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教师要善于以学生对文本的"元认知"为原点,创设有底气、有序、有质的课堂"问场",让学生有问、会问、乐问;要珍惜每一个问题,以"问"为教学契机,引学生之问与文本核心段落、核心词语、核心人物、核心思想融合,在融合对话中走向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要精选核心之问,以"问"为翘板,导学生之问促思辨与讨论、集中与拓展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开展体验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就能在融合文本核心等"问场"的构建中,释放语文课堂的"问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问题"对教学的价值并发现"问"在教学中有五种形式,学生被问有两种,学生主动问有三种,前者普遍存在但有弊端,后者易忽视却有开发利用的价值,而对"问"的分析则为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提问,是父母了解孩子、与孩子交流的重要方式。但如何"问",还是有点讲究和艺术的。变"好问"为"问好"有一些"好问"的父母:孩子写封信,要问是写给谁的;是男的还是女的;学校里某门功课做次小测验,要问排在第几名,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孩子这里问不出,还要向孩子的老师问,向孩子的同学打听。这种"好问"主观上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但问得过多  相似文献   

4.
《好逑传》是明清之际的一部才子佳人小说,反映明清时期的语言特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与统计《好逑传》是非问与揣测问,全面总结其是非问与揣测问特点。《好逑传》是非问出现48次,分为无语气词标记的是非问与语气词"么"、"否"标记的是非问,语气词"么"标记的是非问比例最高,"可+VP"是非问句式占是非问比例为41.7%,从元代到明代使用语气词的是非问比例增多;《好逑传》揣测问出现29次,用"莫非"、"莫不是"、"想是"、"怕不是"标记,疑问副词"莫非"使用频率最高,有时与语气词"么"、"耶"配合提问。  相似文献   

5.
王贺伟 《辽宁教育》2013,(2X):48-48
<正>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导",并且要以此来构建课堂的全过程。我们以往教学的惯用方式是"讲",后来倡导启发式教学,我们又开始"问",从满堂讲进化为"讲"中带"问",再进化就是"满堂问"。不管该问不该问,反正问得多就好,或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或有问无答。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教学在否定了"满堂灌"之后,人们便对"问"字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曾有人将"满堂问"戏称为"牵羊",大约是与"满堂灌"的"填鸭"相比拟而说的。我在一篇短文中说过这样的话:"满堂问"不比"满堂灌"高明,"牵羊"不比"填鸭"科学。各打五十大板,并没冤枉着谁。   "满堂问"之被批评不在于"问"而在于"满"。从上课伊始直问到下课铃响是常有的事。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为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备课不备知识、教法 (教法只有一种,就是问 ),只备"问题"。然后欣欣然走进教室,…  相似文献   

7.
沈平 《生物学教学》2013,38(2):14-16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在教学中掌握"问"的艺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从阐述了"问"的指向、"问"的氛围以及巧用"问"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问""对"是语文课常见的形式和状态。本文从以"问"激"对",打通文本研究"关节"角度阐述,提出了"问"的趣味性、探究价值、发散性和开放性。强调"问""对"之间的和谐共振,既要突出"双主体",又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克强  张桂芹 《现代教育》2011,(Z3):122-122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提问的方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调整与改进提问策略,用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引路,用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学科天生与问题相伴。好问、好学是儿童的天性。小学数学"问学课堂"主张建构以"问"为支架的学习方式,倡导以"问"开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旅程,激发他们"问"的意愿,使其享受"问"的意趣,同时彰显"问"的意义。下面,笔者基于教学实践,试着探寻小学数学"问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1.基于学情,激发"问学"的意愿。学情即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认知经验、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教师教学前注意研究学情,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积累、综合运用、自主实践的过程。"儿童问学课堂",以"问"为引擎,扬起生长的帆;以"学"为核心,培育生长的力;"问""学"相生,蓄积生长的能。学生在"问学"中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论问题教学     
学问即学"问",教学即教"问".问题教学即教"问",并教学生"问". 问是有技巧、有方法的. 对于一个既有的命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问,追问,扣问,询问. 现以"以人为本"这个命题为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3.
"望、闻、问、切"是我国中医理论精髓,将"望、闻、问、切"同现代教育病理理论相结合,用以诊治我国学校组织病理现状,无疑对解决我国学校组织目前所呈现出来的诸多弊症大有裨益。本文即以现代教育病理学为理论基础,以传统中医"望、闻、问、切"为研究思路,对我国学校组织进行深入的病理探寻,找出病症所在,并对症下药,以确保我国学校组织祛病除害,健康、良性运转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问学课堂"以"问"导航,问源、问流、问法,进而引领儿童解开数学"知识套"."问学课堂"以"学"探航,自主探学、分享互学、优化练学,进而激活儿童"思维场"."问"是"学"的发端,"学"是"问"的积极践行,"问""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5.
以核心问题为中心的小学数学"问学式"课堂,就是以"学为中心",让学习真正发生.文章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索了"问学式"课堂教学操作范式,并提出以核心问题为中心的小学数学"问学式"课堂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启发下深度思考,提升学习效益.  相似文献   

16.
学问学问,既要学也要问,问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共同做学问的人,更应当学会"问"。这里的"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后的探究反思的过程,要把自身置于新课程环境下研究和反思自身教学行为,要用新的眼光去分析。一、何为"问课"何谓"问课"呢?汉语词典解释为请教课业。"问课",顾名思义,有追究之意,其目的是追究"为什么"。授课者在上好课的基础上,应该反思,以及主动询问学生、同  相似文献   

17.
陈蓬 《广西教育》2014,(38):86-86
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思维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应注意"问"的重点、"问"得合情合理、"问"得有层次性,注重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课堂教学中,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忽略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现状,探讨化学课堂变"师问"为"生问"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爱问、敢问、能问、会问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问学课堂"以"问"引学,以"学"促问,"问"与"学"相互促进、同构共生。通过"问",开启学生的心智,通过"学",砥砺学生的能力,"问"与"学"相长,"问"是"学"的发端,"学"是"问"的积极践行。在"问学课堂"中,学生永远站在"课中央","问学"的学习方式是合乎学生天性、顺应学生天性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0.
常旭 《辽宁教育》2012,(22):35-3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也促使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做出深刻思考。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善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