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披麻皴 “大披麻皴”是用较长的线来塑造山石的,通过线的组合、交叉、疏密关系画出山石的明暗。皴时卡位要准,线皴随石形略有弧度。披麻皴的皴法有中锋用笔和顺锋用笔两种,起笔力要足,笔要用到底,笔与笔之间的交错乱中有序线皴表现暗部要密,受光面要疏,行笔快慢相结合虚实相间,墨由湿到干,笔到干时擦几笔,使皴法统一又有苍茫之感。 “小披麻皴”比大披麻皴线条细短  相似文献   

2.
正二、石法披麻皴在山水画传统中,皴法是画山石最重要的技法,学者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免去"空""乱""薄""脏"等毛病。皴法分两大类,即披麻和斧劈。所有其它皴法,都由此两派演变派生而来。长披麻皴全用中锋画,要有条理,但也要有变化,演变而为卷云皴、解索皴、荷叶皴。短笔披麻,其势似长披麻,但需用短笔,连续出之,演变而为豆瓣皴。  相似文献   

3.
绘画意境之高下,与足幅大小无关。长轴巨制,固然能千岩万壑,具精入微地刻画,而高手笔下,册页小品亦可笔简意深,余味无穷。此绢本纨扇,面积虽不足径足,所绘却层峦叠嶂,层次分明,空间开阔,意韵简远。画家很好地继承了五代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又参与“元四家”中王蒙的牛毛皴,使画面细腻而清朗。图  相似文献   

4.
(10)点皴:即以点来表现的皴法,如传统的雨点皴(此皴法是宋代米友仁所创,亦叫米点皴)、豆瓣皴、芝麻皴等。图例画的是解放前的土山,山上光秃秃的只有几棵野生小灌木,表现起来用披麻皴加苔点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5.
千里江山图     
<正>《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88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宋代王希孟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  相似文献   

6.
(三)米点皴米芾的《春山瑞松图》(见下页图),即采用了典型的米点皴。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载:雨点皴全用点法,宜于雨景也。雨景之法始于米元章,故人皆称‘米点’……米家发源北苑,写山亦有轮廓,写树亦有夹叶,盖变北苑之披麻,专取北苑之雨点,自成一家……友仁画仍用雨点,但用笔稍细致,变‘大米’而成‘小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有设色较重青绿山水,还有就是水墨淋漓山水。董源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形式,创造了表现江南水墨山水的“披麻皴”。宋代的沈括、苏轼、米芾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董源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泓伯评国画     
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是元四家之首,他的山水画以书入画,骨法用笔,笔意简远,似柔而刚,似疏而实,意境深邃。他是在董源的披麻皴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自成一家的元代山水画大变革的巨擘。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用笔苍古,淡墨干笔皴擦,中锋与侧锋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9.
山水画创作依靠各类皴法支撑,而各类皴法具体又有各自的笔墨要求,技麻皴表现土质松软的山峦,斧劈皴表现石质坚硬和凌嶒的山峰,米点皴则表现烟雨迷濛的江南景色.三大类皴法又演变生发出多种皴法,从而形成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秋林红树点毕之后,用清墨或淡墨加花青轻轻拖之,使空间不露白点,可增浑厚。大块浓墨色,上加石绿、石青或朱砂、石黄之类,既可破大块平板,又复沉着可观。画好披麻皴后,施以青绿色,等干,用汁绿圆点,密密点去。再等干,于汁绿点上,加稀疏几点墨点,可使色调丰富。  相似文献   

11.
山石画法总结 唐代王维开创了斧劈皴与劈麻皴并用法。画山石两皴混合用之,充分体现了皴法的表现力和塑造山石明暗的能力,更能表现山石的质感。  相似文献   

12.
名画欣赏     
《师道》2002,(9)
夏山图[五代]董源董源,字叔达。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南唐朝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董源是南唐最著名的山水画家。作品极得山川神气。他的画法“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他不仅以山水画见长,也能画动物或人物。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写出峰峦晦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山水诗与山水画是两门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其独立之因:自媒介而言,山水画是运用线条和色彩造型的艺术;山水诗则是语言的艺术。自审美而言,山水画之意境给人的审美印象是直观的;山水诗则是间接的。其联系之因:独立分科之时代之产生背景相同。二者在题材上都是摹写自然,表现大自然壮丽秀美之山川,从而达到寄情遣兴,“畅其神”之目的。这种特殊的表现题材及目的,决定了山水诗与山水画都是表观“可引起快感的那一类可以眼见的事物”。诗与画的“最高法律是美”,自再现自然山水之美的表现方法而言,山水诗与山水画(不仅仅是山水画)的许多表现方法是相互渗透贯通的。如虚实、疏密、衬托、经营位置的结构方式,在作品中寄寓作家或画家本人的个性、情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绘画的技法,譬如披麻皴、斧劈皴、铁线描,兰叶描,墨之浓、淡、干、湿、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时,笔者着重透过人物形象提升学生情感、加深阅读体验、滋养学生精神. 一、披文入情,感知形象  相似文献   

15.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一首名诗,诗中所蕴涵的大气象与夸张的语言风格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教学中,能否叩开孩子的想象之门,使其披文人情,让文中之景化为心中所悟,达到心、景、情的统一,是诗歌教学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杨简的《大戴礼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以后,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使藏于中秘、靠抄本有限流传的<大戴礼记>得以普及,对它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朱熹与杨简可谓代表.与朱熹相比,杨简对<大戴礼记>多持肯定态度.他将<大戴礼记>放到儒家思想特别是心性思想的语境中加以关注,提升了<大戴礼记>的思想意义.杨简的<大戴礼记>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先圣大训>中.但<先圣大训>最大的特点不在文字校正、训释,而在以圣言张目,以经典注我.尽管如此,<先圣大训>有关<大戴礼记>的研究对后来者仍有影响,如清代孔广森作<大戴礼记补注>、汪中作<大戴礼记正误>即多有征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做相应的改变.借助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从收集、"编码"中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披文人情,培养鉴赏能力;求同求异,培养迁移能力;让学生增强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8.
如今,诗词鉴赏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有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从吟诵涵咏,品位意境;深入探究,披文入情;咬文嚼字,深化拓展;教师参与,促进发展四个方面,对诗歌鉴赏教学作了探索,以期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海兰 《河南教育》2007,(12):22-23
一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最重要的教育著作.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用了好多章节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的规律,一切好的教育教学原则、法则和方法都需要受这种普遍规律的支配,必须服从(或适应)这种普遍规律,这就是自然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商颂>逸诗体,既要注意一章成篇的<周颂>体,也要注意多章成篇的<大雅>体;研究<商颂>逸诗,要沿用王国维的双重证据法;研究<商颂>逸诗,要注意吸收现当代学者研究商族先祖、先公、先王的研究成果.<商颂>逸诗七篇探讨如下:一,关于契的颂诗;二,关于冥的颂诗;三,关于上甲微的颂诗;四,关于成汤的颂诗--<大濩>;五,关于成汤的祷旱诗<桑林>;六,关于太甲的颂诗;七,关于祖乙的颂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