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路迪民 《武当》2006,(7):30-33
在太极拳史的研究中,唐豪和顾留馨是两座神像,他们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可以说,任何真正的太极拳史研究,可以超过唐豪顾留馨,但不能越过唐豪顾留馨。然而,唐豪顾留馨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两个特殊时代———疑古思潮和极左思潮盛行的时代,他们之所以能在这两个潮尖  相似文献   

2.
于志钧 《武当》2014,(1):36-39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是中国武术史的重大事件。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初,唐豪投枪,说:"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创造的。"从此,一场太极拳源流之争在武术界掀起。1959年,唐豪殁,顾留馨继承唐豪观点。在1964年,顾以唐豪、顾留馨名义出版《太极拳研究》一书,肯定了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并批判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为"仙佛附会"之封  相似文献   

3.
路迪民 《武当》2007,(5):29-32
太极拳源流问题,是太极拳史研究的重要部分,然而至今仍无共识。分歧起自唐豪考证。笔者在《疑古思潮与唐豪的太极拳考证》和《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两文(《武当》2002年10期及2005年7、8  相似文献   

4.
李滨 《武当》2014,(9):45-47
关于太极拳宗师杨露禅的生卒年月,在上个世纪30年代相继出版的杨氏太极拳教材,诸如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陈微明《太极拳术》、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均未见明确记载。唐豪、顾留馨说他诞生于1799年而逝世于1872年。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傅钟文《杨式太极拳》一书,所写简介.仍依循唐顾之说。  相似文献   

5.
刘步尧 《武当》2001,(11):36-37
许多陈式太极拳著作中对太极拳技法的解说都采用了一种与传统方式不同的体例,较突出者有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陈正雷《陈式太极拳》,马虹《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等。其中《陈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和《陈式太极拳的周身规矩》之类的文章就是对太极拳技法要领的解说。其体例的特点是以人体部位为纲,  相似文献   

6.
李师融 《武当》2001,(11):40-40
《中国武术史》于1997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向国内外发行,影响巨大。该书的内容总体来看是正确的,具有权威性的。但在太极拳史方面,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检验,简单地引用唐豪、顾留馨的源流观,不免存在明显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林俊岸 《武当》2012,(10):15-16
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演变、脉流,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世纪,更受唐豪、顾留馨等人的所谓考证,搞得一塌糊涂。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摒弃了极左思维之桎梏,太极拳史之研究始迈入正常轨道。吴图南、于志钧、李师融、路迪民、李滨诸人对于太极拳史之研究和考证多有建树,对理清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人不才,愿为太极拳之正本  相似文献   

8.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校勘](1)“歌诀七”[寿本]、[邹本]作“歌决六”,[赵本]作“歌诀五”。(2)“开展”[唐本](唐豪、顾留馨编著《太极拳研究》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门展”,系误植。  相似文献   

