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南朝四代历史人物的地域分布特点如下虽然各朝分布的省区数量比较接近,但每省区拥有的人物数量却极不均衡,更为突出者各朝的人数分布呈明显的高聚集性特征;具体到各省区,其人物大体上都是以零星分布为主,仅少数地区呈密集型分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家族政治地位、区域文化、移民等重要因素,也与区域政治、经济控制的加强有关.据此可知,南朝四代政治力量地域分布的特点是南方政治力量不断上升,但南方政治力量始终弱于北方.  相似文献   

2.
吴兴沈氏与刘宋皇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沈氏的出现是江南士族正式登上南朝政治舞台的标志,在刘宋强化皇权的斗争中,沈氏人物沈演之,沈庆之,沈攸之我不置身其中,而沈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也由最初的君主私人亲信的身份向“王朝之臣”转化,南朝四代,沈氏累世贵显的地位由此奠定,沈氏家族的崛起与南朝皇权政治的复归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南朝历史中南方因素的加强。  相似文献   

3.
永嘉丧乱,儒士持续南迁.东晋前期,儒士籍贯以黄淮地区和江东地区为最多,至后期则北方籍贯者遥遥领先,籍贯在江东地区的儒士人数减少.在东晋政治高层中,北方南迁大族明显压倒江东大族,从而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南朝之初,继续了东晋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但由于中央政权南迁已久,不免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这表现为南人地位的提高,北方大族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作用日渐衰退.宋齐梁陈四代,儒士籍贯江南者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由南朝儒士籍贯随着时间延续而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江南政治势力的消长和儒学在当地的传播.儒学在南方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本土学术文化的发展,激发了南方土著力量的觉醒和壮大,并使之走上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4.
吴兴武康沈氏是南朝最为活跃的南方土家族,而在刘宋一朝尤为突出。沈氏与刘宋政治发生联系始于沈林子兄弟。时值刘裕重构皇权政治,沈氏人物参预了刘宋建国这一重大活动,并与刘裕建立了特殊的君臣关系,由此而奠定其家族在南朝政治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5.
承西晋末年之乱,东晋南朝的流民问题格外突出。这些流民来源有二:北民南迁和东晋南朝内部流民。为解决流民问题,南朝政权或遣返流民,或赈恤灾民,或侨置郡县,或实行土断。流民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侨居江淮之间的流民武装构筑了东晋南朝南方的安全屏障;北方流民构成了东晋南朝政权的支撑性力量;流民也促进了门阀势力的壮大,巩固了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相似文献   

6.
晚清人才的地域分布若从进士、高级官员、名人物三个方面来看,则总体上明显是南方要超过北方,但又不尽一致。另外,就各省内部而言,也颇多特色。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时期,南朝皇权的兴衰祥代均依凭于某一地域军事政治势力的作用。以关中南徙侨民为主体与襄阳地区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的雍州势力因刘宋统治者的扶植而迅速崛起,并在齐代壮大为一支支配朝局的地域军事势力,最后成为萧梁禅齐的核心力量。雍州势力的壮大主要表现为“江陵人怕襄阳人”与“土人暴动”;其原因主要是崇尚文教。  相似文献   

8.
北魏时期存在着一个南朝流亡士人群体,主要由四部分人组成,即东晋南朝宗室亡命人物;南朝世族流亡人物;叛逃入魏的南朝军将及其僚佐;南北战争中被俘的南朝人士。北魏对南朝亡人虽多加提携和利用,但暗中却加以歧视和提防。从其客观作用看,南朝亡人在转输江左文化、典制诸方面贡献颇大,促进了北魏的汉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著名人物的产生地域和行业分布都呈现出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于南方,尤其是集中在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在行业上主要集中于政治界。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有地理条件的影响,又有历史因素的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的历史特点,即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和政治斗争贯穿并制约着现代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南朝寒门、寒人虽巳在政治上崛起,但入政后。普遍表现出种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首先是入仕发迹的“侥幸”心理;其次是“自视犹不敢与世族较”的自卑心理;再次是贪婪粗鄙的“暴发户”心理。这些心理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南朝社会门阀观念仍然十分强大,使入政的寒门、寒人无法摆脱其影响,只得将自己定位在“士庶之别”的社会习惯观念之中。同时南朝士族虽巳衰落,但其势力足以遏制来自外界力量的撞击,加之寒门、寒人本身在出身、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所以难以形成政治心理上的群体整合,自然比较士族来说要幼稚多了。  相似文献   

11.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诸多的中原王朝外拓乏力而彼此之间的内竞无有休止.外拓乏力,则中原王朝的总体疆域范围呈现收缩的态势;内竞不止,则各别政权的疆域盈缩、疆界变动极为繁复.分析由于内竞而不断改变着的政治地理版图,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对立政权之间的征伐与争战是疆域变动的直接原因,地理条件的限制作用决定着疆域变动的走向与幅度,正统观念影响了疆域变动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封建专制王朝,君主旨令等同于国家法令,是国务活动的重要依据。诏令的草拟、传宣、章奏的进呈等宣诏呈奏机枢之任,秦汉时由丞相独掌,南朝时则从机构组织、职掌分工上为隋唐时正式分权于三省准备好了条件。本文对这一关键时期机枢权力的演变作了一概要探究。  相似文献   

13.
南朝随着寒人掌权的兴起,士族逐渐被排挤出政权的核心,仅自保家门而已。他们或寄情于山水,或沉溺于女色,总之从广阔的积极进取的社会人生退缩,其气质愈来愈纤弱。这种心态对整个南朝时期的辞赋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烙上了明显不同于前代的的风格特征——“义取其纤”,本文从题材的选择到情感的抒发来分析这种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4.
御史监察制度始于秦汉,经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至唐代趋于完善。唐代的御史监察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机构的健全和法律的完备,御史监察权的独立行使,优秀人才加入及严格选拔制度。唐代的御史监察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也为我国相关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相似文献   

16.
魏晋以降,士人在乱世中为了全身避害或者因外乱世而产生的鄙薄事功的心理,使他们从“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的政治报负中逐渐退身出来,寄情山水或转向内闱。宫体诗便是士人在功名场上折戟之后,将目光转向内闱的一种浅酌低唱。  相似文献   

17.
典签制是南朝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特殊的政治制度。典签由身份低微的官吏担任,在宋齐梁时期却一度大权在握,深刻影响了南朝政局。本文试图从典签的设置、变化、影响等方面着手,并看重分析典签权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锦辞格渊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发展,演进到初唐时在结构形式上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至盛唐时代,则又踵继有了新发展。与两汉魏晋以及南北朝、初唐时代相比,有三个不同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是我国浩如烟海的石刻文献的一部分,自宋代以来,石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日盛,其中以清代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厚。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发展史上今文字阶段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上承汉隶揩化,下启唐宋楷书的定形,研究价值相当重要。梳理此时期石刻文献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