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弭,息也;弭兵,就是息兵,停止作战的意。思春秋时期,先后举行过两次“弭兵”会议;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执政政华元为中间人,约合晋、楚两国在宋会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546年,由宋大夫向戎发起,约合晋楚包括齐、秦在内的十四个国家于宋盟会。本文就“弭兵”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2.
《左传》中,楚国的扩张进程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在南方的拓疆灭国,采用德抚与征伐并用的策略,对拒不服楚、持国无德或与楚有仇怨者予以军事打击,对能改事楚国者则存其国而安抚之;另一类是在北方的争霸会盟,比起实质性的灭国占地,更注重对势力范围的争夺与拓展,意在达成"以属诸夏"的政治目标。《左传》对楚国扩张进程的叙写彰显了楚人的诸夏情结,即对自身理应享有与诸夏平等的政治地位乃至超越诸夏的霸主身份的体认。通过第二次晋楚弭兵,楚人的政治地位由"非我族类"晋升至"晋、楚匹也",在实现自我政治认同的同时获取了中原诸夏对他们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3.
晋、吴两国的邦交是关系春秋中后期全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出土文献清华简《系年》第十五章与第二十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晋吴、晋楚邦交关系的变化过程,弥足珍贵。晋吴邦交始于巫臣使吴,大体经历建交始通—亲密会盟—各自疏离—争强争盟四个阶段,双方交往以"制楚"为核心,以互聘、会盟的和平方式为主。两国邦交前期,以晋国为主动,晋楚弭兵之后,反以吴国为主动。晚期,双方邦交关系破裂。越灭吴后,晋吴邦交为晋越邦交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19世纪90年代,在华传教士以"弭兵会"为名,将欧美民间和平团体及其活动介绍到中国,引起知识界的关注.部分维新人士积极倡导弭兵论,肯定其价值和意义,批评者则从中国的现实政治处境出发,对此进行了反驳,但论辩双方都存在着对西方和平运动理解的偏差.弭兵说的兴起,是近代西方和平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回响,也是世界主义思想传统在晚清知识界延续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陈国是西周十二诸侯国之一,建国者是有虞氏帝舜之后。周武王灭商,封虞氏之裔妫满于古陈部落的故地,所以也叫陈。东周初年,陈与蔡、郑、宋同为中原大国,后因楚、齐、晋的兴起,交争于中原,陈国居于四战地域,兵戈不休,国势日趋衰弱;再加上陈国君臣荒淫无度,相继发生了三次内乱和残杀(陈佗之乱、夏征舒之乱、二庆之乱),便一蹶不振,只得朝齐暮楚,依附于楚、齐、晋之间以求生存,后被楚国所灭。虽然不久又在楚国的扶植下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的我国可分为中原地带、弧形中间地带、周边地带三个政治区域,齐、晋、秦、楚等大国之间处于均势,当时的战争以列国向中原地带的弱小诸侯用兵影响最为重要,它们根据地理形势制订了各种争霸作战方略  相似文献   

7.
一、获取有效信息与分析推理相结合即在认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基础上,归纳并概括有效信息,结合选项,运用推理形式,得出结论,正确作答。例1:(95高考22题)公元前579年,宋国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弭兵会议。会上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会晋楚及一些中小诸侯国在宋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之外,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这两次会议表明:  相似文献   

8.
五代时期中南、华南的南汉、闽、楚、荆南四国及北汉的政治体制呈现两种类型。南汉和北汉实行帝制,而楚、荆南实行王国政体,奉中原王朝甚至邻国为正朔。闽虽称帝,但仍然向中原王朝称藩。五国经济不同程度具有重商倾向。南汉和闽发挥沿海地理优势,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楚利用特产,辅以货币自我贬值政策,在促进贸易交换的同时积累财富。荆南因农业生产条件较优越而注重劝农,但也依靠华中通衢的地理优势谋取商贸利益。北汉虽以重农为主导,但也被迫通过商业贸易开辟财源。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从早晚与优劣两方面对春秋时期楚、晋两国战略的比较,说明楚在战略的应用上强于晋国,目的在于剔除传统观念中在军事上贬楚而褒晋的陈见。  相似文献   

10.
1.第6页《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 ①齐、鲁分封在山东,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晋分封在山西,今天山西省简称晋。②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有:吴、楚(今天湖北秭归)、巴、蜀。  相似文献   

11.
楚骚之多咏“兰”,既因兰为南楚所习见,又因兰乃健身之良药,并进而升华为楚人所崇拜的植物图腾及王族之象征;而兰的外美、内美兼具的品格及与之相关的多重化蕴涵.更启迪了楚人的诗思,唤起了骚人的创作欲望,从而成为楚骚抒情的理想载体。直到三国两晋,兰仍是人们心目中美好事物的象征。南北朝以后.随着咏梅之风的兴起,咏兰才渐为咏梅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填图内容1.填出周王城的位置。2.填出春秋五霸的国名(齐、宋、晋、秦、楚)。3.填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地点(葵丘)。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宋国与列国的盟誓关系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幻和宋国国力的强弱而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宋穆公到宋阔公为第一个时期,此时宋国国力还比较强大,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不同的国家结盟;从宋桓公到宋平公初期为第二个时期,此时由于齐、晋的崛起以及晋、楚的长期争霸,为谋求生存,宋主要是追随齐、晋而与列国结盟;第三个时期为宋平公后期,由于晋、楚相继衰微,宋国力有所恢复,宋虽然仍追随晋国参与其组织的结盟.但对晋已是貌合神离。宋与列国的盟誓关系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道国是周代淮河上游的一个小诸侯国,姬姓。它处于中原腹地的南端,南临淮河,北接中原,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当楚人北进淮河流域时,道国成了楚国实质上的附庸,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被楚昭王所灭。道国故城即汉晋时期的阳安县故城,在今确山县北、驻马店市区南部的古城镇一带。20世纪80年代在周代道国故地确山县竹沟镇出土的"嚣伯匜"与道国无关。  相似文献   

15.
“国语”一词最早使用于战国初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的名字,主要用于记言,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国家大事言论的记录。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认为,《国语》是左丘明写的。其实该书作于战国初年.作不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曲沃方言处于晋方言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因而它既有晋方言的特点,又有中原官话的特点。除此以外,曲沃方言还有自身的独特性,作者根据曲沃方言的声调的特点.具体调查了两字连读变调和叠音字组的变调.分析了连读变调的规律和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一般被认为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但近来很多人对此种说法提出质疑,文章针对质疑结合史料对晋楚双方的国势和兵力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北瞰黄渭,南接泰岭,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相似文献   

19.
晋系军阀集团之所以能够以区区晋绥两省之力,屡屡角逐中原、窥视华北,成为生存时间最长、实力最为雄厚的地方派系,主要赖以其较为系统和持之以恒的官兵教育和培训,赖以稳定的领导层和在晋省内积极建立军工企业。  相似文献   

20.
衣裳一词,在我国古代,不仅指衣服和帽子,而且指中原民族的礼仪文明制度,所以春秋十一次衣裳之会,全是中原文明之国参加,边鄙之国如秦、楚、吴、越、燕、晋等国,都没有资格参加这样的会。因此,衣裳之会,不妨叫做文明之会。与衣裳之会并行相称是兵车之会,这是一种武装示威大会,其参加者,仍然都是中原文明之国的代表,没有那些边远少数民族的代表参加。因此,兵车之会仍是文明国家大会,不过染上了一点武力威胁性质而已。至于白衣之会,那是死丧之会,中原文明之国、边鄙夷狄之邦均会逢此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