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内蒙古牧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对提高牧民收入,促进牧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计资本对青藏高原东缘牧民生计活动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参与式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省红原县及甘肃省天祝县纯牧区的158户藏族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资料,以可持续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牧民生计资本和生计活动的特点及差异,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两县牧区牧民的生计资本都非常有限,且不均衡,总体上来说都呈现出自然资本丰富,物质资本转化难,人力、社会、金融资本偏低的特征;2两个牧区牧民生计活动多样化水平整体都不高,都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本,生计较为脆弱;3不同地区牧民生计资本和生计活动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红原牧区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显著高于天祝牧区,天祝牧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显著高于红原牧区;牧民生计多样性指数方面天祝地区显著高于红原牧区;4牧民生计资本显著影响着其所采取的生计活动,而不同牧区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的影响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牧区牧民生产关系大有改变。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的顺序归纳出牧民生产关系演变,分为"苏鲁克"制和雇牧制、集体所有制、联产承包责任制等3方面。与此同时,对不同时期生产关系下的牧民定居状况进行简阐述,得出牧民生产关系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牧民定居。  相似文献   

4.
针对由于采矿业的过度无序开发利用对牧区特别是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及国家围封、舍饲、禁牧、休牧等政策的实施,牧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失地牧民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阐述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于失地牧民经济利益的保障措施,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对2001年~2014年的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2003年~2014年的牧民人均纯收入构成、镶黄旗牧民人均纯收入与锡林郭勒盟其余8个纯牧业旗县的横向比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在这几项数据分析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总结得出有效制约牧民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牧民在市场上博弈力量不足;融资困难、额度较小;工资性收入较少。为促进牧民稳定、持续增收,建议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适度发展牧区非正规金融,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进一步优化牧区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6.
牧户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牧民生产效率、增加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在对现阶段草原牧区适度规模经营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牧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路径,从而提出了促进草原牧区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对内蒙古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作了介绍,分析了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提出增加牧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藏高寒牧区草地的恢复技术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寒牧区的草地因为超载,造成大面积的退化和沙化,严重影响西藏牧业生产,阻碍全面小康社会的速度,限制牧民经济收入的提高。通过两年的退化草地施肥试验,初步验证,施用化肥可以使退化的草地得以快速的恢复,其中施氮肥对草地影响最大,为高寒牧区草地的退化和沙化的恢复,为牧业生产,为牧民增收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为了使该技术更成熟,试验将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草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内蒙古干旱、半干旱传统草原牧区牧民生计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其中,脆弱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生态压力等方面,而不稳定性表现在牧民收入过于单一、生产生活支出的骤增和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等有关,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对该区域的牧民生计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牧民收入的几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推动草原畜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非牧就业机会;实现牧民收入多元化;加快完善草原牧区民生保障事业等对策措施,以期促进牧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牧民生计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10.
赖玉珮  李文军 《资源科学》2012,34(6):1039-1048
干旱半干旱牧区社会生态系统人、草、畜三者紧密关联,草场承包政策阻碍了牲畜在较大空间范围内的移动,长期而言不但使草地生产力下降,也对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草场流转被认为是草场承包之后,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解决草畜矛盾、改善牧民生计的途径之一。作为一种市场手段,流转是否能解决草场承包带来的草原生态和牧民生计困境,对草原管理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试图从牧区人、草、畜关系特征的角度,在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剖析草场流转给牧民生产生活和草原生态带来的影响,探讨用市场方法整合草场、恢复牲畜移动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研究表明,草场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草场承包到户后产生的牲畜对草场的需求与草场供给之间的矛盾,草场整体的放牧压力稍有缓解,牧民生计有所提高;但是却造成草场内部放牧压力转移、被流转草场过度利用,贫困户因无法转产而无法根本改善生计,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此外,草场流转后组用草场的富户虽然移动距离有所增加,但是空间仍相对固定,牧户关系更加独立,仍然使其难以灵活应对自然灾害、政策变化等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黄河源地区牧民对草地退化的感知——以达日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源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区域草地退化被认为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对草地退化的感知和应对措施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黄河源地区达日县143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牧户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感知、响应、应对措施,以及牧户草场建设的参与性等。结果表明:牧民对气候变化感知敏锐,特别是极端天气变化感知强烈;牧户对草地退化意识较强,但对草地退化原因理解不够全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及引导;牧民对草地退化治理措施感知各异,多从自身需求考虑,因此偏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如草场建设、补饲等措施增强了牲畜抵抗风险的能力,得到牧户认可;牧民对政府政策不完全认可,今后的工作应加强以牧民利益为主的措施,拓展牧民生计方式,才能真正调动牧民积极性,使当地的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经济得到发展,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对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B嘎查主要气候要素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当地牧户进行调查走访,从客观与主观原因两方面分析了草原牧区牧民致贫原因,希望本研究对草原牧区牧民贫困化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呼伦贝尔实施效果及奖补资金落实情况、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草原生态恢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牧区调研。经过调研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促进了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恢复,牧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在落实过程中在管理体制、资金分配、草场确权等方面产生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设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长效机制,完善草原管护制度及产权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雪灾作为牧区常见自然灾害之一,其主要对放牧牲畜采食牧草造成影响,从而导致牲畜采食不够而死亡,雪灾还会给广大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困难,严重时还可能威胁牧民的生命安全。本文以青海省牧区为例,对雪灾的成因及防御对策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为相关部门和牧区牧民防御雪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草原畜牧业创新经营与牧民收入递增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畜牧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其从业者——牧民,依靠天然的水草及合理利用这些水草生存和发展。但由于人为破坏草场和超载过牧,恶化了草原生态环境,导致了草原生态——畜牧产业——牧民收入的恶性循环。因此,打破传统畜牧业经营范式,创新经营草原畜牧产业,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促使牧民收入的递增是一个便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新牧区建设面临的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管理体制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不适应,面临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认为:牧区要走上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落后的传统经营观念、转变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加快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加快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各项资金投入、保障牧民的合法权益等。  相似文献   

17.
《西藏科技》2009,(12):79-79
2009年,阿里地区改则县成立了牧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牧民增收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牧民增收工作力度,拓宽牧民增收渠道,确保了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相似文献   

18.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通过衡量合作社和"企业+牧户"各自的交易剩余,一方面阐述了原有的"订单牧户"消失的原因,另一方面说明了牧民较加入合作社前比,不仅能够降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而且能够使牧户获得更多的交易收益,与未加入合作社以及"企业+牧户"模式相比,牧民合作社是提高牧民收入、降低交易成本的一个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9.
简单介绍了经济合作及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概念与形式,通过实例分析了牧民对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具有初步的认知、积极性,以及牧民受教育水平对其认知和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影响,指出了牧民参与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希冀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正>过去,由于地域辽阔,牧业经济发展落后,青海地区的牧民们一直沿袭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青海省牧区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和牧畜作价归户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牧业经营体制。在此过程中,以"房屋定居、草场围栏、牲畜棚圈、人工种草"为主的"四配套"建设也在牧区各地推广开展,定居放牧成为"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实行草原承包改革之前,全省牧区牧民家庭中实现定居放牧的比例不到总户数的10%,尤其是在气候冷、海拔高的玉树、果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