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河洛文化与河洛文化圈朱绍侯谈到河洛文化,必然要涉及河洛区域的问题。经过最近几年的研究,学术界对河洛区域的范围,几乎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荣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作为河洛区域,上述意见无疑...  相似文献   

2.
河洛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洛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李学勤区域文化研究的盛行,是文化与文化史研究深化的重要趋向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讲区域文化,大都侧重于比较边远的地区,现在中原文化也被包括进来,成为区域文化研究的对象。这更有利于完整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景观。大家知道,「...  相似文献   

3.
刘加洪 《寻根》2010,(2):11-14
<正>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客家人来源于中原汉民族,深受河洛文化的影响,北方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锻造出客家人乐生迈进、刚强弘毅、勇敢  相似文献   

4.
对河图洛书的探索由来已久,但河洛之学的兴起,当以五代陈搏为始。此前的河图洛书记载,止于传说和神话。陈搏为河图洛书作图,宋代邵雍、朱熹等在注易解传时遂为此纷争,对河洛的探究俨然成为显学。徙此至明清,易学家们一直聚讼不息凡九百余年。本文拟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一、先秦两汉的河洛传说;二、纬书中的河洛政治神话;三、河图洛言舆明堂九宫图;四、河图洛书与九十数图;五、图书疑古派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韩石萍 《寻根》2004,(5):15-18
洛阳素以"九朝古都"而名闻天下,至今依然享誉国内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河洛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此奠定了河洛文化的起源.之后,朝代兴替,中原逐鹿,河洛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中国古代人民在河洛地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  相似文献   

6.
徐金星 《寻根》2004,(5):4-8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2002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台湾"学术研讨会期间,朱绍侯先生、沙旭升先生都曾谈到,有开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题"功存河洛"匾额可以说明,所谓河洛地区,向东应包括郑州、开封在内.  相似文献   

7.
洛阳画院,秉河洛文化底蕴,纳现代艺术优长。以文柳川院长为代表的洛阳画院的书画家,以振兴中原河洛文化艺术为己任,放眼世界。扎根净士,勤奋耕耘,硕果累累。洛阳画院的艺术家在中国画领域,  相似文献   

8.
李一曼 《寻根》2006,(2):68-70
九朝古都洛阳处于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祖籍地之一。近年来,许多海外华人,特别是客家人寻根中原,并希望在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洛阳建立中华姓氏总祠,了却魂系中原、根在河洛的心愿。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洛阳寻根祭祖,经各方努力,洛阳将在邙山筹建寻根祭祖圣地——中华姓氏文化园(百家姓祠)。该文化园计划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碑刻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9.
闽文化的崛起与河洛文化南传徐晓望河洛文化南传闽中历史的回顾闽中为闽越族居住的地方,自古被视为蛮荒之地。汉武帝平定闽越,“以闽数反,命迁其民于江淮,久空其地。”直至东汉末年,闽中仅设五县,人口十分稀少。降至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汉族始远徙入闽。唐代闽人...  相似文献   

10.
赖祥亮 《寻根》2007,(5):9-14
作为河洛文化的传人,客家先民的文化形态中保留了较多中原文化传统。同时,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的民系,客家文化形态中也残存了较多的原始巫术观念。巫术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认识途径和控制方式,客家巫文化之所以能顽强地生存于客家聚居地,得益于山高水险的岭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当地原住民崇尚巫鬼的习俗。  相似文献   

11.
陈学文 《寻根》2016,(4):38-41
正中原故地,闽台姓氏之原乡据诸多历史文献、姓氏谱牒记载和专家学者的研究,闽台两地和中原有着源远流长的史缘、文缘、亲缘关系,中原姓氏、河洛文化,是闽台地区的姓氏之根和文化之源。许明镇编辑的《台湾源流》,在《台湾百家姓固始  相似文献   

12.
闽台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多元一体结构中独特的一元,既带有根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的深刻烙印,也体现了本地区域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和台湾两地今日的饮食文化是由相同的起源经过不同的历程发展而来的,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今日两地饮食文化的差异,则是民族性与地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人民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3.
王琳 《寻根》2009,(5):100-102
轘辕关与轘辕古道 黄河、洛河、伊河交汇的河洛地区,南有嵩山,西有熊耳山,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形胜之地洛阳,曾是夏、商、东周等13个王朝的都城。洛阳东南有一条轘辕古道,在历史上,轘辕古道不仅作为河洛地区的东南屏障发挥了拱卫洛阳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是自河洛地区东出淮水、南下南阳盆地最便捷的通道。  相似文献   

14.
秦艳培 《寻根》2005,(2):61-64
偃师,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它南依嵩岳,北临黄河,东控虎牢,西扼崤函,伊、洛河水在境内流过。偃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凯旋而归,在河洛平原一带“息偃戎师”,“偃师”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嵩山的文化珍迹郑国铨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嵩山文物古迹是首屈一指的。它雄踞中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黄帝就在这里活动,夏禹更从这里兴起。《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各有三十六峰...  相似文献   

16.
丰富多彩的楚文化,是我国酉周至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楚艺术,又是楚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回顾楚艺术的研究历程,是在考古资料不断丰富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资料,多学科相互结合进行研究,使楚艺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向前推进。因此,今后的楚艺术研究,仍然应当加强楚艺术的基础研究工作,并着重注意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楚文物的问题什么是楚文物!简单而言,楚文物就是楚国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遗留下…  相似文献   

17.
善待文物     
“人类文化是继承的”。四年前,我曾在《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4期上讲过这样一句大白话,因为我认为这实际上好像是一个问题。我现在试着再讲两个问题,以向专家们求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50年前发表《共产党宣言》,其中讲了两个“决裂”,常令我们文物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商业运作在市场原则的支配下为了标榜某些商品的“高品位”,任意给推销的商品贴上“文化”的标签。商品与精神产品原是有质的区别的文化产品,而且下一些以“文化”虚名包装的商品更是失却了文化的本真涵义。这是一种消费文化占主流、商业入侵文化的泛文化现象。文章从文化赝品淹没了精神文化产品的原创主体、价值判断、真实的生存环境及文化的体系模式化特征等四个方面予以分析,澄清了有关文化问题的一些基本认识,以期使我国的商业文化及其传媒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可以用“千差万别”四个字来形容。其农村文化市场消费更是存在着差别。东西差别,主要是由经济差别,文化差别和民俗差别三个方面组成。而南北差别,除了上述三种差别之外,还有一个地域气候的差别。那么,在我国哪个地方的农村文化市场消费现状,同时具备这四种差别呢?只有我国的东北地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勃兴的几个问题熊述碧我们这里研究的是以文学艺术、精神产品为主体的文化勃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们对文化的困惑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过。邓小平同志针对文化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了一系列深刻的论述,是新时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