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玉英 《天津教育》2000,(11):30-31
嫉妒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不仅后进生有,就是在学习成绩居于上游的所谓优等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后者还较为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在家庭方面,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对子女施加的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在学校教育方面,与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手段使用不当,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习目的性教育等不够有关;在学生方面,是心胸狭窄、缺乏理智、人格不健全、心理不成熟不完善而致。学生产生嫉妒心理,多半是怕别人超过自己,怕降低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而造成的。而且较多地发生在两个原来水平相近的同学之间,这种对与…  相似文献   

2.
“潜能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有学习动机,但由于学习能力薄弱导致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此类学生的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即学生自己、教师及家长。因此,对此类学生的心理激励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以帮助此类学生向优等生转化。  相似文献   

3.
一、优等生的几种心理误区(一)骄傲自满优等生因为成绩优秀,受到的表扬多,显得优点也多,在家里,他们又都是父母的宠儿,有了这样的特殊环境,他们就会认为"我就是比别人强",不知不觉就在心理上产生了优越感,于是,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开始瞧不起比自己差的同学。由于他们看重自己的长处,对缺点视而不见,就  相似文献   

4.
顾名思义,优生即学校中,班级中的优等生、尖子生。这类学生,在家中,父母视之为家庭的希望之星,爱如宝贝,宠爱有加;在学校,教师视之为升学的种子选手,标为样板,褒之有余。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往往把后进生作为自己工作的焦点,而对那些优生,总以为他们觉悟高,表现好,自己能管理自己,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其心理波动,显得过于放心,甚至有些放任。  相似文献   

5.
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已提前到了儿童时代。孩子周围的环境压力在不断增大,他们的心理脆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无论在幼儿园、中小学还是家庭都亟需用情感教育来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疏导”问题。一、心理脆弱的起因孩子心理脆弱问题的起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从小走在别人为其铺就的阳光大道上,既无体肤上的磨难,也无心理上的坎坷。同时社会上的相互攀比,学校里应试教育的阴影,以及家长因自己生活经历而产生的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等等,都对孩子成长形成“潜台词”:必须做最好的。家长…  相似文献   

6.
关丽 《职教论坛》2003,(22):51-52
优等生是指班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大多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在班级中,优等生是学生中的骨干和榜样,老师的得力助手,深受老师和家长宠爱,他们周围充满了掌声和赞美声,而一旦遇到挫折,他们的内心极易发生急剧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并出现一定的心理偏差。一、优等生心理偏差的成因1.“成绩拔尖”容易产生骄傲自负心理骄傲自负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成绩拔尖的学生身上,特别是一些长期担任班干部或竞赛获奖的学生尤为明显。如学生陈某在高一时,一直是名列前茅,由于没能正确对待以往取得的成绩,变得骄傲自大,缺乏继续踏实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加强对后进生培养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 ,往往会忽略了对优等生的思想教育。因为优等生成绩优秀 ,能力较强 ,各方面能起带头作用。他们大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表现很好 ,讨人喜欢 ,在教师心目中是“美凤凰”。教师按照学生在校的诸方面表现和学业成绩把他们划分为优、良、中、下4等。有些教师平时只抓后进学生 ,放松了对先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因此 ,少数先进的优等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绩 ,不能正视自己的荣誉 ,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其主要心理障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爱好虚荣的心理由于优等生在班级集体中处…  相似文献   

8.
魏聪艳 《考试周刊》2009,(29):125-125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已的孩子在学校里是优等生,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能教出更多的优等生。但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有一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后进生。英语因其非母语的特殊性.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每年的高考考生中,总有相当数量的考生英语成绩不好。那么,后进生能提高英语成绩吗?回答是肯定的。一、后进生的成因有的后进生理解能力差,掌握知识慢,导致基础差;有的后进生不愿学、不想学,面临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学习压力。加重了心理负担,遇到难题不是积极解决,而是知难而退,失去的不仅仅是学科成绩,还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的后进生心理负担过重,易焦躁不安,引起心理、行为不健康,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要想学好英语就要消除学习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培养自信。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班集体中总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在班里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以往对“差生”研究比较多,却往往忽视了优等生的心理弱点。总以为优等生是一个班集体中的积极分子,对于班集体的学习和集体活动等都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和组织领导作用,对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和保持,对于集体凝聚力、荣誉感的升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通过了解和研究我们会发现,优等生的心态并不都是一种平静、稳定、合理、和谐的理想化状态,而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优越感与骄傲情绪之间的矛盾。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优等生也不是优秀完美的集中体现和理想化…  相似文献   

