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整理王小波遗稿,并与李合编了一本王小波纪念集。这里发表的王小波谈创作的一组文章由艾晓明同志选自王的遗稿软盘或纪念集,并加了简要的题注。这些文章为我们了解王小波的创作思想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的故事化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们看到的许多纪录片中,编导往往强调画面的美感、结构的严谨、叙事的顺畅、解说词的优美洗练、音乐渲染的恰到好处,而忽略了片子讲述的故事是否有趣、情节是否吸引人,整个片子看起来没什么大毛病,但就是沉闷得让人味同嚼蜡,索然无趣.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12,(8):63-63
书名:管理智慧作者:谢明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定价:35.00元俗话说的好"无趣则枯,有趣则盎,大凡成功者,多因兴趣使然。"世间万物均蕴含着大智慧,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发现。往往,那些精髓的先进思想是从趣味小故事中悟出来的,而并不是口教心传讲出来的。正如这本《管理智慧》一般,没有  相似文献   

10.
吴健 《东南传播》2016,(9):24-27
青春电影《我的少女时代》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群高中生恋爱和反抗教导主任不公的故事。与近些年其他的青春电影"祭奠青春"的主题不同,《我的少女时代》延续青春的反抗与追求梦想,结局是开放式的大团圆。本文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色和叙事情节四个方面来分析《我的少女时代》的反抗与梦想。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趣趣或称趣味,是个传统的文论概念。它最早出现在宋代。当时的诗论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盛唐诸公一唯在兴趣”。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继后则进一步阐明了趣的旨意.他在评《水游》第53回时说:““—一《水公》文字当以此回为第一、试着种种摹写处,哪一事不趣,哪一言不趣。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请入黄周星把“趣”的意义总结得更为明白:‘“今人遇情境之可喜者.辄回:有趣,有趣!则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以感动人者。”他们这里说的趣,我们可以理解为由作品情趣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  相似文献   

12.
听王宋卫讲电影一定是件很无趣很无聊的事.因勾他所有的才智都已用在电影上了  相似文献   

13.
不再年轻的标志之一,就是在王小波的忌日那天重读他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并且和同样不再年轻的女朋友们一起,开始回忆生命中的那些情书。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1月5日是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诞辰95周年。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卓越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一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在编辑出版岗位上,通过他的如椽大笔和创办的刊物和书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唤醒大众,奋起反抗旧中国的黑暗统治,不屈不挠地战斗到最后一息。韬奋先生为民族解放和实现民主政治以及发展革命出版事业奋斗了终生。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光辉灿烂的业绩,是新闻出版界的宝贵财富,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工作者树  相似文献   

15.
朱旌 《山西档案》2002,(3):41-41
“你先担文章写好看了,其余的管他妈。” 说这话的人是谁?别瞎猜了,不是文人里的流氓,也不是流氓里的文人,是一位极有人缘儿的作家。他叫——王小波。 4月10日是王小波的祭日。辞世五年,记起王小波的人反倒越来越……  相似文献   

16.
我也不高兴     
这里我想绕个圈子,先从王小波说起。要说王小波,就不能不先提几句我个人的阅读状况。 本人对文学纯属外行;王小波出现之前,完整看过的中国现代小说也就是《金光大道》、《向阳院的故事》、《新来的小石柱》、《连心锁》,这么几部,再就是那些武侠了。  相似文献   

17.
离世后的王小波,可谓享尽哀荣。这样的情况,对一个生前基本不受文坛待见的创作者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这个不公平,直接导致后来王小波的读者对其为文坎坷经历的误解,总以为王小波一出道就是顺利的,一出道就被主流价值观所拥抱的。本文通过还原普通作者的生前王小波,意在强调耐心而真挚的文学和思想发展的艰辛过程,不要以此而误导文学或思想表达的轻佻和顺利。  相似文献   

18.
理性的悖谬──关于1995年文化论争的随感刘春文化大众的人数倍增,中产阶级享乐主义盛行,民众对色情的追求十分普遍,时尚本身的这种性质,已使文化日趋粗鄙无聊。──丹尼尔·贝尔引子艺术家们也许,可以给我们中的许多天才画幅像。讨厌道德却渴望别人善待他,反抗...  相似文献   

19.
微博     
《报林求索》2012,(5):69-69
<正>1、@苗炜(作家):王小波去世15周年了,他出生于1952年,要是活着,今年60岁。当年他写稿子,传真到杂志社,传真过来后,我抢先看到,坐在传真机边上经常大乐,包括看到那篇《一头特立独行的猪》,在杂志社见过他一回,他反复念叨:你们该使电子邮件了!  相似文献   

20.
《出版经济》2006,(3):8
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而略带神秘感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读者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一种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我们当然知道,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圣殿骑士,他们也没有什么关于圣杯的秘密盟誓,那么,这些人所感觉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他们引为同道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使我陷入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