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意义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更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焦点。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即概念化,即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不是可能世界里的真值条件。要理解意义,必须了解大脑中激活的概念以及意象、认知域、隐喻等认知结构。因此,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本文阐释意义的百科知识观,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认知语义学的原则和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2.
徐涛 《考试周刊》2011,(46):43-44
认知语义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下半叶,和认知哲学的发展紧密相连。认知语义学注重分析、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意义系统在构造上的认知功能基础,主张自然语言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本文通过比较认知语义学和传统语义学,总结认知语义学的主要理论假设,辩证地提出对认知学的评价,旨在对认知语义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义桥     
胡涛 《现代语文》2007,(4):54-56
一、引言 现代语义学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一个多义词就是一个小语义场,多义义场是历时演变为共时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4.
人体词的语义丰富,是语言的一部分。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人体词进行过研究。但是,对于人体词的语义扩展机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之一,认为语言是基于认知的身体体验概念化的产物。本文以我们熟悉的人体词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对人体词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实例说明框架理论在人体词语的语义扩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认知视角下的汉语“心”:文化、身体和语言》这本著作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和研究汉语“心”的隐喻概念化。该书用认知语义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汉语“心”的概念化,理解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认知的体验性质,以及语言、文化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义学批判传统语义理论,强调基于身体的经验和想像,将注意力转向人类的推理。通过对认知语义学六个主要观点即经验观、概念化、百科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和隐喻观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加以评析,分析结果表明认知语义学虽能解释一些传统语义学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但研究覆盖面较小,认知语义学理论亟待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英汉例证对比与分析的方式讨论了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中的中心话题.该书概述了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并结合实例探索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为语言研究者、语言教师、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等了解当代认知语义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其中,隐喻作为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在该书中得以详细讲述与呈现.  相似文献   

8.
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意义是认知模型中的概念化;意义的主要基础是感知;认知模型主要是意象图式形式,其转换机制是隐喻和转喻;语义成分建立在空间或概念空间基础上;语义比句法更为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句法;概念具有典型效应。探讨这些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内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语言结构的系统性、非任意性和理据性,加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法认为意义即是概念化,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来描述翻译中的概念化过程及认知加工。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基础,从意象的详细度、突显、总体扫描和顺序扫描等方面出发,分析《鲁迅小说选》英译本中的意象及其在翻译中的序列性和名词性等问题,这说明翻译并非单纯地传达原文中的客观内容,而应是以传达原文的概念化场景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构造是以人的认知为媒介同相应的语义结构建立对应关系的,因此,只有从分析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和特征入手,才能找出语言中的句法规则和语义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本文从认知语义入手,分析英汉的被动化过程,一方面解释被动句的语法结构和其语义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对被动态的语法范畴做一个明确的界定,一方面对英汉被动概念具化为语言表征的差异作深入分析,并对差异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因此分句语法主语的选择不是语法的,也不是逻辑的,而是语义的。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优势论(图形-背景理论)、Langacker的射体一界标理论、认知模型以及原型范畴理论都对分句语法主语的选择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词义发展的转喻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词义发展的原因,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偏向于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受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制约的,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转喻、隐喻)由一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义发展现象进行转喻解释,并讨论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为人类在对外部世界感知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思维,抽象出认知模型,建立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基本意义。同时利用自身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隐喻能力形成无限丰富语言表达。从人类发展历程看,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看,则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因此。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与TG理论的语言天赋观并不是绝对地对立,而是从不同角度阐述语言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Putnam从语言劳动分工的角度分析权威语义,并形成其社会语义观。Geeraerts认为Putnam的社会语义范围太窄,需要修正,并提出社会语义模式还应包括合作语义和冲突语义。虽然Geeraerts在其论述中提到了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但没有从社会语义学的角度明确提出认知语义及其在社会语义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基于Geeraerts的社会语义模式提出认知社会语义模式,以对社会语义作出更全面、更合理、更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境在话语交际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通过语境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词汇理解的过程和言语交际一样,同样具有关联性和推理性。它是以词汇原型意义为基础,寻求原型意义与语境之间最佳关联的语义推理过程。认知语境为词义理解提供了推理依据,词义的选择和重构都是由认知语境决定的。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利用认知语境确定生词的具体意义,从词汇的多个义项中选择与语境有最佳关联的意义,也能依据特定语境下的认知语境重新构建词汇的新义项。从认知语境的角度研究词汇教学为教师提供了课堂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语境问题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语境的认识追随着语言研究的理路而嬗变。在结构主义语言研究的范式中,语境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层次中的内部结构关系,主张语境的形式理性;功能语言研究范式彰显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寻求语境的工具理性;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使语境研究发生认知转向,企图探索语境的关系理性。词汇作为语言有机体中最丰富、最核心的要素,它的生成、演变及其使用只能在语境的基底上得到合理的解释,作为一个重要知识领域的词汇教学研究自然离不开对语境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境视角看,词汇教学是调动学习者的词汇相关知识和经验论域知识的过程,彰显认知主体对词汇存在的语境阐释和理解,因为词汇意义是无数语境条件下的使用、复现特征的强化和固化,最终源于认知主体之经验。  相似文献   

19.
国俗语义是指词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附加有民族的历史文化色彩,是民族性的体现。空间方位概念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中的最直接的身体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空间方位词表达了最基本的空间概念。但英汉空间方位词在长期的使用中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拥有了自身的国俗语义。空间方位词的国俗语义的产生既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关,又受到人的认知模式的影响。在对空间方位词国俗语义的理解过程中隐喻及概念整合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义学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加工,鼓励习得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语言内部规律。习得者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认知隐喻思维能力,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了解多义词的形成过程,理解并科学地、熟练地掌握词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