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典作家认为,一定时期的婚姻与家庭形态是与该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而作为婚姻家庭生活外在表现的婚姻礼俗和风尚,也必然与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婚姻礼俗的某些变异,往往又可昭示出一个社会或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变化及其进步状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先秦社会激烈变革时期,当时的婚俗发生了与前不同的许多明显的变  相似文献   

2.
《教育》2008,(23)
教育创新总是在旧有的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时期发生,往往与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紧密联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体制变革的出现,不仅是当时社会政治制度变化的结果,也是当时社会知识阶层政治地位沦落、经济状况陷入困顿的结果,是知识阶层急于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结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旧的奴隶制日益衰落,新的封建制逐步确立,目睹了这一变革的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他的后世继承者孟子和苟子,从当时一些诸侯国君由于统治无道,不注意自己的主观修养遭受了身弑国亡和身危国削的经验教训中,从春秋战国时期劳动人民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以及他们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上,看到统治者要想维护长久统治,就必须加强自己的主观修养,做到为政以德,广施仁政,取得民心,从而达到得天下的目的。本文仅就先秦儒家为政以德学说的历史发展作一概析。(一)为政以德思想就其渊源来讲并非孔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发展、法律层面上离婚自由度的增大及由社会思想的变动带来的近代婚姻观念的变化,使离婚这一以前为人们所不齿的行为以启事的形式在报刊上大量出现,这些有关离婚的启事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离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反映了人们对离婚现象的某种认可。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两汉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初狩猎和军队是社会生活的主要事务,但随后各国纷争不断,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战争极为频繁,这使得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试选出秦汉时期常用的单音词"追""逐",从辨别词义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的语言变化。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之际正值社会激烈动荡与变革之时,它造就了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批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促成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勃兴;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名的历史散文。而尤以《左传》与《战国策》成就最高,堪称先秦历史散文的双璧。两书忠实地反映了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期人们思想情绪的变化和历史变革的进程;体现出在不同的政治形势下,所赋予行人、说客的不同使命。《左传》优美的行人辞令和《战国策》纵横飞扬的游说辞不仅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更能体现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情绪,折射出整个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7.
汉代大司农源于先秦的“农正”、“农师”、“太府”与秦代的“治粟内史”。其组织机构在两汉时期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历史上三次教育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学校教育曾发生过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春秋末年私学的创设,随之而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第二次是北宋时期书院的创设,随之而起的是理学的广泛传播;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新学制系统的厘定,而这正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端始。这三次教育变革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产生过广泛影响,因此应视其为三次教育创新。考察这三次教育创新,不难发现,教育创新总是在旧有的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时期发生,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紧密联系;教育创新并非“无中生有”、“标新立异”,…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民主萌芽思想,同时在三代封建制的权力建构下.政治制度的发展存在着走向民主制的趋势。但是,在经历周秦变革之后,历史却选择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探究周秦变革与先秦民主萌芽思想的终结这个命题不应该被忽视,尤其是周秦变革的产生条件、实质及其影响十分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特色使得多种法律思想在激烈交锋中相互发展,而作为争论焦点的"人性论",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一时期法律思想的切入点.本文阐述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对于人性论的不同观点,并进而分析了人性论对先秦及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本思想的演进和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作为时代的缩影,各代史书的编撰中必然渗透了当时人本思想的流变,暗含撰史者对当世的理解与阐释。先秦是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人本思想发展为线索反观该时段史书编撰的变化,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中国古代史家独特的历史见解和以人为重的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学、生态学的角度对《诗经》在先秦时期的四种传承渠道作了较细致的论述 ,对先秦歌诗尤其是《诗经》的传承生态现状及作用作了初步的探讨。文章认为先秦歌诗传承是从采诗、献诗、宫廷仪礼活动及当时赋诗、言语等四个方面进行运作的  相似文献   

13.
徐朝旭 《教育研究》2007,28(4):79-84
先秦时期的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教是与乐教配套进行的,并以政教合一的体制为保障,使礼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强化。  相似文献   

14.
先秦音乐存在的文化形态除了审美娱乐功能之外,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用功能。音乐的实用功能通过“听乐省风”表现出来。运用于先秦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听乐省风”以指导农业生产;在军事领域表现为“听乐省风”而知战事吉凶;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听乐省风”以知民议政。“听乐省风”在各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先秦音乐特有的文化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5.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产生和形成于先秦时期,有着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孔子是内圣外王思想的奠基者,孟子与荀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铸造"圣人"理想人格,而荀子则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继先秦之后,内圣外王思想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和现代。  相似文献   

16.
许俊 《培训与研究》2003,20(6):51-53
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课题,“轴心时代”的古代雅典和先秦的人伦关系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古代雅典和先秦由于所处时代相同,两种人伦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包括男女两性地位中的“男尊女卑”状况和相同的阶级关系。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政治传统、经济环境的不同,造成两种人伦关系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上,呈现出不同特点。古代雅典是“家国异构”,以地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为主;先秦则是“家国同构”,以血缘关系为主。  相似文献   

17.
先秦至今教师自身眼中的角色内涵流变大致经历了先秦至清末的非专门职业和民国至今的专门职业两大历史时期,可以细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先秦至隋前是具有广义社会责任担当的人类教化者,其价值取向是广义的社会责任担当性,职责功能是治国安邦与经世致用性;隋唐至清末是具有明显职业过渡倾向的个体谋生者,其价值取向是谋生性、过渡性和隐逸性,职责功能是教书性、育人性与自得性;民国至上世纪末是具有明显职业分殊的社会工作者,职责功能是实践活动的两面性与工具性;新世纪以来是具有明显独立意识的专业工作者,其价值取向和职责功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专业化追求意识。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富民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儒家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惠民、富民的思想主张.他们认为民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富国,必先富民.为实现富民的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轻徭薄赋、制民之产、富而后教等措施.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文献中载录了形形色色的侠客义士,在此后的历代史籍中均未有此类人物的记载.自汉以后,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侠客形象,唐代文人更有意识地创作了侠义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极富正义感的侠客形象.与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侠客义士相比,唐人侠义小说中的侠客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出身更为多样;更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之气;其中出现了众多的侠女形象.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蕴含着多重向度的价值内涵:以“道”或“仁”为己任使得君子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与“知”或“智”相伴能够确保君子把握人类生活的目的以及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抉择;凭借“勇”,君子可以在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作出正确判断、捍卫人伦秩序和人自身的尊严。事实上,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正是以“仁”、“知”、“勇”三者的融会贯通作为道德理想,并由此建构起了批判现实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