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算法不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算法知识不仅广泛地用于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同时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教学实践,对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算法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本方案的特点是: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面向不同教学要求的模块化的知识框架,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软件系统建模和分析中强化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明确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东北农业大学作物专业硕士培养实际,对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师资队伍为前提、课程改革为基础、专业实践为中心、创新实践基地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对于培养未来真正卓越工程师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硕士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入手,通过对"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解读,介绍了笔者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课程考评体系等方面的探索,总结上百位研究生反馈的教学建议,为"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培养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及其具体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传统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围绕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这一目标,从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导师制度、实习制度四个方面对这一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于启红 《教育技术导刊》2014,13(10):190-190
学生编程能力培养是软件工程专业核心目标。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教学、课程设计以及课外辅助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编程能力,为相关专业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的要求,分析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模块结构现状,提出基于四大课程集群与校企共建实践课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以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重点围绕工程实践与团队协作推进模式改革,最后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转化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体现改革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医学信息学科,以培养医药信息技术"实用型、创新性"本科人才为目标,课程实施以实验教学为主,教学环节直接对接医药技术产业链。通过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教学相长,校企共进。同时,通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带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江苏大学率先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硕士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分类教学,开设专业硕士ESP课程,旨在协同国际化、专业化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研究生导师反馈等方式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前后的学术英语交际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较之前有较大提升,学生检索和阅读专业类英文文献和资料的能力有所提高;近年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学生人数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多。本研究为日后深化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来说,专业英语是一门重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编程能力的提高。本文在分析了软件工程专业中学生编程能力与专业英语能力的关系,并概括了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广西外国语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及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0.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适用人才。其特色就是以学生实操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为根本出发点。因此,本文结合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抽取出实践课程群,并对实践课程群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研究与实践,探索新形势下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硕士培养的核心和专业特性体现。当前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认识不到位、培养模式学术化倾向较严重、导师及课程任课教师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普遍不足、中小学校参与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为例,介绍了"大学—中学"如何围绕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性教学开展、三导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教育研究和招生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协同培养教育硕士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大数据产业对大数据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贯彻OBE理念,对湖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与实践。通过产教融合,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大数据应用方向,校企联合开设职业素质类课程、大数据知识与能力类课程、大数据集中实践类课程,构建了“软件+大数据”复合型课程体系;通过大数据产教融合基地和软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了“344”驱动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施VIP项目化教学、工程师与教师共同授课模式改革,有效提升了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大数据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NBPTS教师专业标准已逐渐成为众多美国高校制订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的重要参考,其音乐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针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提出了首先要健全考试机制,改革考试方式;其次要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能力;再次要丰富评价方式,制定淘汰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立足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背景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需求,本文以主干基础课程"专业硕士综合英语"为例,介绍了我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实践。本文从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估四个方面讨论如何通过英语课程设置在教学中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培养研究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提高该类研究生运用语言进行国际学术和专业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潘磊庆  张伟  屠康 《科教导刊》2020,(3):66-68,180
本文对食品工程专业背景,研究生培养方案,社会认可度等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当前情况下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实际出发,围绕高校供给侧教育改革方针,积极改革课程设置,增强师资团队实力,提高硕士实践能力,学习发达国家高水平培养模式,基于供给侧理念,构建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综合素质,使其符合市场、企业、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社会和信息行业对Linux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工程教育认证为依托,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软件工程本科专业Linux系列课程的具体特点,分析当前Linux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不足,阐述如何设置课程体系和支撑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提出基于校企协同的Linux课程群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和改革思路,不断推动软件工程专业Linux课程群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专业硕士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存在专业硕士教育大而不强,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不高,培养过程面向理论的多,面向实际应用的少,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且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脱节等问题。以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基础,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1-3-3-4"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并通过推进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建立良好的管理系统,打造"雁阵模式"的专业硕士培养经验转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改革调整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非全日制的专业硕士教育。坚持这个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实习安排、毕业论文写作答辩等环节,都要作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全面保证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这就会使专业硕士培养的路子越走越宽,并且逐步成为我国研究生发展的主流和支柱。  相似文献   

19.
学科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鞍山师范学院化学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探索,提出了化学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对推进化学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波  乔付 《教育教学论坛》2014,(18):169-170
阐述了软件工程专业基于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详细说明了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人文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方案,并着重说明了培养专业能力所需的三个课程群内容,总结了四年来实践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