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德增 《武当》2007,(11):20-21
太极拳是依据道家哲学和易理建立起来的拳种,将道家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是既满足武技,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国人称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由于太极拳  相似文献   

2.
王松 《湖北体育科技》2017,36(6):490-492
从中国语言哲学视角,以《太极拳论》为蓝本,透过太极拳语言研究窥探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传统与武术语言的哲学特色,从而反映出有关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与拳理意识。通过对比现代武术语言,发现中国语言哲学观在现代武术语言记录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路迪民 《武当》2004,(10):28-29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三利  其济 《中华武术》2005,(12):22-23
最近许多学员买了陈鑫写的《太极拳图说》,但都反应《周易》部分以及每势的取象问题看不懂,我想可能还有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都有如此的疑问,便将我所知道的《易经》知识用浅显的语言写出来,和大家其享。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肇平 《武当》2005,(10):35-36
最近.道友介绍我阅读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太极长生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刨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太极七十二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  相似文献   

6.
李师融  郑月香 《武当》2004,(1):30-31
《武当》2003年第1期发表的黎大志先生《太极拳源流考》,是一篇史料充实,观点正确的佳作。它把源远流长的太极拳成长脉络大体地描绘出来了。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的"两论"指的是王宗岳著的《太极拳论》和武禹襄著的《太极拳论》(以下简称"王论""武论")。太极拳传承久远,不管是从张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取名于古典哲学中的"太极",表达了太极拳研习者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对外部事物自身规律的把握。由于缺乏构成哲学的基本要素,太极拳不能被称之为一门哲学。但是,在老庄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太极拳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趣,并形成为一种道家修养身心的养生之术,而演练太极拳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滨 《武当》2000,(5):32-36
《阴符经》是我国古代道学经典之一。它以其广大悉备而又言简意赅,乃成为修真悟道的经典著作。太极拳术是武当道教内功修炼之动功形式,它深刻地汲取古典哲学,特别是《阴符经》的道学思想。本文作者通过逐篇逐条地对《阴符经》的经文独出机抒地语译,直指其玄机奥义,并且与《张三丰太极法说》和王宗岳《太极拳谱》之基本理论、经典歌诀以及先贤语录进行汇通互释,揭示了太极拳科学所蕴涵的“阴”性思想文化特征与技术真谛,对于太极拳乃至内家拳法入门引路进而登堂入室以及深入研究,都具有启迪意义。因此,本刊特隆重推介给读者。  相似文献   

10.
梅墨生 《武当》2007,(2):19-22
太极拳是中国武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尚自然、崇虚灵、重中定、用阴柔等特点,正是中国文化从汉唐的阳刚向宋元的阴柔转化的一种文化反映。这一文化反映体现了国学思想的向内追求和尚柔趣味。近代大儒梁漱溟在20世纪30年代便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旨哉斯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05,(12):I0001-I0001
资源养生学者徐金龙(哲龙)医师,二十年来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上下求索,不断超越,桃李成溪,硕果累累,已完成了二百万字著述:《本能排石法》、《本能劲力功》、《归藏养生法》、《生命乘》、《身心乘》、《修真之钥》、《象诊技法》、《哲学》、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庸》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基本观念、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论》虽然以太极阴阳理论为立据,但其思想基础还是中庸思想;《太极拳论》的根基流源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庸思想的精髓,并将"守中为本"、"折中致和"、"天人合一"、"时措之宜"、"齐庄中正"等中庸的精神内涵融会于作品之中;中庸的理念投射到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上,使太极运动成为中庸思想的物化,中庸的精神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13.
论太极拳理论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太极拳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拳种之一,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之中。太极拳的理论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认识了太极拳理论的中国传统哲学渊源、辩证法和整体思想的基础,就能从根本上理解太极拳的文化特征,揭示太极拳的奥妙。  相似文献   

14.
胡明华 《武当》2013,(7):14-1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先贤曾说过,"打拳打个理","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一、太极拳具有哲理性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子》和《易经》。因此,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便把太极拳与中国古典哲学联系在一起,认定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与哲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古典哲学,也不会有当今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哲学思想渊源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川 《武当》2004,(8):19-20
太极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老子》、《庄子》、《易传》及阴阳家和道家学说上。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进行解读,提出对高校推行《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几点思考,进一步推出在高校推行其教程的可行性。文章以期丰富武术段位制在高校推广的教学内容,对《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传承不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呼吁高校在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同时,也能重视《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从生命产生及价值、生命结构与关系两个方面对《周易》生命哲学进行分析。《周易》的生命哲学可以概括为"生生之谓易",主张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且积极地进行实践和创造,以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周易》生命哲学对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建立、体育发展模式的变革、体育生态的维护以及体育文化的创新与传播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太极宗师》播映后.引起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迷惑:从头到尾都是讲打的。这就是太极拳吗?为什么与我们数年(或数十年)所练的套路讲的疗疾健身完全不同?到底谁练的是太极拳.谁练的是伪劣品或变种?再加上后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太极拳真功夫要失传?》一文,更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感到困惑,而对正昏昏然授拳的为数不少的太极拳教师们更是轰响了闷雷。  相似文献   

19.
李锦藩  孙建国 《武当》2004,(5):24-26
河北永年是杨、武氏太极拳故乡,也是中国太极拳中兴发祥地之一,中国六大门派就有四大门派繁衍于此。武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嫡系传人李锦藩(1920-1991)恩师,系李亦畲之侄曾孙,深得其家传,不仅继承了武氏太极拳家传系列十八种套路,还掌握了“廉让堂太极拳”大部分资料和手稿,并著作四部“拳谱”:《旧谱再缮》、《掘遗缀初》、《诲艺精言》上下册等等;《永年太极拳大事记》是恩师在世前整理的手稿:为免于流失,经与广大太极同道商榷核实,借《武当》杂志一角,公布于世,敬请同道友人参阅。  相似文献   

20.
贾山 《中华武术》2003,(11):29-29
这些年来,武术界出版了许多太极拳方面的书籍,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由和式太极拳嫡宗传人——和有禄先生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一书,于近日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著者当代和式太极名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有禄先生,是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六世孙。 《和式太极拳谱》分为五章。主要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