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见没见过     
写此作文的前两天,参加了一个棋友们的聚会,聊天时,涉及到职业高手们的时尚布局:就是修正中国流再回缩一路的那个东东。棋友叹道:这个布局的周边,又该有许多套套吧?学不过来,记不周全啊!我说:“不必在着法和变化上紧跟职业高手,可以‘拿起半截就开跑’,因为一来你跟不上,二来就算干辛万苦跟上了,人家早已清零刷新啦。”那么,面临“时尚”,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2.
托退     
王元 《围棋天地》2005,(23):84-86
在上一期,说到了以“战争与和平”作谜面猜一个字,这个字是“文武‘斌’”。如果棋友们并不笑话我这三角猫似的字谜把戏,那就请再试一字。在棋局讨论时,常会有“这着棋不小”的说法。如果您是高手,那么,就请费心告诉人家,这着棋为什么不小。当然,如果您是求教者,更该问清楚,这是为什么。这样,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使施教或求学具备效率。哦,该猜字了,请以“为什么不小”猜一个字吧。  相似文献   

3.
智慧的艺术     
马可 《棋牌世界》2004,(3):15-16
我在《象棋是什么》一文中曾说:“四大艺术中,‘琴’、‘棋’相近,‘书’、‘画’为邻。中国的书法、绘画,都是笔与纸的抵触,水与墨的交融;而琴和棋,前者以几根丝弦,一段焦木,尽诉英雄抱负、高士情操、才子雅意、佳人心事;后者则以数枚棋子,尺许棋枰,挽狂澜于既倒,听惊雷于无声,演出一幕幕不闻呐喊的厮杀,没有硝烟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考眼力     
马戈 《健身科学》2010,(6):59-59
华安看来看去,怎么看,这只车都没好地方去。难道说不能走车?他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不会是炮一平六吧?不行。黑还是前卒平4,仍是杀棋。不知不觉间,额头上沁出了一层细汗,却听得那边秋香对着小狗说:“锄禾日当午,傻看着我做什么?跟我学呀,锄禾日当午……”那小狗“哇呜”叫了一声,秋香乐了:“你是说‘当午’吗?嗯,我的好狗狗,学得真像。来来来,再说一遍,‘当午’,‘当午’……”  相似文献   

5.
林永江 《中华武术》2006,(10):45-45
读《中华武术》2006年第7期王荣泽先生《太极拳眼法》一文,颇受启发。王先生总结当前太极拳眼法说:“在改革创新理念的驱使下,渐行渐远的是‘面向某方向’,‘简单、朴素、沉稳’;渐行渐近的是‘近视某部位’,‘华丽、复杂、花哨’。这是进步还是倒退?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见仁见智,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6.
诘棋新作     
本人在“诘棋新作”28中的“盘石诘”写过“‘诘研’的‘保留劫”’一文,未曾想得到三村智保九段的回应。他在博客上贴出此文,说“诘棋新作”是他个人的最爱,其作品拿到“诘研”是再合适不过的。多谢三村九段的抬举,虽未曾谋面,想到本人的雕虫小技在“诘研”上现眼,实在汗颜。  相似文献   

7.
魏裕民 《上海集邮》2004,6(11):39-39
《中国邮史》第6卷第5期刊登徐洪《查证“大片红”有旧票》,认为《上海集邮》2002年第6期一篇文章中“认定‘大片红’无旧票存世”的说法“有误”,并举证出在拍卖会上出现的三枚“大一片红”旧票,说明“‘大片红’不但有旧票面世,而且还不止一枚。”《中国邮史》编者也在“附注”中补充说:“最新一期《中邮大地》拍卖中有一枚销‘北京’日戳之旧票拍卖。”如果此处所讲的“旧票”都指信销票,那  相似文献   

