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契丹族与蒙古族有着共同的渊源,契丹语与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契丹文字记录了大量契丹语词汇和语音语法材料,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语言、阿尔泰语系语言,尤其是研究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语言发展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同时,契丹小字还通过转写汉语借词,记录了当时汉语音韵事实.契丹字的解读对于历史科学和语言科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宫”的契丹小字的两种写法作了分析,又对“殿”的契丹小字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高乐 《文教资料》2013,(9):24-25
金元时期,汉语同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等外来语发生了接触。通过分析元刊杂剧的特殊语言现象,本文揭示了蒙古语对元代汉语尤其是北方汉语的接触、渗透和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阿尔泰语系诸语族之间的比较,阿尔泰语系诸语族中的达斡尔语与汉藏语系诸语族中的汉语族对比,侧重阐述了达斡尔语词汇得以丰富、充实和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外来词;同时以大量的具有民族特征的达斡尔语基本词汇作为实例,说明了达斡尔语在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独立语言。  相似文献   

4.
土家语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两个民族在地域上互为近邻,间或杂居,因此在语言上交互影响。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土家语的代词系统与汉语的关系。文章的主要观点认为:土家语的部分代词与汉语是同源词或借词。借词时间在中古以前,因此保留了中古汉语代词系统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阙特勤碑》碑文上,有一段关于阙特勤“向东一直征战到黄河(yasil oduz)和山东(santuη)平原,差一点到达大海”的记载,由此学界有人认为阙特勤曾征战当今山东省地区,据笔者考证,碑文所记“山东(aantuη)平原”虽与当今山东省地域并不完全重合,但是这场战争所呈现出的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却可见一斑.通过阿尔泰语系语言与汉语山东沂水方言的对比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敬称“您”以及山东沂水方言中的“恁”极有可能是受到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影响而形成,并且当今山东沂水方言中仍留有较多阿尔泰语对汉语影响的印记.  相似文献   

6.
由于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伊"的第二人称用法,实际上是中古时期第二人称代词"尔"的音变形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后处在宾语位置的隶属名词的赋格问题.假设汉语中也存在一个类似于功能性语类的曲折词Ⅰ,认为汉语的动态助词"了"是一种时态标志,相当于功能性语类Ⅰ,可以给领有名词提升后留下的隶属名词赋格,解释了汉语中诸如"张三死了父亲"类现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从"儿"语素的发展历史来看,"儿"最初为实词,是词根语素,后来衍化出附加语素(后缀)"儿"。文章结合对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分析,认为汉语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是受了北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卷舌音的影响,而是汉语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儿"由实词虚化为意义宽泛空灵的后缀,后缀"儿"语义的虚化伴随着语法功能的泛化,带来了语音的弱化,甚而黏附于前一音节并与之融合,汉语儿化现象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9.
把哈密方言的"哪达"与阿尔泰语系的维吾尔、哈萨克及蒙古语中相应的时位格做了对比。并论述了"哪达"与与古代文献中"那的、答儿"等词的相同用法。以证明"哪达"与阿尔泰语系早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对《蒙古秘史》旁译中出现的“鹚老鸟”一词的对应词toqura’un及汉语方言土语材料的分析,认为“鹚老鸟”所指的鸟,不是鸬鹚或秃鸟,而是鹤,更准确地说是灰鹤或蓑羽鹤。进而对“鹚老鸟”的词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内蒙古东西部汉语方言中的“鹚老鸟”借自阿尔泰语系语言,确切地说是来自蒙古语的tooruu。  相似文献   

11.
“未至之前”句式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语料出发,通过语义分析和形式验证,初步地研究证明:"未VP之前",例如"未至之前"句式的源头可上溯到先秦时代蕴含时间义的"未VP"句式。"未VP"句式既包括"未至+处所+数量"句式,又包括"未至+数量(距离或时间)"句式。由蕴含时间义的"未VP"组成的句子多为复句,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减少。各历史阶段的此类复句均以并列和因果关系句为主。"未VP之前"句式的否定词一般由"未"、"尚未"、"未曾"、"不曾"、"没"、"没有"等充当,用来揭示客观情况;受语境和语义的影响,"未VP之前"句式的否定词很少由"不"充当,"不VP之前"重在表达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2.
“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之一,格式众多,“为……所…”式是其代表句式。本文以《史记》作为我们考察的对象,探求“为……所…”式在该时期的结构特点,以及“为”、“所”的词性,并对该式的演变与发展情况做了粗略的概括。  相似文献   

13.
湘南土话中t、th特殊音读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南土话中“精、清、知、彻、庄、初、章、昌、泥”等声母中广泛存在t、th的读音,这些声母读t、th在湘南土话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有的属存古性质,有的却是后起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祝辞本为祭祀活动中祝福求福之辞。先秦的祝辞主要有祈祷辞、嘏辞和贺辞等。祈祷辞是祭祀仪式上人对神的赞美和要求,常规祭祀所用的祈祷辞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式和套语。嘏辞是祭祀中神尸给主祭者的致福,由祝官来传达。嘏辞多用第二人称“尔”,表示赐福给你。贺辞是人对人的祝福,本质上是嘏辞的世俗化。先秦时的这三种祝辞都沿用四言韵文的传统形式。虽然发生的典礼仪式和针对的对象各不相同。但内容与形式大体相似。  相似文献   

15.
"跩"这个词,自从有了"显摆、炫耀"乃至"洒脱、快乐、霸气"的词义后,一直被人们误解和误用:一是误解为方言词——其实它的使用已远远超出了方言的范畴;二是其字形常常被人们误写作"拽"。其实,"显摆,炫耀"的新义是由"跩"的本义"(走路)摇摆"引申而来的。"拽"字不具有"显摆、炫耀"的词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回顾了“跨文化/国际交流语用研究”(PSIIC)在中国过去20年中从“双外交叉”研究逐步发展成现今的PSIIC,从而经历了一个从语言应用到理论升华的过程。文章总结了“双外交叉”研究服务于国际交流,在外语应用与普及以及在高校研究生外语教改方面的工作,同时归纳了PSIIC的五项理论建树:(1)语境分类;(2)语用特征;(3)语境互动;(4)策略运用;(5)失误处理等。文章展望了未来的PSIIC研究,认为应积极建设基于PSIIC的语料库,继续完善PSIIC的理论运作模型,以及开展同邻近学科的“结缘”与理论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17.
南方方言中的"动叠+补"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北方官话区和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后面不能带补语。南方方言区却广泛存在“动叠 补”这类用法。本文主要介绍南方方言中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并且尝试从认知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其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了"的语法意义以及形式验证标准两个方面对"介词+了"及相关现象进行考察。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实现态",它可以跟在介词后面,验证的形式标准是介词前面能加否定标记"不"或"没"。"除开、除去、除却"和"为了、除了"的情形相同,也都是单音节介词后面跟体标记。  相似文献   

19.
甲骨卜辞与藏缅语有不少共同的特征,而不同于藏缅语的部分,却与阿尔泰语有一些微妙的契合。甲骨卜辞在处理修饰语与被修饰语的关系时,绝大多数与阿尔泰语一致,说明汉语与阿尔泰语的接触并不是从中古才开始的,远在上古就已经广泛存在。语序的转变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其中字形与语序间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China has the greatest numbers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ldwide,who teach and learn English.Therefore,to analyze the obstacles of learning English for Chinese is necessary.This article gives the idea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ainly i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fields. Through these we can see clearly that "differances" are the biggest obstacle in language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