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美学自从1750年鲍姆嘉登创立以后,迅速发展。我国的古典美学知识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大放异彩。新中国的美学发展可分为两阶段,建国以后至文化大革命为第一阶段,围绕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展开讨论形成四派观点。第一派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第二派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第三派是主张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毕生持守的“主客观统一”的美论,基于对审美对象的哲学—心理学分析,前期为“意象”说,后期为“物乙”说。这一分析融会中西,特别是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后,力图从审美的根源之地——物质感性的历史性实践中解说审美对象形成的秘密,为中国现代美学提出了美论、美感论一系列富于启发意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在带有政治斗争性质的美学大讨论背景下,学术视线开始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朱光潜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统一"说,他结合马列主义、苏联美学家的理论,对"物""物的形象""美""美的条件"进行了阐释,从美感和美的关系、感觉阶段与美感活动阶段的关系、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等方面系统论证了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美感活动中是如何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有观点认为朱光潜晚期美学思想的实践转向是迫于政治意识形态。学界对这一片面观念的澄清大多从晚期朱光潜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紧密关系出发,却忽视了早期朱光潜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早期朱光潜对唯心主义态度从推崇到反思再到怀疑,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则从谨慎接触到同情之理解再到充分肯定,逐步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完成了对其早期美学思想的“改造”,解决了其早期美学思想的内部矛盾,实现了美学思想的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5.
"美是主客观统一"是朱光潜先生晚年的美学主张,魏晋美学的文学品评、音乐理论、美学范畴"趣"都体现了"美是主客观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审美视角下,朱光潜与其他京派作家在审美思想、审美眼光、审美批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别。从审美思想看,具体表现为情趣主义和趣味主义的不同;从审美眼光看,是通达的眼光与"乡下人"眼光的不同;从审美批评方面看,是逻辑式批评与印象式批评的不同。从审美角度辨析和检视朱光潜与京派文学群体的歧异性,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朱光潜美学思想复杂性的深刻认知,而且可以夯实中国现代美学的细部研究及基础研究。这一歧异性更能够突显朱光潜重"情趣"的直觉论美学及"人生艺术化"美学主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括总结了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的特点,并对他“美在心物关系”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说及其“实践观点”作了间要的介绍与评析。另外,还简要分析了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活动在中国二十世纪美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的"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观点曾在我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从《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最后文本看,李约瑟并没有明确讲"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话,但从内容上看,他确实有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的形成缘于他对欧洲哲学、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不应从"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论断中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了中国哲学智慧"的结论.用中国哲学智慧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9.
龙志勇 《考试周刊》2013,(19):24-25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美学成就至今还影响国内的美学研究。除此之外,他在翻译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果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来看,则朱光潜的学术成就是与其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路径分不开的。本文在梳理国内近十年来对朱光潜美学思想和翻译思想研究的同时,指出了当前朱光潜研究的不足之处,旨在为今后的朱光潜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从怀抱"魏晋人"的思想到自觉追寻"艺术化的人生",构成了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这种崇尚"观照人生"的精神态度,是朱光潜之所以钟情于克罗齐"直觉论"美学的一个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杨柄新时期的马列论美学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论抱着“坚持-运用-发展”科学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经典作进行了系统的编辑、注解和诠释;对无产阶级艺和美学战略作出了初步构建。杨柄的研究成果对于建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艺学和中国当代先进化是有一定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叶,在社会与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中国现代美学家,在译介和传播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借鉴康德、席勒等美学家的思想,创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不仅对美育的根源、性质和津梁作用作了深刻阐述,而且还对美育的独立地位、特质和实践进行了辩证探讨,实现了从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基本原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的问题。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使党的建设走出了“自我”的局限,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科学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脉搏,创立了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目标是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本文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和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等层面,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用"人生美学"来概括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特征,有机整合了朱光潜将的美感心理研究、诗论研究、谈美与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等几个板块,是一个重要突破,也对认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起到了深化作用。但要准确理解朱光潜的"人生美学",还必须到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与人生美学思想中进行探源性研究,才能更加全面与深入。  相似文献   

17.
蔡仪是新中国早期成长起来的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之一,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过重要影响。这是不能否认也无法抹煞的。然而,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来重新审视其客观论美学话语时,便明显地感觉到,因为他过分地热衷于套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认识论来演绎美学观点,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于审美主体的挤兑,客观上造成了“关系”的失落。因此,他的美学建构可能事与愿违,甚至与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是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他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调和综合为一种新的社会批判哲学。他认为艺术和审美的本质在于使生命本能得到肯定和发扬,艺术和审美具有革命造反功能,通过造就“新感性”来改造和重建世界。艺术和审美通过虚构的审美形式实现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但马尔库塞的“本能革命论”是一种主观设想的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的"语言论"作为其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弥补、沟通了克罗齐直觉美学观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美学体系。在大量接受克罗齐"直觉即表现"的主观内在式思维,建立美感经验的独立性之后,在"艺术传达"这一问题上涉及到从"主体论"到艺术"本体论"以及其中的"语言学转向"问题,这些都促使朱光潜面对中国传统诗歌资源的时候从"点悟式""体验式"的主体心灵鉴赏角度转向对诗歌本身语言形式上的"内在"分析。在重视语言对诗歌重要的作用同时,他提出了语言——思想——情感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关系。中国诗学本身即具有汉语的诗性传统,而朱光潜将其与瑞恰兹的文学语言理论进行相互生发、相互变奏,最终不仅使得现代美学在学科化进程的同时加强对审美经验的阐释力度,更是为现代美学的发展塑造了一条崭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实践美学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 ,在 1 9世纪中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基础和运思路向。在中国它产生于 2 0世纪 5 0 - 60年代 ,成熟于2 0世纪 80 - 90年代 ,它与整个世界的现代性展开是同步的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待西方社会的现代性 ,超越西方启蒙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所构建的审美现代性 ,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倡导审美教育。它具有真正开放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