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普通物理教学中,如何用电磁感应规律解释趋肤效应,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单纯用互感现象来解释趋联效应,虽然简单直观,但无法在所通的交流电的全周期中圆满地解释这一现象。主要的原因是:除了考虑互感现象外,还必须考虑到次级回路的自感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1单纯用互感现象解释趋肤效应的缺陷当高频交变电流通过直导线时,电流在直导线的任~截面上的分布并不均匀,绝大部分电流沿导线表面层传输,导线的中心轴线附近基本上没有电茄传输,如图一、二所示。这就是所谓的趋联效应。交流电的频率越高,导线…  相似文献   

2.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定律,当变化的电流通过电感线圈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随之变化,在线圈中产生自感电动势e。如果我们将自感电动势e、电流i、电压u的参考方向取为一致,则有: u=-e=dΨ/dt=L·di/dt 上式中的负号是由楞次定律决定的,它表示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磁通和电流的变化。这是普通物理学中关于电磁感应定律自感电动势中负号物理意义的描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仅把自感电动势中的负号从电磁感应定律中隔离出来,解释“阻碍”磁通和电流的变化,过于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同时关于产生“阻碍”电流和磁通变化这种物理现象的原因,也未作任何注解,有失全面。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笔者偿试从能量交换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楞次定律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当今物理宇宙学和天文学在探索宇宙物质成份过程中所遇到的解释正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以及澄清占宇宙物质成份95%以上的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的难题.并指出了这一严峻的挑战很可能会给物理学带来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水合物沉积物开采过程是一个热-水-力-化多场耦合过程,该过程包含了不同土层间的热对流、压缩引起的局部变形以及胶结结构破坏引起的应力松弛。不适当的开采会引起出砂、塌孔等破坏问题。本文旨在建立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多场耦合计算模型,以量化由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风险。创新点:1.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实现水合物开采过程多场耦合有限元控制方程的计算;2.建立的模型考虑变形-渗流双向全耦合过程。方法:1.通过理论推导,给出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过程模拟的控制方程;采用偏微分方程模块实现除力学之外其他物理场的耦合计算;采用结构力学模块实现变形计算。2.通过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可靠性。3.通过对比全耦合模型与半耦合模型,分析双向耦合对水合物开采过程中沉积物物理力学行为的影响。结论:1.所建立模型能够精确模拟水合物开采过程中沉积物的物理力学行为。2.当考虑压缩对渗流的影响时,由于孔隙率的降低,计算得到的水合物分解速度要小于不考虑该影响时的速度。3.由于存在层间对流效应,非均质模型计算得到的水合物分解速度要快于均质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解题的能力呢? 一、抓基础,练好基本功。所谓基础:包括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是指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如力、场、能的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守恒定律、气态方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等。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和规律,才能深刻地理解物理现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搞清物  相似文献   

6.
用经典物理学模型和凝聚态物理学方法研究了载流子能态的问题,得出了如下的结论:载流子能态的能量是由其在晶格势场中的电势能、轨道运动动能和热运动动能及定向运动对轨道运动影响的能量构成的。影响载流子在晶格势场中电势能的因素有载流子密度和外界温度,前者是以斥力势能的方式表现的,后者是以引力势能的方式表现的,载流子定向运动对其轨道运动动能产生影响但对其在晶格势场中的电势能不产生影响。用新的观点解释了内接触电位差和温差电现象,指出,内接触电位差是载流子密度变化改变了载流子在晶格势场中的电势能的宏观表现。温差电现象是在同一电路中不同温度处载流子不同能态变化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聚偏氟乙烯的混合压电-热释电效应;评估混合压电-热释电效应在路面能量收集中的潜力。创新点:首次实验验证了混合压电-热释电效应可视为压电效应和热释电效应的代数总和,即压电效应和热释电效应相对独立,既不相互压制也不相互促进。方法:通过分别控制机械荷载和热荷载,实验测定聚偏氟乙烯压电效应、热释电效应及混合压电-热释电效应(图1和2);根据实地交通量和气温变化,通过简化的混合压电-热释电能量收集解析模型,估算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地区路面能量收集的潜力(图4)。结论:混合压电-热释电效应可视为压电效应和热释电效应的代数总和;在聚偏氟乙烯路面能量收集的建模中应该同时考虑压电效应和热释电效应;以本文中所选地区和材料为例,热释电效应弱于压电效应;混合压电-热释电效应能量收集效率的提高有望通过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物理教学中要挖掘学生的潜能 ,必须强化能力的培养 ,它包括逻辑推理能力、物理图景的形成能力以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学中 ,物理定理、定律、规律、概念及相互关系常以图形、图线、图表和数学解析式表示。物理规律的推理论证、物理问题的计算 ,都要用数学方法经抽象推理过程 ,加以具体化和定量化。所以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是物理教学的目标之一。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是正确运用物理定律、规律进行数学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 ;…  相似文献   

