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青 《考试周刊》2013,(93):41-42
<正>听过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的人都有一种感觉:于老师的课行云流水,清新自然,课堂上始终洋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外部环境。学生时而书声琅琅,时而娓娓而谈,时而开怀大笑,这是因为于老师的课有趣、新颖,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令听课的老师佩服不已。为了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境唤情,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2.
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  相似文献   

3.
首先要让学生敢“活”。敢“活”是活起来的前提。印象最深的是于永正老师的课。在他的课上,学生特别放得开,常常妙语连珠,课堂上处处闪现智慧的火花。一节课两节课上下来,孩子们就和他难舍难分了。其中的奥妙之一,就是学生在于老师的课上特别轻松,没有什么顾虑,于老师就像是邻居家的爷爷,面容那么和蔼可亲,语言那么朴素温和,即使戴着眼镜,也能让人感觉  相似文献   

4.
符礼科 《江西教育》2012,(10):23-23
<正>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一次有幸现场观摩了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课上学生多次断句破句的结巴朗读,让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指导,让本该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课后,贾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朗读问题。贾老师的博文《老于的忧虑》("老于"——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中再次提到了这个令前辈们忧心忡忡的问题:"一次和于老的会面交谈,于老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  相似文献   

6.
宋代军 《山东教育》2009,(12):31-31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从未有过与当今小学语文名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更从未梦想过有一天能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前些时候,于永正老师应邀来滨州参加“同课异构”活动,我终于可以一睹名师风采了。可是,在于老师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7.
正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8.
最近,有幸观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正式开课之前,短短两分钟内就融人一群小学三年级学生之中。于老师和学生课前交流片段,让我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9.
从于永正老师的课中从专家的报告及评课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于永正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时,时时处处想着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细节:教学完课文之后,练习写字时,于老师这样说:“现在,我找一个同学,请他把我们班的书法家找出来,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字。”话语不多,也很朴实,但语言亲切,暗含着鼓励。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学生写完字之后,于老师又对学生写的字进行仔细、认真、公正、客观的评价。这一点,让所有听课的教师…  相似文献   

10.
刘秋娣 《辅导员》2014,(10):97-97
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11.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每每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在他的课里都变得愿说、会说,他们都有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的收获。于老师的课有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真实、真切,让人感受到课堂的美好。  相似文献   

12.
笔者一次有幸现场观摩了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课上学生多次断句破句的结巴朗读,让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指导,让本该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课后,贾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朗读问题。贾老师的博文《老于的忧虑》("老于"——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中再次提到了这个令前辈们忧心忡忡的问题:"一次和于老的会面交谈,于老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言语间表达了他对当前学生的朗读现状的忧虑。  相似文献   

13.
<正>深圳市教研员赵志祥与师父于永正老师共上研讨课,课堂跌宕起伏,让人感慨万千!赵志祥老师执教《鹿和狼的故事》,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师徒两人虽然上的不是同一篇课文,但从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对比这两堂课,却能给我们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4.
凡是听过于永正老师讲课的人都为他高超的教艺而折服 ,无不赞叹他的课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特别是他课堂上轻松自然的教学幽默更让听课人回味无穷。德国的海因·罗麦说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于老师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 ,为教学增添亮色。在《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教学过程中 ,有这样一处妙笔 :于老师请一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边听边想像情节。该生有韵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同学们带进了静谧的果园 ,人人神情专注 ,个个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于老师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 ,然…  相似文献   

15.
刚上完公开课《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小语第六册第八课),暗暗为自己严谨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沾沾自喜。学校组织外出观摩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恰巧于老师上的也是这课,我听罢恍然大悟,感受颇多。 在设计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今年暑期,我又幸运地读到了于永正老师主编的《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品读名师课堂119个经典魅力(小学语文卷)》.这本书汇集了全国多位著名特级教师119个课堂经典细节,采撷了名师课堂上的最亮点,定格成一个个特写的镜头,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这些经典细节所展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人格魅力,融入更多老师的心中,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 一、课前交流,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于永正老师被称为是“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  相似文献   

17.
观察名师课堂 感悟课堂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梅兰芳学艺》和《秋天的怀念》、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老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孙双金的《落花生》等诸位名师名家的经典课堂,总觉得不管是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还是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总能让人领悟到名师的智慧灵光与高超的教学技艺,感受到课堂上始终充盈着一股无形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最近,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本来一篇平谈无奇的文章,在于老师精湛艺术的演绎下,变得那么鲜活、生动、充满活力,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让课堂充满灵性。于老师板书、范读的精湛,让课堂充满活力。于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让课堂充满智慧。在他不急不躁的课堂上,表面上看是静的,而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在深入思考,每个孩子的思维都在活跃。在他不温不火的课堂上,表面上看教学节奏慢,但却是顺学而导、扎实有效,两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轻松完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支玉恒、于永正两位大师幽默睿智,课堂抛却繁华,追求实实在在,返璞归真。两位大师又各具特色,下面我谈一谈他们的风采!于老师的课具有以下两大特色:一、静中有动似静实动一堂本该枯燥乏味的写作指导课,在于老师高超精湛的演绎下变得鲜活、生动、充满活力。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让本该乏味的课堂充满了灵性。学生表面上看是静的,而无一个学生不在深入地思考,无一个学生的思维不在激荡。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文思泉涌,精彩语句畅泻于笔端,老师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表面形式的参与,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深…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授的一堂语文课。于老师的课有一个细节使我受益匪浅。课堂上,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异议,顿时,大家“唇枪舌剑”、“短兵相接”,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激烈争辩。在学生争论的整个过程中,于老师不急不躁,微笑着听学生毫无顾虑地大胆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