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目前认知诗学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首先指出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强调文本性和文本机理在认知诗学中的核心地位;然后探讨了认知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提出认知诗学研究的几个重要原则;最后指出认知诗学发展的美学和伦理学走向,认为意义、情感和道德三者的结合能使认知诗学综合、全面地研究文学作品,为文学阅读提供更有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文学与语言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有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这两大理论来源。文科的实证研究由来已久,认知诗学借鉴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文学理论中叙事学、文体学等文本分析方法,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认知诗学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术语使用的规范统一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对认知诗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流派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认知诗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认知的关系,重在从心理认知过程和规律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认知诗学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本、语境、环境描写作用和文本传达的知识与信仰。本文从认知诗学视角下,对杜甫诗歌进行图形/背景分析。杜甫将普通的图形与普通的背景有机结合,诗歌中贴切的形容词与适宜的动词的使用,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图形/背景的结合使诗歌中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真实感受到唐朝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运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杜甫诗歌,能更好地帮助读者体会杜甫本人崇高的人格和充沛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来源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哲学理论基础是认知体验哲学,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类作品。笔者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基本分析理论对中国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进行了逐句地深入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本词产生不同角度的理解与心得。  相似文献   

5.
语篇视点与认知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前人的研究,以《约翰·安德森,我的爱》为例,采用语篇视点和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隐喻等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对它进行认知解读,探讨语篇视点与认知诗学的关系。研究认为,视点也属于认知诗学的研究领域,它在认知诗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视点理论对英语诗歌文本的分析。视点为丰富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为英语诗歌赏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产生的一门学科。它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并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成为文学理论的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系统介绍了认知诗学的起源、发展、主要理论成就,并指出了现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认知诗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运用于文学作品鉴赏中产生的,是认知科学和诗学的结合,是帮助我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概念化研究。舒婷的朦胧诗是在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文章通过认知诗学的角度,用图形-背景、概念隐喻的理论来解读和分析《致橡树》这部作品,帮助提高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诗篇的鉴赏性能力。  相似文献   

8.
学界普遍认为认知诗学没有阐释力,只是对"文学阅读过程的解释说明"。文章通过查看认知诗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的渊源关系,发现认知诗学家们借鉴了卡勒的诗学观,却忽略了卡勒在诗学阐释方面的独到见解。认知诗学将阐释的概念置入一个更为宽广的心理框架,通过主体经验将文本与世界相关联起来,成为一种语境化的诗学和独特的阐释理论,而不只是一种阅读理论。对照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不难发现,认知诗学家关注的只是对语言的认知能力,而非文学能力,这使得认知诗学的理论建设缺少一个文学的语境。  相似文献   

9.
学界普遍认为认知诗学没有阐释力,只是对"文学阅读过程的解释说明"。文章通过查看认知诗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的渊源关系,发现认知诗学家们借鉴了卡勒的诗学观,却忽略了卡勒在诗学阐释方面的独到见解。认知诗学将阐释的概念置入一个更为宽广的心理框架,通过主体经验将文本与世界相关联起来,成为一种语境化的诗学和独特的阐释理论,而不只是一种阅读理论。对照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不难发现,认知诗学家关注的只是对语言的认知能力,而非文学能力,这使得认知诗学的理论建设缺少一个文学的语境。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诗学探讨了文学研究与语言心智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托马斯·哈代的诗歌《灰色调》生动地描绘了曾经的有情人在池塘边徘徊并哀叹爱情的逝去的场景。本文运用图形—背景、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等认知诗学理论来解读《灰色调》,从而深入探究诗人面对爱情逝去时的思维状态,并剖析其所抒发的种种情感。这一研究视角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认知视野,进一步拓展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1.
杨璐 《海外英语》2013,(1):286-288
唐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来,代代相承,传颂不已。框架理论来源于西方认知科学,是关于认知主体在组织信息时注意力的分配问题的理论,并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而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研究对象目前主要为英诗。该课题以认知诗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框架理论对中国经典唐诗意境陌生化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经典唐诗意境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中华博大精深的诗学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为西方诗学理论和汉语实际结合提供一个切入点,推进西方诗学理论本土化。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文章对国内外学者就国外认知诗学的研究动态作一分析,发现认知诗学在对认知理论的解说与运用、认知模式的探析以及对文本阅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作为交叉学科,认知诗学研究在其特有理论与术语的形成、研究的范围以及多向性与统一体的矛盾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发展时间短暂,认知诗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还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分歧与含混,概括为三个主要问题,即:认知诗学是一门学科、一种文学理论体系或者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认知诗学的目的是对文学作出某种新的解释新的发现,还是仅仅对已有结论作出新的解释?如何实现认知诗学的本土化?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学科理论方面的多元性、多样...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应当为解读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提供普遍的学理基础,比较诗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总体文学的基本规律.认知诗学立足于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具备构建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先天条件.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浪漫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探索比较诗学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诗学从心理过程解释文学文本的意义和理解过程。文本是认知的客体,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建立有其心理学基础.阅读过程是心理认知过程,意义来源于读者对文本的心理体验。心理过程因其个别偶然和偶然性。把理解作品仅看作心理活动,似乎能说明文本的意义的开放性、多样性,而意义差的共通性、普遍性却难以保证。根据康德关于鉴赏判断力的质、量、关系和模态的分析,在审美中采用心理学方法和概念分析是徒劳的;而在解释学看来,完全不用概念也不可能,而要用人文学科的独特的概念来分析审美过程。因而,认知诗学须借助人文科学的概念来分析文本,而非依靠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恶概念。  相似文献   

16.
正为推动认知诗学与认知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全国认知诗学研究会举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办的第三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17年11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届时,Mark Turner、Peter Stockwell、Liza Zunshine、Charles Forceville、Nancy Easterlin、Ellen Spolsky等国外知名学者将应邀与会。会议主题:认知诗学——探索与对话议题包括:1.认知诗学与认知文学研究新动向;2.理论与实践;3.认知叙事学;4.认知诗学与跨媒介研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图式理论,并运用该理论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对唐诗《枫桥夜泊》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从而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提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运用认知心理分析和与成人文学作品中比喻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幼儿文学作品中比喻喻体的择语特点、比喻似同点的特点及其认知心理阐释。阐述了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幼儿才能理解幼儿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王佳 《海外英语》2012,(9):229-230
认知诗学致力于探讨语篇的产出和理解过程。从认知诗学角度出发,运用视点理论解读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发现从叙述视点、时空视点、观念视点及知觉视点四个层面分析,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心理、叙述策略和文本主题。视点是语篇产出、发展及理解的工具,可为文学语篇多元分析提供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20.
"比德"说是中国古典诗学范畴,自古以来都被放入美学、文学、修辞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运用认知诗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映射理论重读"比德"说,以发现"比德"说发生的认知机制:"比德"说通过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扩展建构了层创结构,以此产生审美效果;通过主体的映射功能,把始源域与目标域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隐喻的发生机制。在认知诗学的立场来看,"比德"说不是古人关于自然美的一种观点,而是古人认识自己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古人通过自然山水世界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