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认为先秦诸子多涉足于天人思想研究,庄子在其中卓然不群。老子哲学乃是社会政治学说,庄子哲学则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墨子的“天”是宗教,庄子的“天”则是哲学;庄子哲学较之孔孟之道,接近于自然哲学,孟子的天人合一以道德为基础;庄子和荀子的天人思想都从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出发,分别沿着天、人向两极延伸,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2.
田胜利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28-29,51
<庄子>一书人物繁多,内篇有多达124位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的使用和命名都是庄子精心的创造,可分为天之系列的人物,独立于人之外;相对的人之系列的人物;和天人合一系列的人物,这样三角的人物建构完美的体现了庄子"天人不相胜"的思想内蕴,这一天人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渊源上亦体现和发展了<周易><老子>中的阴阳观和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3.
将荀子渐化思想与庄子、禅宗的化思想进行比较,可从以化为中心在学理上厘清儒家的荀子与道家、佛家思想之区别。从化之对象来说,荀子在性,庄子在道,而从化性而言,荀子主张以礼为则的由渐、积而化,而庄子则在化道;从化之路径而言,虽然,荀庄皆言自化,但由于庄子是依无形之道而化,故为自化,而荀子所化皆积于学礼,故曰外化;从化之工夫来说,荀庄以朴同为目标,但由于学术路向不同,一则心内体道而归朴,一则心外学道而归仁,这是荀庄化道工夫之异矣。荀子的渐化思想,主张由渐而化,由积而化,故而叫做积渐或积靡。也就是一种渐进的缓慢的修行方法,化之工夫,积渐也是化之动因。其化之方式亦如中国禅宗史上之渐修。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与道家相比,孔、孟、荀是以人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承认存在,立足现实,注重人生和社会实践,务求建立一完备、自恰的秩序体系。道家之庄子则是以自然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想是从其本体论核心中逻辑推导出来的。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则批评儒家“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意犹批评儒家“蔽于人而不知天”。由“天人”关系方面看,儒道二家虽都讲“天人”,但儒家实际上是侧重于“人”的一极,庄子实际上是侧重于“天”的一极。由本体论角度看,“蔽于天而不知人”,实为庄子对于绝对真理的一种“往而不返”的追求,庄子由此而对于“天”、对于“物”、对于人类感性认识的极限,都有充分的论述,较之先秦儒家甚至于道家之老子,都更为深入系统。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是荀子和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荀子和庄子都以天人相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最终都实现了天人合一。但由于其对天和人理解的理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天人相分思想认识的截然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对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天人关系是荀子庄子哲学的重要的内容,荀子和庄子都以天人相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最终都实现了天人合一。但由于其对天和人理解的理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天人相分思想认识的截然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对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浅析荀子和庄子"天人相分"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荀子和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荀子和庄子都以天人相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最终都实现了天人合一.但由于其对天和人理解的理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天人相分思想认识的截然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对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职分,把‘天’(自然)与人(社会)的作用区别开,否认‘天’有意志,否认‘天命’”。而“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这句话,就把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的命题树立起来”了。如果孤立地去看待《荀子》的个别篇章辞句,上述观点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统观荀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发现荀子并不是把天人作用分离开来,相反地则认为天人是合一的。他的天人合一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的天人感应思想。  相似文献   

9.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思想,仍然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主流中的组成部分。荀子与《中庸》、孟子在天人合一思想上只有言说语境及维度上的差异,而没有实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荀子天人观的最终指向于"天人合一",它既不同于孔孟传统儒家的"天人一体"说,也不同于老庄道家的"自然无为"说,而主要是对儒道两家的批判与融合得出的结论;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三者都讲"天人合一",但怎样实现"合一",他们各自实现的理路却不同.荀子的天人合一观,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基础,以"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为手段来实现的,是一个思想体系完备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儒家注重修养,而人性论又是修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性论最早由春秋末年的孔予提出,孔子对人性的简单表述在学术界引发了很大的分歧,也为后来儒家人性论的发展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先秦人性论的形成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背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先秦人性论产生的背景基础上,通过分析孔子、孟子和荀子提出的“性”的含义和道德本质,着力梳理出他们的“人性论”观点,并以此为线索剖析性善论和性恶论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洪州宗心性论以“平常心是道”为思想内核,构成了一种心性论的新体系。以此为基础,洪州宗人形成了自己的禅修原则、运作模式和格调风貌。从这些内容看,本认为洪州宗的心性论思想主要是渊源于中国固有的化观念。  相似文献   

13.
“物我同一”与生态伦理——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物我同一”的生态伦理情怀 ,包括三个层次 ,其中“人与天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 ,“物无贵贱”主张万物平等 ,“顺物自然”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二是“万物不伤”的生态爱护观念。庄子认为 ,人应该珍爱万物 ,节约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4.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针对先秦儒家解决人性问题而提出的“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的理论缺憾,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人性论。在继承孟荀的基础上,他将善、恶纳入阴阳两分的天人哲学体系之中,并明确地提出了“性善情恶”的二元论、“性三品”的人性论,从而既从“天意”的高度肯定了统治者的善性,又为礼仪法度道德教化和皇权至上套上了合理的“外衣”。这篇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方法论,阐释了其理论思想体系与教育、政治的关系,分析了经过神学化的“性三品”的实质,及其对教育对象、教育功能的积极影响与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孟子在三种人性论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论思想.他从人类性善的本源、后天的扩充及其途径方面阐述了性善论思想.性善论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明确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新时期道德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理念,它很好的诠释出人与自然交往的思维基础。在此理念的帮助下,人类可以和周边的自然环境协调相处,共同发展,而将此理念运用在武当建筑界时,带给我们的一方面是武当建筑整体的规划严密,隔而有序,另一方面是建筑单体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和谐统一,这深刻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对武当古建筑设计和修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所谓论体文是指以“论”作为标题、以明辨事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性散文,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中,是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大量使用“论”,它是孕育论体文的土壤。庄子、荀子等作家以“论”题篇的文章出现,标志着论体文的成熟。“论生于易”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它的提出只是出于儒家的宗经观念,论体文的源头应该是先秦诸子散文。‘  相似文献   

20.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