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晓莹 《记者摇篮》2005,(12):44-44
刚从事新闻的研究时,看书和听前辈教诲,我知道我们国家的新闻是党的喉舌。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工具。从事新闻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坚定不移地与中央保持一致,为党而宣传、为国家而工作。也许是由于新闻的这些要素约束,我们国家从事新闻工作的很多人自觉不自觉的都会忘记新闻的中性原则,片面地、主观地将新闻报道成政文、论文等。  相似文献   

2.
惊悉丁淦林老师逝世,无比悲痛.丁淦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新闻史研究专家.他的逝世是我国新闻教育界、新闻史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丁老师年长我七岁,从年龄上看我们是同辈.但是从学术上来说,他是我的前辈,是我敬慕的思师.  相似文献   

3.
金秋时节,我们乘车赴古城西安,去拜访新闻界前辈、新闻学者何微.教授何微在解放前的战争年代曾任新华社记者,新华社分社社长;解放后又曾任陕西日报总编辑、陕西省社科院院长;致力于中国新闻思想史的研究,是一位成绩卓著的新闻学专家.  相似文献   

4.
新闻工作者的人格修养不同于一般干部,更不同于一般群众,其人格形象直接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形象。在修养方面,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等新闻老前辈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同普通的老百姓交朋友,同广大的采访对象交朋友。综观这些新闻前辈们的一生,无论他们是做普通新闻一兵之时,还是在担任新闻管理部门要职之际,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长者,李峰为我们这些7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人讲述了一段我们所不熟知的历史;作为一位新闻前辈,李峰告诉了我们要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于这位老新闻工作者来说,《李峰文集》是他一生探寻新闻真谛、注解“新闻”含义的厚厚答卷;对于新闻后辈来讲,这300多篇文字作品和几十幅战地摄影作品则是一笔丰厚的馈赠,一份春天的礼物。  相似文献   

6.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7.
“新闻鼻”要留神异味赵维新闻前辈常说,记者应有“新闻鼻”,要有在复杂的但又平常的社会生活中嗅出新闻特别是有价值的新闻来的本领。这方面,哪一版本的新闻教科书上都不乏经典性的范例。其实,将“新闻鼻”这种形象的比喻延伸一下,我们还可以对于记者的“嗅”功提出...  相似文献   

8.
学艺札记     
新闻工作的前辈,最关心我们的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意见,他们谈得也最多。我的这篇札记,本想集中地整理一下他们对新闻工作者如何扩大社会交往,如何和社会各方面的人士交朋友的意见;但是,一翻开笔记本,一看到他们对我们的学习上的许多指点,总觉得不忍舍去。因此,这篇札记,开始还不能不从学习问题谈起。一位新闻工作的前辈这样谈新闻工作者的知识的积累问题。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我刚到电视台工作时,有一位要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是这位前辈退休的前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  相似文献   

10.
百期致谢     
在《新闻知识》出版100期之际,我们谨向多年来热情关心和支持本刊的广大读者和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最近以来,本刊收到了许多热情洋溢的题词、贺信和来稿,其中不乏溢美之辞,亦有诚挚的厚望。新闻前辈甘惜分教授还特意为本刊重新题写了刊名。我们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实践中,一些新闻能出画面,而有些新闻却不出画面。记得一位新闻摄影界的前辈经常教导我们:摄影记者要发挥图片形象语言的优势,有的新闻用图片表达更形象,而有的新闻用文字表达更精彩,不能用新闻摄影的短处比文字新闻的长处。因此作为新闻摄影从业人员要发挥手中照相机的优势,用脑子去谋划出精彩的新闻图片,为报纸增色。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的一位前辈说,干记者这一行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是当好记者必备的条件之一。记者的参与意识,就是同党和人民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就是用笔去推动四化进程的使命感。这位前辈的话颇有见地。我们常说,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但这种敏感不是虚无飘渺之物,它与记者的参与意识密  相似文献   

13.
一次宿醉,与一位同行前辈道出了彼此作为新闻人共同的遗憾:"没在新闻现场"!原因: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完成的是省委省政府交给的指令性报道任务,也就是常常说起的特色鲜明的经验类报道。怎么办?设计好第三现场。这里提到的第三现场,特指在完成指令性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写作中引用文学手法,似乎已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多年前,新闻界前辈、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曾提出:我们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掏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许多前辈已作了大胆的尝试,写就了一篇篇名作。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新闻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文学手法  相似文献   

15.
赵勋 《军事记者》2013,(10):39-40
朱仁华是新闻“嘹望者”中的佼佼者,从事新闻工作25年间。充满激情地“观察一切”.并“及时发出警报”。当得知获得长江韬奋奖时,他说:“范长江、邹韬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前辈高山仰止.我们这些后辈无法与之并论。尽管时代不同.但新闻记者的使命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为时代进步鼓与呼。”  相似文献   

16.
"脚板新闻"的产生确有些年月了。过去常听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多往下面跑,多深入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这样脚踏实地"踩"写出的新闻,因为鲜活而深刻,称其为"脚板新闻"。  相似文献   

17.
说起来我亦算个“老新闻”了。自打1968年开始,我干过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任过大众日报社记者,又任滨州日报副总编辑。回味这几十年的新闻生涯,倍感深入采访之重要。工作在新闻战线上,有幸结识了不少同行前辈、教师。他们都告诫我,有劲用在采访上,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前辈、教师们讲的乃经验之谈。采访的基本任务是迅速地了解到典型的、有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前辈穆青说过,没有资料,没有历史背景,新闻就很难写深入,很难有真知灼见。这话看似浅显,实则意蕴深刻。它揭示出了新闻与历史相通、新闻背景需要历史资料的道理。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遗憾的是,当前的新闻实践中,一些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编辑记者,往往容易忽略历史。  相似文献   

19.
1990年,在银川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蒋齐生、穆青等新闻摄影界前辈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新思路以来,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许多报社新闻摄影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报纸版面上所用照片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关注和了解新闻摄影……然而,当我们静下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采访技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方式。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