8.
江崎先生自述道:“‘围棋乃调和’之说为我所知,始于1952年拜读《吴清源棋谈》(川端康成著),是很早的事了。毫无疑问,当年此说令我钦佩之至。”  相似文献   

9.
冯乃华 《收藏》2008,(3):196-199
本栏目上期刊发了“传世收藏——陈仁海中国白艺术展”在京首次公开展览,引发各界轰动的信息,而长篇通讯《陈仁海:用中国白奏响时代和谐主旋律》又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不少读者来电或来信询问,陈仁海的“中国白”为何至尊至贵?他的成功之谜是什么?为此,本刊特邀对陈仁海有多年研究的《神州》杂志副社长兼副总编冯乃华先生撰写了《陈仁海:思想力推动“中国白”传承创新》一文。文分为“思想力推动‘中国白’技艺创新”“思想力推动‘中国白’创意创新”“思想力推动‘中国白’价值创新”三大部分。本栏目将分3期按上、中、下3篇连续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太行秋风辞     
秋风瑟瑟,太行山麓的决战波澜不惊。一位知名棋手说:“或许用‘奇迹’两个字对聂老有些不敬,但实在不能苛求一位年过50的棋手,并要求他创造奇迹。”相对于胜负本身,两位不同时代的高手能在盘前相对而坐已使棋局变得非凡了。当年,秀行在擂台赛中败于聂卫平后,日本棋界曾以“星落秋风五丈原”感叹老将的迟暮。如今,聂九段黯然结束了2004年最远的一次行程,名人告别战使人联想起汉武帝刘彻《秋风辞》中“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感秋之悲。古力的铁骑正驰向邱峻的名人城池.四冠王与三冠王的对冲将使名人战见证国内最尖锋的对决。在此,本刊特邀古力七段与周鹤洋九段共同回顾古聂第2局之战。  相似文献   

11.
那威玩五子棋不知从何时开始,但是他把五子棋当作一项事业却是在1990年以后。那一年,《北京晚报》刊登出一条消息,说日本五子棋(国际上称连珠棋)访华代表团将要来北京访问,京城五子棋高手可自愿报名,同来访的日本五子棋高手一比高低。那威便报了名。那威回忆那次比赛时说:“那次报名参赛的中国棋手,几乎都是本单位或本片地区的五子棋‘天王’,个个感觉好极了,似乎自己就是世界冠军,可是一比起  相似文献   

12.
意在子先     
《围棋天地》2010,(19):20-20
《棋经·斜正篇第九》云:“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得品之上者……皆沉思而远虑,因形而用权。神游局内,意在子先。图胜于无朕,灭行于未然……《传》曰:‘正而不谲。’其是之谓欤?”  相似文献   

13.
李荣杰 《中华武术》2006,(12):46-47
太极拳《打手歌》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四两何以能拨千斤?其中自有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03,(10):14-14
当削球手在巴黎取得历史性的胜利之后,国际乒联官方杂志上刊载一篇文章,题为《是否该恢复“生态平衡”了?》塞义德在文中表示:“从1978年我开始打球以来,国际乒联对规则所作的每一项修改似乎都在与削球打法做对。修改规则无可厚非,但不应导致打法的‘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5.
读后编后     
《围棋天地》2005,(17):96-96
期待伯乐拜读贵刊《火一样的赛会,火一样的事业》一文,我惊异万分,世上竟有马天放如此“神才”!他究竟是怎样自学的?难道仅仅是对弈和领悟吗?我等有20年棋龄的棋迷自认为在棋艺也十分痴迷,苦干没有高手指点,至今仍然停留在业余2至3段的水平。我能耳熟能详地说出高手们的师承关系,却惊讶于纯粹自学的马天放。如果说李世石是天才的话,那么马天放不是“神才”又是什么?真诚地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关心他资助他,千万不能因为他缴不起学费而使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相似文献   

16.
近来,网上棋友热议棋例裁决中何为“有关联”,且炒得沸沸扬扬,各抒己见,争论不体。例如,拜仁棋友在广东象棋网“裁判天地”提出:“何为‘两块棋’?无论是中国99规则,还是中国2011试行棋规,还是其它什么棋规,都用得子作为判断是否为‘捉’的核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幽默王     
马戈 《健身科学》2010,(12):55-55
此言一出,在场的人心里都“咯噔”一下。朱元璋早年当过叫花子,这谁都知道。徐达现在这样说,不是故意揭皇上的老底吗? 徐达自顾走到棋盘前,把棋摆回初始局面,然后拿起黑卒说:“我的‘花子脱帽’和皇上的‘霸王卸甲’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图势、子力都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这只卒。”  相似文献   

18.
十三 《围棋天地》2010,(19):M0002-M0002
本期的《林汉杰》之后,孙志刚三段的“日本诘棋名家纵览”系列又将暂告段落。我们也又不得不暂时告别那丰富多彩的日本诘棋世界了。为什么会说“又”呢?因为志刚兄近期刊登的这一系列稿件其实已经是“纵览”的第二部分了,之前也“暂别”过一次的。  相似文献   

19.
王元 《围棋天地》2005,(2):81-83
读过了本刊上一期的《有空吗?下盘棋吧》,各位是否试过了下一盘棋?哦,我听见了:“棋是已经下了,但还是不大会啊”。不要紧,再下一盘,实践出真知,只要一边下棋一边稍加琢磨,很快就能走上正轨了。我敢打赌,各位学会下围棋,一定早于我学会开汽车。  相似文献   

20.
李氏布局     
王元 《围棋天地》2007,(14):86-88
在前面聊“先点后盖”时,我曾说到“拟稍后”议论一番以先点后盖为武器的李氏布局。本期,就以这“李氏布局”作为主题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