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因为附属于审判程序,因此存在着诸如:法官全程主导,当事人被动接受;诉答制度规定不完备,没有起到固定争点的作用;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不完善等缺陷。因此,完善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应该从建立审前法官制度和强制答辩制度;完善证据交换制度;完善审前调解程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改革和完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应当成为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设置预审法官制度、合理配置审前各方的权利义务、建立强制被告答辩制度、设置审前会议制度等方面作为基本切入点完善我国的审前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司法改革实践,提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应从明确被告提交答辩状的义务、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建立法官主持下的证据交换制度和建立举证时效制度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4.
提高审前准备程序地位,将审前准备程序与开庭审理程序并重,是现代发达国家审判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民事证据失权制度是证据制度中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是针对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对该制度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公诉案件预审制度的合理运行是刑事诉讼运行中程序正义和诉讼效率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并未设置专门的公诉案件预审程序与独立于实体审判法官的预审法官,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虽然将非法证据排除等重要事项纳入了审前准备程序,但却依旧存在"预审内容"和"预审法官"的规定空白。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三法域都在刑事诉讼立法中明文规定了公诉案件的预审制度,其中设置独立于庭审法官的预审法官、完善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增设庭前预备会议程序等许多立法制度与司法实践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6.
笔者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中审前准备程序立法及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修改审前准备程序应正确处理审前准备与开庭审理的关系问题、正确确立审前准备程序的价值取向问题、正确处理审判权与诉权的关系问题、正确选择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与适时提出主义问题、正确处理准备法官与庭审法官身份二重性问题。就修改我国审前准备程序提出几点建议:修改答辩和反诉制度;增设审前专职准备法官制度;增设证据交换制度;修改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制度;增设审前会议制度。  相似文献   

7.
刑事审前程序构建如何,关系到正当程序能否建立,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保障,关系到对公、检、法三机关权力的设定和规制。近年来刑事诉讼中引人注目的问题几乎都是发生在审前程序,"刑讯逼供"、"超期羁押"、"非法取证"、"以捕代侦"等现象屡禁不止,使得我国的司法形象大大受损,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司法公正无法保障。因此,笔者在通过对比国外刑事审前程序的特点、规律和反思我国现行的刑事审前程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视角提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重构方案。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诉法关于审前准备程序的规定,无论在诉讼理论上和实践中均存在许多弊端,因而在以“强化庭审功能,实现司法公正”为目标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许多地方采取了“一步到庭”的作法,但其效果却事与愿违。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不在于取消审前准备程序,而是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法官和当事人良性互动的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域外民事审前程序的考查入手,联系我国关于民事审前准备工作的具体规定以及中国的现实情况,探讨建立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思路和具体方案。笔者认为:创新案件分流机制、创设法官助理或预审法官制度、建立健全证据开示与交换制度、建立答辩失权制度、开设预审庭等是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具有英美法系的司法背景,我国历来重视不够充分,使其功能一直难以充分发挥,造成了诉讼拖延以及诉讼成本的浪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设立并规范审前程序。本文通过介绍审前程序的制度价值,分析了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现状及其缺陷,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意在使我国的整个民事诉讼法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应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理论与实践,坚持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通过建立证据交换制度、强制答辩制度、举证时效制度等来实行以当事人主义为核心,人民法院进行必要指导,充分体现诉讼民主的审前准备程序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司法理念的影响,在我国,刑事被迫诉人的合法权益常常处于被侵害或被忽视的状态中,尤其是在刑事审前程序中。作为刑事诉讼不可或缺的阶段——刑事审前程序承载着使“无罪的人不被非法追诉”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构建以程序正义为原则和出发点的刑事审前程序,才能够更好、更充分的实现刑诉法“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诉讼职能。  相似文献   

13.
法官惩戒制度在保障法官身份,制约监督法官行为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法官法规定了法官惩戒制度很多方面都存在缺陷,我国存在的另一种惩戒法官的制度-错案追究制,因其本身的不合理性应予摈弃,对法官的惩戒应立足于对行为的控制,应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并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4.
庭前审查在刑事诉讼中起着抑制公诉权的滥用,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为开庭审判做准备等重要作用。而我国目前庭前审查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正确分析其现状,有助于庭前审查程序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民事诉讼活动中,证据自始至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官只有借助于证据,才可以正确查明案件事实、确保案件公正、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极为低下,严重制约了证人作证制度效果的发挥.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因此,若要充分发挥证人证言在诉讼中应有的证据功能,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吴中经验",是指由专业的合适成年人("爱心妈妈")介入少年刑事审判程序,开展审前社会调查,在庭审中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全程保护"和感化教育,并在判决后适当延伸介入未成年犯罪人的帮扶矫正环节等一系列做法构成的样式。"吴中经验"能够有效实现抚慰安定、疏导监督和关怀指引的"全程保护"和感化教育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司法理念是法官制度构建的基础,法官制度在设计中应该有系统成熟的理念作为指导,而司法理念的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法治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现代司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法官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困境与进路:司法审查原则与中国审前程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司法审查原则以自然正义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为支撑,要求未经法院的司法审查,任何人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者科处其他刑罚;未经法院审查,不得对公民实施逮捕、羁押等强制措施以及其他强制性侦查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机制中长期以来缺乏司法审查的理念,现行审前程序中的诸多制度设计存在着背离司法审查原则的现象,对此应当贯彻司法审查原则通过制度重构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9.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作为上层建筑的司法制度也必然会进行变革。信息社会为司法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已经相对成熟的远程视频通讯技术使法官身处异地审判成为可能。我们设想由随机产生的不同地域的法官组成合议庭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审理案件,并当庭作出判决,将法官从熟人社会中彻底解脱出来,完全不受人情、金钱和权力的影响,只凭证据和法律作出判断。但远程视频审判的实现有赖于一个比较充分的庭前准备,只有双方在庭审前充分的交流,包括证据和意见的展示,才可以使庭审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别论述了改革我国现行法官制度的五个问题:贯彻“法官独立”的指导思想、提高法官的选任标准、建立主审法官制、废除现行的不合理制度和建立法官身份保障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