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社会学视角阐述东北秧歌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体育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富含民族元素的宗教礼仪文化、富含时代特征的时尚审美文化、富含地域特色的健身运动文化、富含社会基础的民俗情感文化,并指出东北秧歌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2.
运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从健身秧歌文化的发展背景与表现切入并对秧歌文化的发展历程做一梳理,得出以下结论:秧歌新的定位是时代的发展需要,健身秧歌是新时代秧歌文化的代表作,无论是其功能特色还是其创作推广,健身秧歌都以其全新的理念阐释了秧歌文化已经成功的迈入了全国性文体艺术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健身秧歌文化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的视角对新兴的健身项目———健身秧歌的文化内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健身秧歌文化体现了人们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一种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文化选择;健身秧歌文化环境的优化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4.
龙舟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体育文化现象,在历史上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形成民族风格、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当代龙舟运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竞技、娱乐、文化融合的性质,对推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分别从文化形态学物质、制度和价值3个层面分析了龙舟———中国这一古老文化运动,进而深刻揭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竞技运动是现代社会中最具社会性的体育形态,是比赛性的体育活动。发展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出发,从社会文化土壤、制度保障、大众生活参与等三个方面反思了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并从体育强国战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精神信仰认知的高度整合和确立中国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文化使命,最后基于文化缺失的问题和文化使命提出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竞技运动是现代社会中最具社会性的体育形态,是比赛性的体育活动。发展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出发,从社会文化土壤、制度保障、大众生活参与等三个方面反思了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并从体育强国战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精神信仰认知的高度整合和确立中国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文化使命,最后基于文化缺失的问题和文化使命提出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在我国发展取得了极大辉煌,但是从世界范围看,乒乓球运动正面临着被世事所遗弃的危机.从构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未来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的发展脉络,并提出了构建文化自觉的三点要求:觉醒、客观、担当,以及树立文化自信的三点要求:传承、开放、超越.旨在深化乒乓球运动项目发展的精神内涵,厘清其文化发展脉络,为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提供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化形态学的原理,对道教养生文化这一中国传统宝贵财富进行分析和总结,再进而以文化发展的规律提出道教养生现代化的策略,以促进道教养生的全新发展.文章分别从文化形态学关于物质、制度和价值三个层面对道教养生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和归纳,探讨道教养生现代化进程可行之途径.  相似文献   

9.
陕北秧歌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结合音乐、歌唱、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是陕北人民在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与其相似的还包括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均是民间舞蹈的代表。陕北秧歌因具备鲜明的地域特色与重要的传承价值,在2006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陕北秧歌传承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文化传承的主途径,开展陕北秧歌传承教学对其传承和发展意义深远。对此,该文通过了解陕北秧歌的起源与嬗变,分析高校陕北秧歌传承教学的影响因素,从民间采风,提炼素材,制订教学计划,建设专门教材,培养专业师资等维度提出教学实践策略,以探索陕北秧歌这一民间艺术的当代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是民间曲艺文化的一种形式,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一带,是带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多样,演员并不局限时间地点,能够随时随地演绎二人转歌舞,二人转是东北三省传统民间文化的代表.传承二人转文化,演绎二人转歌舞对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扬民间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帆船运动文化的历史源流切入,对帆船运动文化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帆船运动文化是在长期的帆船运动训练、竞赛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它是被广大帆船运动参与者所普遍认同的,具有鲜明运动项目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价值理念,是帆船运动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帆船运动文化主要分为横向和纵向2种结构,并具有导向与约束、凝聚与激励、外塑与发散等功能,其特点主要包括历史性、地域性和竞争性。未来帆船运动文化将主要朝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专业与社会相结合、职业化与商业化相统一、航海文化与城市品牌文化相结合、帆船运动文化与生活理念相互渗透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从网球文化视角对山东省网球运动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普及大众网球运动,建立网球协会组织机构,组建网球俱乐部,完善网球竞赛体制等方面对构建山东省网球文化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为促进山东省网球运动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薛浩 《湖北体育科技》2014,(11):996-998
以地域文化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对龙狮起源、地域性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和解读,追朔地域性龙狮的特定文化渊源,通过不同乡土理念与地域民俗的分析,导出不同地域龙狮运动特点与文化主题,并依托于地域文化主题串编舞龙舞狮套路,形成各地域性的主题龙狮文化。从地域文化特点与龙狮运动的文化形成出发,结合龙狮的主题文化特点,衍生出舞龙舞狮文化的基本特征,其舞龙舞狮文化特征表现为:舞龙舞狮文化的民族性,舞龙舞狮文化的民间性,舞龙舞狮文化的丰富性,舞龙舞狮文化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和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我国东北秧歌健身群体锻炼动机的社会学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福利、医疗保险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冲撞,其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经济收入等社会学因素对东北秧歌健身群体的锻炼动机构成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东北秧歌健身群体的现状与社会关注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宁省东北秧歌健身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秧歌锻炼群体的性别年龄结构为中老年型,女性多于男性;职业以离退休为主,文化程度较低,个人收入不高;秧歌锻炼群体参与健身活动的形式以独自锻炼为主;影响秧歌锻炼群体的主要因素是缺少与居民生活小区相配套的活动场地、参加健身俱乐部的人数少、社会对秧歌健身群体关注程度较低;社会支持机制应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提高.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运动休闲文化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运动休闲概念的释义入手,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角度,就大学生运动休闲文化的形成、内容、形式及其延伸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旨在为加深对大学生运动休闲文化的认识,以促进大学生运动休闲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科学》2017,(2):1-5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召开体育文化座谈会的基础上,借助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基于文化特征视角,从历史、种族、人文、环境等方面,分析运动项目文化的特征和影响,并提出运动项目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街舞运动的文化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高层次上理解、认识街舞运动以及挖掘街舞运动社会文化功能,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街舞运动所具有的健身性和艺术性、多样性和变异性、国际性和地域性、竞争性和自由性、兼容性和从属性的文化特征,分析了街舞运动在人的社会化、人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从建设我国冬泳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新中国的冬泳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对冬泳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了理论探讨。运用文化的三层次理论原理。提出应从精神、制度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建设我国冬泳文化。旨在通过深化冬泳精神传播、扩大冬泳运动普及、完善冬泳制度建设等措施促进冬泳文化建设,以期加快我国冬泳运动的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进行归纳与分析,通过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发展的梳理、现代冰雪运动文化特征的全面探讨。研究认为我国冰雪运动文化发展具有大众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化基础薄弱,对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等困境,并提出从加强思想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加强冰雪运动文化的物质基础保障,强化大众媒体对冰雪运动文化推广的作用,创新传统冰雪运动器物文化等方面来发展我国冰雪运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