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媒介素养研究范式转移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其社会空间视角的转向.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提出社会空间视角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基于社会空间理论视角,阐述大学生媒介素养建构的指向.第一,基于社会资本、权力视角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建构,引导大学生思考、探讨媒介在社会空间生产、互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社会资本变迁方面的作用机制等.第二,基于情绪感知、表达、传播、分享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建构,引导大学生思考媒介化情绪、情感的形成与分享的特征、机制、作用等.第三,基于社会时空要素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建构,引导大学生表现出特定时空下的应然媒介认知与行为.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时间是空间的隐喻,这一命题有来自多个学科的证据。语言学证据显示,现代汉语时空隐喻体系由四个运动隐喻系统和一个体隐喻系统构成;认知心理学研究证实,时空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空间域理解和建构时间域。  相似文献   

3.
曼纽尔·卡斯特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网络社会新型空间观念,指出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支配是当代社会的主导型空间逻辑,从而诱发了"无时间之时间"的审美体验。纵观其空间理论体系,流动空间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用以阐释信息化时代大企业组织的信息流空间发展而来。文章试图通过对比分析流动空间和信息流空间的概念、价值内涵与空间逻辑的演变,对不同空间模式的社会价值重构与当下社会意义进行再思考,并最终认为流动性的扩张与现代性的演进密切相关,两者共同推动时空观从信息空间转换到网络空间,完成空间逻辑迭变。  相似文献   

4.
隐喻和语篇之间关系的研究促进了对两者认识的协同发展。在隐喻通过语篇获得了实证数据支持的同时,隐喻在建构和组织语篇中的能动作用也日渐显现。而隐喻作用下的语篇则由被动的数据解构体转变成积极的生成空间,具有可识解性。我们认为,语篇空间是一个由隐喻绘制的认知图,隐喻图绘的详略度、突显度、视角和动态性等识解手段,赋予了语篇意义和生命。据此,本文以Virginia Woolf的演说"女性的职业"为例,论证语篇空间意义识解过程中隐喻的认知图绘功能,为隐喻应用研究以及认知语法介入语篇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2017,(2):5-13
教育作为一种利用时空以促进人的成长的活动,尽管受时间和空间的支配与制约,然而也通过时空的建构而展现自己;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活动也会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对已经建构的教育时空进行重构,从而表征着某一阶段教育变革的完成。在当前,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渐到来,教育时空又将面临着重构的可能,而教育也就在这样的时空建构—重构—再重构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6.
资本积累的全球化与空间的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积累具有空问性,这缘于资本具有不断征服和占有空间的内在属性,资本的全球化就是资本空间扩张的必然结果.资本的全球化对全球社会空间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使全球社会空间呈现出同质性和断裂性的双重特征,"同质性"建构了资本在全球空间的权力场域,而"断裂性"则导致了对落后民族和国家的空间剥夺.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列宁、布哈林和卢森堡对帝国主义时代资本积累的空间性进行了再思考,而这些均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并不缺失空间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经济如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1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指数和共同富裕指数,选取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为中介变量,数据要素流动环境为调节变量,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明显促进共同富裕,对邻边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在地理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影响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效应,且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对数字经济影响共同富裕起到“边际效应递增”作用;数据要素流动环境能合理调节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据此,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人才与资本要素的流动和精准匹配,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从人的存在和发展来看,人存在的空间不仅有自然物理空间,还有社会空间。人的生存空间是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创造出来的。空间生产包括物理空间生产和社会空间生产两种类型。两种空间生产分别呈现为显性和隐性的状态,他们之间表现出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辩证关系。不能准确、清晰地把握两种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当代中国城市建构实践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代价。在更深的层次上,当代中国城市建构现存问题背后的实质是资本关系及其意识形态神话。实现城市建设从技术建构到社会建构的转换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主张时间是空间的隐喻。已有心理学实验证明,时空隐喻的语言加工中存在空间域向时间域的映射,时间心理表征受到空间心理表征的影响。此领域的未来研究可侧重考察儿童对时空隐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骆驼祥子》是老舍书写现代社会城市底层平民悲剧的重要作品,老舍在塑造人物形象与叙事场景时,使用了大量隐喻符号,通过饮食、疾病、空间的书写建构了多重隐喻,将人物复杂的心理与认知映射到具象的饮食行为、病态行为和空间场景上。隐喻的叙事策略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立体化,展现了都市社会中个体欲望膨胀和人性异化导致的悲剧,寄予了作家对黑暗社会与传统伦理多重制约下个体生命与意志堕落的悲悯。  相似文献   

11.
城郊失地农民城市文化适应大致需经历文化冲突、文化反思、文化重构和文化融入四个阶段。目前,城郊失地农民城市文化适应过程因政府支持缺位、社区支持乏力、媒体和原市民歧视、城郊失地农民人力资本与主观努力欠缺而步履缓慢,需要从政府推动、社区支持、社会认同和主体建设四方面入手,建构城市社会与城郊失地农民双向互动的促进机制,推动城郊失地农民快速适应城市文化,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2.
综述近30年来时间表征的空间隐喻的研究状况,描述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从时间-空间隐喻的产生机制,到跨文化领域的对比研究,从语言层面到非语言层面,研究向更广的领域扩展。然而至今,对于时间表征是否完全可以通过空间隐喻实现,时间-空间隐喻的产生机制等根本性的问题,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这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当前图书馆战略性转变的重大趋势,图书馆空间再造和服务提升成为了关键性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结合实际工作,对空间再造和服务提升可行性、设计方案和意义的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再造与服务提升不仅解决了空间浪费问题,还重新改造闲置空间,使其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更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阅读方式,让读者能够在图书馆找到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4.
论城中村改造的社会基础——以广州市城中村为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中村改造是当下政府甚为关注的现实问题。诸多改造实践表明,城中村改造牵扯多层面利益关系,是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城中村改造至为关键的问题是,需要顾及到城中村赖以形成和维系的基层性、民间性社会因素,即要考虑到城中村改造的社会基础。该社会基础,主要包括城市流动人口的居住及生活问题、城市化农民的利益机制,以及城市生存型经济方式的存在和发展空间问题。如果没有这些问题的妥善处理,改造充其量只是治表之策,最终难免陷入困难境地。  相似文献   

15.
结合雄安新区建设的新探索,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审视未来城市发展之路,应注重从生产向度、空间向度和主体向度上推动未来城市发展。在生产向度上,未来城市发展要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双向互动,以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为引领,合理运用资本力量;在空间向度上,要积极调整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群组团式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主体向度上,要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和调整,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和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如何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从机制、力量、资本等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论农民市民化的动因及其支持系统——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民市民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无论是主动市民化还是被动市民化,城市郊区的农民市民化一般都是在城市土地扩张和城市建设重心外移的背景下,借助于工业化、非农化和城市化的强力推动而进行的.如果我们把农民市民化过程看作一个有机系统的话,它实际上同时存在着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社会支持结构.可以说,农民市民化是在城乡比较差异和相关政策的社会与制度背景下,依赖于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社会网络的综合运作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两型”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的道德融入与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城市融入”这一范畴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发生了空间迁移,由农村迁入到了城市,是对城市属性的选择性适应。而道德融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在道德层面的城市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空间位移、户口变迁和职业转换.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工道德融入。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社区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加强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农民工道德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农民工在道德融入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社区的阻力,出现道德融入“受阻”现象,为农民工道德融入提供社区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社区建设维度探讨重构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区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