10.
陈琦 《上海教育》2000,(11):33-34
人们都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观念和方法不正确,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偏差。鉴于上述情况,我于1998年3月对本班43名学生家长作了一次家庭教育方面的问卷调查,现就问卷所反映的一些情况,以及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一、过高期待型家教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期待型家教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目标,超出孩子的实际可能,以致效果常常不尽人意的家教。父  相似文献   

11.
师生之间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教师(教练员)都热情地希望自己的学生(运动员)在自己的指导下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具有优异的成绩,而每位学生也都渴望自己能出类拔萃,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方向统一的方面;而教师总是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管理、指导学生,当然这其中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而学生总是想按自己的方式和思维去学习和训练。因此,在心理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容易产生“心理距离”,过大的心理距离会影响教师计划的实施和学生的成长,然而过密的心理距离也会失去教师的尊严和威信。那么,如何把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调整为最佳状态呢?经过多年的教学、训练工作,在这里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教师将优等生视为“宠儿”,在老师眼里,优等生是乖学生,一俊遮百丑,怎么看都顺眼, 对于优等生是批评少赞扬多,要求少迁就多,发现的缺点少优点多,再加上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滋长了优等生不健康的心理和某些心理缺陷,从而坐失教育良机。笔者认为,努力塑造优等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常态的教育教学中,绝大部分老师往往只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即过多的关注差生向优生的转化工作,而忽略了如何教育"优等生"。"优等生",我们通常是指成绩突出,各方面都表现不错的学生。按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所谓的"优等生"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即学生知识储量丰富化、道德品质宽容化、能力要求特长化、学习自主化、心理健康等。笔者所指的"优等生"是指在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及疏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给人们带来高科技、高竞争、高压力。作为跨世纪的青少年一代,心理将承受着以往从未承受过的巨大负荷。团中央学校部对全国近10个省市的2万多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在“你认为自己的弱点是什么”的选择问题中,有175%的学生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45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强”。可见,跨世纪的一代在抗挫折、耐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缺陷,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1优化外部环境表现为尽量排除、减弱或改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使学生置身于健康、有利、和谐的氛围之中。作为…  相似文献   

15.
1.了解和认识学生 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自信建立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思想行为等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心理上会有个性差别大、情绪不稳定、自控力不强等特点。他人的评价对他们会起到较大的影响,学生会在他人的认可中挖掘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对自己评价过高,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或是其他领域的能力缺陷,又会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从而失去信心。  相似文献   

16.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而心理辅导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心理辅导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一、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学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辅导有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无疑是有必要的。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初期,这种方式也比较易于为教师所掌握。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心理辅导的途径应多样化。在专门组织的活动中可以对…  相似文献   

17.
德育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在体育运动中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行为规范、合作精神方面的教育.德育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从四个方面对体育运动中德育心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心理策略,以及体育运动中品德心理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学会正确关爱,营造温馨班级1“.偏爱”后进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教师要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学生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2.严爱优等生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原谅、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教师不要宠坏他们,更不要…  相似文献   

19.
初中阶段是学生吸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心理与生理逐渐趋于成熟的阶段.但是多数学生在交往、学业以及情感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由此便会出现偏激或言之无物等表达方面的问题,这就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可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开展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重大变化 ,而在这个剧烈的变化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在这些心理问题中 ,最常见的是妒忌心理、挫折心理和青春期异性间的交往心理。现就这三种心理问题作粗浅分析如下 :一、妒忌心理妒忌是一种动态的且具有攻击性的负情感。中学生妒忌心理的产生比较复杂 ,而性格与环境是两个主要原因。他们妒忌的对象多是与自己在各方面相近的 ,而在某方面又比自己强的同学。妒忌心理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心理。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既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 ,而尤其表现为对自身的伤害。如何引导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