9.
上好第一节引言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通过书中的四幅图让学生知道物理学是研究关于力、热、光、电的现象以及它们的规律的科学。其次,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是非常有用的。第三点尤其重要,必须知道学好物理的方法:(1)重视观察和实验。(2)勤于思考,着重理解。(3)重视应用知识。要特别注意书中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简单的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好第一个实验仪器“刻度尺”。长度的测量在物理学中是第一节课,首先要清楚为什么学物理要从…  相似文献   

10.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中的重大发现多直接来源于实验或观察,新理论的提出也需经受实验或观察的检验。实验对于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其地位如此重要,因此1901年首届物理学诺贝尔奖便是授予在实验室研究真空管放电现象对发现X射线的德国科学家伦琴。1902年荷兰的塞曼和洛仑兹分享该年同一奖项,塞曼获奖原因是他首先观察到了磁场对辐射的影响,即塞曼效应:洛仑兹获奖原因是他对这一效应作出了成功的理论解释。1903年,  相似文献   

11.
在样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样例的知识内容进行自我解释,会导致样例学习成绩提高,这就是自我解释效应。Chi等人最初对自我解释效应所进行的研究发现,自我解释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先行知识、一般能力和个体差异。对自我解释效应的三种理论解释是:间隙—填充(gap—filling)、图式—结构(schema formation)和相似增强(analogical enhancement)。未来对自我解释效应研究的关注点是:自我解释效应的机制、人为设定自我解释提示能否改进学习效果,以及建构性活动与样例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讨论稳态电磁场中的带电粒子运动状况时,一般都不考虑电磁场本身的运动。但是,如果涉及运动的电磁场,就必须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来全面考察场结构的变化。否则,分析物理过程就会遗漏某些方面的效应,而导致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有这样一道中学物理综合题,构思新颖,选取的联结各个物理过程的“过渡点”比较巧妙,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深化。原题及解法如下: 用一金属板折成一狭长的矩形框架,如图1所示,框架与纸面平行的前后两端面是开口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原电池”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原电池模型当作学习的对象,而不是把模型作为学习的工具,不能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科学活动的建模过程,在建模过程中理解模型具有描述、解释与预测的功能。在教学中融合科学史话、数字化探究实验、制作膜电池,在如何制作出高效电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利用模型的功能去论证模型,最后建构成科学模型,能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和利用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晶场理论中的点电荷-电偶极模型,从“孤立络离子”近似下Cu~(2+)的光学性质和磁学性质的研究出发,探讨了晶体中Cu~(2+)-Cu~(2+)离子间相互作用对电子顺磁共振谱(EPR)的影响。以Cu(detc)_2晶体为例,首次用SCF-d轨道理论,解释了前人没法定量解释的零场分裂现象,建立了考虑Cu~(2+)-Cu~(2+)间相互作用后自旋哈密顿参量和晶格参数间的关系,从而首次从理论上给出了从孤立络离子近似到存在离子间相互作用时晶体的EPR谱的统一解释。计算结果表明:对于Cu(detc)_2,考虑Cu~(2+)-Cu~(2+)对的影响后,g-因子不变(这与实验结果符合),而零场分裂主要是旋轨耦合、晶场对称性以及Cu~(2+)-Cu~(2+)对间交换作用联合作用的结果。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育现状。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反思与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恰当运用探究方式能让学生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视觉神经元对光信号识别和响应的物理学机制,以及其控制策略。创新点:1.以光敏神经元电路为例,设计了基于Heaviside函数的滤波标准,并对多频段信号源进行滤波,揭示了光敏神经元对光信号选频的机制;2.该方法也可以适用于揭示听觉系统选频机制。方法:1.把光电管连接到一类简单的电阻-电感-电容(RLC)神经元电路中,光电管中激发的电流会驱动神经元电路来产生各种模态;2.以混沌电路输出作为外界宽频信号源,设计一类滤波函数标准对宽频信号进行选频。结论:1.选频过程类似于视觉神经元对外界光照频段的选择,设计不同的选频阈值可以控制滤波信号的频段和幅度,进而影响神经元的放电模态和斑图,即神经元对外界光照要么不响应,要么产生恰当的放电模态;2.选频标准的核心在于滤波函数的上限和下限阈值;从实验角度可以在光电管阴极镀膜或者在光电管窗口多次镀膜来对入射光进行过滤或者增强投射;在设定阈值频率之外的光照则被光电管的镀层材料吸收,达到滤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电磁感应现象在各种无线电技术和电器设备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汽车摩托车的点火电路就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重要应用。汽油机的运转需随轮的周期运转,在压缩冲程末,通过火花塞点燃气缸内的雾状汽油,实现做功冲程。火花塞的点火原理电路如图1。它主要由蓄电池、钥匙开关、线圈Ⅰ、线圈Ⅱ、电容器、凸轮和火花塞组成。线圈Ⅰ、线圈Ⅱ绕在同一闭合铁芯上,线圈Ⅱ匝数比线圈Ⅰ的匝数多得多。线圈Ⅱ的作用是在线圈Ⅰ断电同时产生一个瞬间高压,凸轮的作用是通过转动,断开、闭合常闭电健,电容器的作用消除常闭开关断开时产生的电火花。点火过程:闭合…  相似文献   

