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离不开媒介。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不同种族、不同区域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与之相应的是,我国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却日趋式微,尤其在数字信息时代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地方传统文化趋近消亡,地方文化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天中文化也不例外。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国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挖掘天中文化资源的价值,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对外传播策略,是当下天中文化传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试以天中文化为例对地方文化的传播策略作分析,希望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世界,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只有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民间美学更是情有独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都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而感到荣耀。本文立足对中国传统元素在广告设计中被如何运用,使我们的广告设计既不失国际水准,同时又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3.
林慧 《文化遗产》2017,(2):50-54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当代,传统节日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中,在社会、经济、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正在发生巨大的变迁。原本是我们生活世界一部分的传统节日,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何让传统节日真正返回人们的日常生活,让节日回归其本来的意义,这在当下尤为重要。保护节日遗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生活在传统中,让传统的文化精神扎根于现代民众的心里,让传统成为当下生活、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当代具有生命力的节日传统,都是与民众生活相融合,在生活实践中得以传承。生活在传统中,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而首先是对传统的自觉认同。其次是指在保持节日内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重塑。在传统中生活,既是对自身文明传统不断确认、自我认定的一个过程,也是节日文化遗产进行现代性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国家的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电话和网络普及、农民工大潮、城乡差距缩小……种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迎来了文化遗产时代,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与文化遗产时代的相遇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文化物流、文化流变、文化融合、文化同质、文化衍生、文化功利……这些为非遗传承带来挑战.国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不断实施新政策、新方案,尤其是文化部与教育部自2015年起开展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成为近几年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工作的推进,让我们思考互联网时代的传承该如何由文化自发转向文化自觉.大学非遗、社区非遗、少年非遗、海外非遗等传承的关键词,应当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的时代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华平 《大观周刊》2012,(42):33-33
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决定了辅导不可能是“复印式”的传承,而只能是选择性的传承。只有精心选择,才能传递群众文化的精华,只有整理和加工,才能使辅导对象能够接受,冀有选择性的吸收,才能使异地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原封不动地世代因袭相传是不符合现代的发展和需要的。文化创新就必须打破憾的文化传统,不断地革新,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补充,不断地完善。群众文化辅导就是在传统文化意识与现代文化意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起着“联系”和“融合”的作用。它改造着传统文化中的落后,保护着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它选择外来文化的优长,发扬着现代文化的意识。基于此,本文对基层群众文化的辅导做出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6.
姜紫微 《大观周刊》2012,(23):54-54
本文思考我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如何将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设计界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并指出将我国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而成的作品将会成为“世界的中国”设计的一种文化身份识别。我国的设计不应仅仅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沦落为单纯的“消费品”,而应该是带有“本土精神”的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象征。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传承中档案资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得到扬弃和发展,对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记录着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档案资源,是无法与中国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相隔绝的。我们需要置身于历史文化传统大环境中,对档案资源的建设问题进行理性的思索。在全球文化出现均质化趋势的今天,如何理解和认识文化的多元性与民族性?如何把握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如何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去规划档案资源建设?本文立足于这些问题展开论述。一、…  相似文献   

8.
任慧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249-250
在科学与技术、文化与艺术不可避免地受着全球化巨大影响的当今。现代设计作为它们的载体也很大程度地受到影响。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全球化对现代设计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在于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强化民族文化意识,使民族传统与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最佳切入点。在这里,我要重点说的是在我国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熊波 《大观周刊》2012,(21):180-180
交互式电子白板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在黑板革新运动中脱颖而出。由于它的重要特点是交互性,同时还传承了黑板的板书功能.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于一体。被现代广大教师所喜爱。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件教育新生书物,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和运用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七夕节当下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重构。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这一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中国节日体系中从此增加情人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由于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七夕节的重构,客观上促进全社会进行特定的文化反思的。当下七夕节的文化重构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七夕节应该是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更多节日主题在同一时、空间共生共荣。突破单一情人节的遮蔽,实现多种节日主题共生共荣的重要路径是七夕节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跃的地方七夕节俗活动一定程度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11.
胥晓 《传媒》2021,(15)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发展至今,吸收了丰富多元的时代元素和地域特征,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传播.但在音乐教育上,对民族音乐的关注还不够,如何更好地融合民族音乐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是当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由杨艳编著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研究》一书介绍了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文化特征,主张在多元化背景下通过音乐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理论观点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上海城市精神的讨论已经得到了较多市民的热烈参与,这是近年来不多见的。少有人提到的是,我们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背景和思想前提中讨论这个问题?我想弄清楚这一点有助于讨论的深入。 一是政治理据。我赞成讨论上海城市精神,首先这是因为:一个重要的现代城市,尤其在她的经济起飞时期,确实是需要及时的文化探讨来给她定位,需要充分的精神投入来赋予她某种灵魂;而这样的探讨与投入,又决不仅仅是政府以及个别精英的事情,而必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存储与传播方式的不断改变,阅读行为与阅读方式逐渐走进了一个全新时代--"读网时代",而纸本书籍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如何在网络与纸本间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姚璇 《出版广角》2018,(4):53-5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面临新的任务.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精准对接当下公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建立起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体系,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时代命题.《国家宝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多元艺术结合起来,独辟蹊径、开拓创新,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设计师不只是一个职业,也是一个公民责任。《公民设计师》向我们提出了设计师的伦理和社会责任与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设计作为我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怎样的社会和伦理“责任”;作为新事物的创造者,设计师社会责任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设计师作为公民,他的职业道德应该怎样呈现。设计师是一个社会存在,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民意识和伦理的自觉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社会所需要的设计师及其社会角色。这一点,在中国当下的设计界,有必要作为一个严肃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提出来。  相似文献   

16.
创意是天生的吗?是否有办法靠后天练习达到?台湾广告创意人李欣频在新书《非写不可,不写会死》(方智文化)一书中开宗明义道:"创意原本应该是天生的,只是我们长期被教育、规则、别人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情感的输出渠道,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用音乐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思路和有效的手段。声乐演唱是音乐发展的一个分支,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演唱盛行的当下,如何借助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一项新的任务和使命。本文即针对声乐演唱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和阐述,加深人们对声乐认知的同时,也为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献计献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民在短时间内从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中被一种外来力量突然拉出,投入陌生的城市和由城市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中.和他们原来完全不熟悉的"城里人"集中在一起,怎样互相认同、互相接受对方并完成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这当中既有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又有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融合与适应过程.农民和农村的媒介使用基本状况如何?传播资源如何重新分配?媒体本身是如何构建农民和农村形象的?构建这种形象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不断被城市挤压处境下的农民是如何解读媒介话语的?这种解读表现了怎样的自我认同方式?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关注媒介和"三农"关系的入手点.本文对其中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9.
张勃 《文化遗产》2014,(1):34-40
七夕节当下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重构.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这一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中国节日体系中从此增加情人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由于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七夕节的重构,客观上促进全社会进行特定的文化反思的.当下七夕节的文化重构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七夕节应该是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更多节日主题在同一时、空间共生共荣.突破单一情人节的遮蔽,实现多种节日主题共生共荣的重要路径是七夕节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跃的地方七夕节俗活动一定程度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20.
梁建 《当代传播》2002,(6):24-26
专门塑造声音艺术形象的广播文艺以其别具特色的教化、欣赏、娱乐、审美功能而拥有广大听众。但是,今日中国各色各样的文化形态相互交汇、渗透、融合和冲突,广播文艺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续保持传播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着力点在哪里?这是广播文艺在传播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应该引起我们广播从业者的思考。  一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广播文艺繁荣发展,广播文艺首先必须勇于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严峻挑战,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