9.
杨立志 《武当》2008,(1):30-32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流派中的两大名宗之一,素称“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学界少数人至今仍对武当内家武术与武当高道张三丰的关系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如顾留馨先生在其编著的《太极拳术》第九章指出:“关于太极拳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与王宗岳等五种说法。”但他最后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顾留馨《太极拳术》,第352—353、25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张耀庭担任主编的《中国武术史》一书中,根据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与《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的记载,介绍了明末武术界的“内家”、“外家”之说,对“宋之张三峰”创拳之况未置可否,认为《明史》记载了张三丰,但“没有提到他会武术”。作者最后存疑说:“故张三丰与内家拳之渊源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书中还介绍了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通观该书内容,侧重于少林拳的考论,而对武当武术基本没有涉及。关于太极拳的起源,该书采用现代学者唐豪、顾留馨等人的考证,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张耀庭主编《中国武术史》第250~318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眼法     
1988年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全书》,该书是合编本,合编了此前已经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编著)、《杨式太极拳》(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顾留馨审)、《孙式太极拳修订本》(孙剑云编)。编者编写各式太极拳书,都力图让读者相信,在传承过程中,他们没作增补,保持了原汁原味。客观地讲,太极拳有这么多式,讲解又是这么细,谁能做到没有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由陈式衍生出杨、吴、武、孙等就是“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的产物。当我们在探讨问题时,抱着科学的眼光,会更有益于看到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道行天下     
乔汉 《武当》2007,(6):1-1
极“左”使人简单粗暴,无知无畏;功利使人偏执贪婪,丧心病狂。否定武当有拳者,多少都带有以上两点特征。唐豪、顾留馨鼓吹陈家沟创太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在我国所有的文史武术史料中,也包括由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提供的陈氏古传文献中,并无任何有关陈卜或者陈王庭创太极拳的说法。就是在此以后,除了唐豪、顾留馨出于“考证”之目的,和以陈鑫为代表的陈氏后人为了享受家族殊荣之心态,才共同创造了陈王庭创造太极拳说。然而,由陈家沟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杨禄禅而形成的杨式太极拳,和由赵堡陈清萍传给河北永年武禹襄而形成的武式太极拳,还有赵堡本系太极拳,以及由杨、武两家分支发展的各式太极拳、武当山本山太极拳和由武当山直接流传于社会的(此指未经王宗岳、蒋发之传递)各家各派太极拳,始终遵循源流的客观性,均宗武当山张三丰创太极拳说。这些说法均有翔实可靠的、相互印证的大量史料文献依据(作者在《武  相似文献   

13.
路迪民 《武当》2006,(8):29-31
我是跟赵斌老师学的杨式太极拳,但在太极拳史研究上,倒是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  相似文献   

14.
魏坤梁 《武当》2005,(11):29-32
上世纪三十年代,唐豪先生断然否定传统太极拳源流观,破天荒提出太极拳是二、三百年前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时温县陈家沟一隐退老人陈王廷所创造的观点,其几乎唯一的证据是《陈氏家乘》所载陈王廷一首词中“闷来时造拳”这句词语。唐豪自言“予十余龄失学,考据一道,初未敢望”(见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140页),由于他古文基础低,看不懂全首词的整体意思,误将“造拳”理解为“创造拳术”,从而一口认定“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造”。  相似文献   

15.
王继振 《武当》2014,(4):14-15
褚桂亭与顾留馨两位先辈曾明确指出,太极拳定步推手是杨澄甫宗师来南方传授太极拳时定下来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王继振  刘羽羽 《武当》2013,(11):28-29
1987年1月22日在朋友的婚宴上结识了顾留馨老师。由此有缘向顾老求教太极拳的定步推手要领。  相似文献   

17.
唐豪先生曾有断言遗世:太极拳之祖,予断为陈王廷。安徽中医学院太极拳研究所李滨先生通过考证认为:唐豪之论,颇为武断。其证有五:①王廷无诗文遗留,②《家谱》旁注非乾隆十九年原谱文字,亦非道光二年接修之正文,而是陈槐三之笔墨;③王廷无造拳之才能;④陈家沟的太极拳由蒋氏子蒋发继承家技又得王宗岳太极拳技艺而传入;⑤陈沟《长拳谱》之名目与歌诀,其为炮捶,乃忠义拳之易名者而非太极。  相似文献   

18.
方道行 《武当》2010,(4):15-16
方梦樵(1904-1960)是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市国术馆先后从吴鉴泉、靳云亭学习太极拳和形意拳,并且和唐豪是至交。曾偕同唐豪调查过明朝程冲斗的身世,并访求清初王征南的内家拳法和文献。下述文字是1966年从方梦樵日记中摘抄的心得体会(日记毁于文革)。文中,吴鉴泉、赵寿口、孙润志等都是当时上海市国术馆教师。文中这些教师的话,不同于那些玄虚而模棱两可的古奥文字,是学习太极拳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20.
陈王廷《遗词》辨──论陈王廷创太极拳说缺乏力证之一李季芳中华武术瑰宝太极拳创始人的问题,历来就有多种说法,而以《太极拳沦》的作者王宗岳所创影响较广。1932年,唐豪先生赴河南温县陈家沟访问后,提出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新说,先后虽有不少专家学者质疑。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