18.
现代物理学的进展向世人昭示,是信息在物理系统和物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美国物理学家惠勒创建的学派进一步认为,物理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信息是最重要的,物质和能量不过是附属物。而物理系统所能容纳信息量的界限,即为全息界。它将令我们对无疆界的宇宙进行测定成为可能。两种熵经典信息论创始人———美国应用数学家香农于1948年引入了熵的概念,如今熵被广泛用做信息的量度。长久以来,熵是热力学的中心概念。热力学熵表示一个物理系统的无序程度。187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给出了熵的统计解释:熵是衡量系统微观自由度多少的量,…  相似文献   

19.
“单位,单位,不学自会”。这是许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对单位教学的模糊认识,以为“单位”不需专门教学,记得了,就等于学好了。其实并非如此,若把物理学比作一出戏,则“单位”是戏中一个不可小看的配角;若把物理学比作一台机器,则“单位”是机器上一颗不可缺少的螺丝钉。总而言之,“单位”内容十分丰富,其教学大有讲究。笔者结合初中物理的“单位”教学,作些初步探讨,敬请同行斧正。一、物理单位的教学要求(一)要了解各单位的规定方法或论证过程。只有知道了各单位的来龙去脉,才能对单位做到理解透彻,容易记忆和灵活运用。例如质量单位“千克”是这样规定的:把 4℃时1升纯水的质量规定为1千克。再如,热量单位“千卡”的推导过程是:根据1克水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20.
“合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它是若干分力的代数和。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设F_1和F_2是两个作用于同一点的两个分力,按力学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可以用几何的方法求出两个力的代数和:F_1+F_2=F_3。如图一所示。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在分力不变的情况下,要使合力最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两个分力要作用于同一点,二是两个分力夹角最小。即使多个分力也仍然满足这样两个条件,用一个物理中合力原理与学校内部管理类比,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示:管理者为了实现学校总体目标,应善于发挥学校内部机制的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