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出问题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带着疑惑,带着期待,走进了新课程的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不断地思索着这个问题,并始终关注着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每个学生潜心读书,  相似文献   

2.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3.
刘长发 《福建教育》2005,(11A):35-35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教给学习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如《将相和》“将”指谁?“相”又指谁?“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将相原来为什么不和?是什么促使他们和好的呢?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为什么是“你听懂了吗”,而不是“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吝啬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或时间?  相似文献   

5.
经常有同学前来咨询,更多的同学是在网上提问:“老师,我的数理化不好,马上要中考了,如何才能快速提高成绩呢?”“老师,上课时我老是走神,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不走神呢?”“老师,我一学习就瞌睡来,我应该怎么办呢?”……面对这些提问我多数在犯难,因为基本上提问同学的期待是:老师你给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宝吧,只要有了这个法宝我自己不要费什么力,使什么劲,就能轻而易举地就获得我想要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6.
现象上课时,我经常鼓励学生提问,结果只有几个学生举手来提问。听了一些课,我也发现没有多少学生敢“提问”,多是老师在问学生。是学生没有疑问?是都会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学生问的能力缺失”这样的情况呢?成因我们知道,学生在小的时候都会有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去年,一位外国专家在我校听了一天的数学课,后来他就诧异地问我: “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儿童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呢?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找回失落的问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咱’是什么意思?”———“老师,‘歌’是唱的,诗中为什么说是装满一箩又一箩呢?”———“老师,新生活是过的,怎么说是唱的呢?”。这是南京市特级教师刘军在教学《水乡歌》时学生的提问。“什么”、“为什么”是两个充满孩子头脑的具有魔力的词。每个孩子来到这世界,学会说话后,就常睁着好奇的、困惑的眼光,刨根问底地追究这世界的奥秘:“妈妈,那是什么?”“爸爸,天为什么是蓝的?”“蝴蝶为什么会飞?”“我有翅膀,我也会飞吗?”“爷爷,镜子里的小朋友是谁?他为什么长得和我一样?”……为了寻求满意的…  相似文献   

9.
经常有同学前来咨询,更多的同学是在网上提问:“老师,我的数理化不好,马上要中考了,如何才能快速提高成绩呢?”“老师,上课时我老是走神,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不走神呢?”“老师,我一学习就瞌睡来,我应该怎么办呢?”……面对这些提问我多数在犯难,因为基本上提问同学的期待是:老师你给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宝吧,只要有了这个法宝我自己不要费什么力,使什么劲,就能轻而易举地就获得我想要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效率,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对课堂提问的得失进行了思考:为什么有的时候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有的提问无法组织起有价值的讨论?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提问?我意识到,提问要追求有效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就会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一、提问应具有挑战性如何设计出一个有价值的提问?备课时要慎重考虑。所提问题切忌大而空,而应当具体深入,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我在教学中发现,像“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你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亲子活动中,很多时候需要成人与孩子进行交流,提问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怎样向孩子提问呢? 一、探索性提问问要问到点子上。要做到这一点,家长把要求孩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发问点。例如:在亲子活动“会变的影子”中,家长可以设计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为什么影子会变?”让孩子顺着问题探索影子的秘密,获得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经验。二、启发性提问家长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为此,家长的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这样的提问才能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雾的早晨,家长便可以这样提问:“咦,今天我们家前面的房子怎么不见了?”以此激发幼儿探索“雾”的积极性;“你知道雾是那里来的?”以此启发幼儿思考雾的成因;“太阳出来后,雾怎么会慢慢看不见了?”进一步引导幼儿追寻雾消失的原因,逐步激活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智慧的火花。三、趣味式提问孩子的注意力易转移,易激发。因此,家长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幼儿想知道更多有关知识的欲望。如:“鱼睡觉时,闭眼睛吗?为什么?”“人用鼻子呼吸,鱼用什么呼吸?”“鸡有耳朵吗?”“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行走、生活?”“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个个有关动物的问题深深地  相似文献   

12.
马永清 《内蒙古教育》2003,(2):39-39,46
提问是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成熟地运用这种教学手段。目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师生寒暄式。问题设计得极其肤浅,甚至根本没有设计。“是不是?”“是。”“对不对?”“对。”“好不好?”“好。”就好像师生见了面以后的寒暄:“吃了饭没有?”“身体怎么样?”“父母亲可好?”这种互相客套的寒暄问答没有任何意义。目瞪口呆式。有一位教师讲绝句《回乡偶书》中一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他突然问学生:“诗中为什么用鬓毛而不用头发呢?”问得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答。其实教师自己也没有准…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寒 《班主任》2003,(11):20-20
1.提问。提问的第一个技巧不是问“为什么”,而是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易导致学生们消极的应付,而“是什么”的问题则会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并进行讨论。第二个提问技巧是把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回答的异同点上。如:“还有人(不)是这样认为的吗?”之类的问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善问者如敲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教师上课提问,要讲究提问技巧,要“善问”。如果不讲究方法、技巧,而是不假思索,信口乱问,或故弄玄虚,形式呆板,不但达不到提问的目的,甚至还会使学生对提问产生厌恶感。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目的明确,语言简洁教师提问应依据教学目的设计提问,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富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而不能没有计划,想起什么问什么,也不能笼统提问,提问不明。同时,提问时还应注意语言平缓,吐…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会出现如下情形:有时满堂异口同声,轻而易举;有时满堂煮沸,不着边际,难以控制;有时一堂寂静,无人问津,十分困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症结在于提出的问题是否切入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课堂提问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在“提问”上狠下功夫,则是一堂课产生亮点、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提问时,我们在把握前面原则的前提下,一定要把握适度,选准角度,增添梯度,挖掘深度,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16.
“这道题目你为什么不做?什么?不会做,不会做你为什么不问老师?如果你不想问老师的话,为什么不去问同学呢?”作为老师的你听到这些话会觉得很耳熟吧,可能你在训斥学生的时候也经常这样说,但最近,我和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再也不用说这些话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班多了一个快乐(来)问吧。  相似文献   

17.
《广西教育》2006,(11B):8-8
樊俊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很多教师这样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你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在这种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发表自已的感受和观点。但也有不少教师把这一类提问当成“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组和学生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那么,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安静 《宁夏教育》2012,(7):132-133
上学期,我参加了银川市优质课大赛。在参赛教师的课堂上,我发现,几乎所有教师上课时都在不停地向学生提问题,而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这让我想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孩子生下来时,睁眼看世界,满脑子都是问题。刚开始学说话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在招架不住的时候会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孩子再问:“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不知道?”家长往往会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19.
实用英语     
How come?为什么?怎么会呢? 此句常用来对某事发生的原因或某状况存在的原由进行提问,相当于“why?”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平行线时,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画直角、画垂线有专用的工具三角尺,一次就能画出,而画平行线却这么麻烦呢?为什么没有平行尺呢?”学生的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我就势说道:“同学们,那你们就发明一种画平行线的尺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