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80年代兴起于法国和美国历史学界的一场重大史学理论运动.新文化史研究注重文化的作用,注重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新文化史借助了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注重分析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现象并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新文化史从"宏大叙事"转向注重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微观历史的研究,其著作注重雅俗共赏.新文化史是对传统社会史的扬弃和融合,其实质是向人文主义史学传统的逐渐回归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史是197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史学形态,它的兴起拓宽了历史研究和文化史研究的视野。本文从"新文化史的产生""新文化史的三个转向""新文化史的研究取向"和"对新文化史的认识"四个方面,阐述新文化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意义。新文化史的产生,有助于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各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它推动了跨学科的历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史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客观反映了文化演进的轨迹与特征。从文化视角研究教育史,具有视域广、透视深、视角新、多维度等特点与优势,有利于拓展教育史学的学术视野与研究空间,揭示教育历史演变的真谛,更好地发挥其认知、育人与传承文化的功能。为此,需要全面理解教育史的学科属性及文化内涵,深入探析文化学理论,综合运用田野研究、叙事研究、具象研究和传记研究等文化学方法,扩大研究路径,促进教育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史学是批判与质疑新史学而产生的史学潮流,它注重文化的解读与阐释。新文化史学的研究理路为教育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并提供了诸多启示。教育史学研究的转向路径为:研究对象下移到普通民众;研究领域拓展得更为广域丰富;研究方法注重跨学科采借;表达方式转为生动形象的叙事;史料来源变为多元化搜集。这些路径转向也是教育史研究摆脱自身困境的应对之措。  相似文献   

5.
教育史研究当然要搜集材料,但史料并不是史学,最后赋予史料以生命的或者使史料成为教育史学的,是要靠教育史家的思想。任何一种教育史叙述或解说,不可避免地是根据某种哲学的前提假设出发的。本文试图从教育史研究前提假设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文化史注重考查历史中的文化因素,用文化的观念解释历史,多方位借鉴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范式,通过语言、符号等文化象征的手法解读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其研究的理论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人类学中获得了文化的概念,二是在文学理论中获得了文化阐释理论和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框架。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对我国教育史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育史课程要直面语言学转向问题,注意从文化视角阐释,注重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7.
美国课程史研究最早是作为传统教育史的次领域而萌芽的,秉持传统教育史的进步史观、重视史料、编年体叙写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域的转向和修正教育史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史研究开始思考与教育史的关系,并自觉寻求课程历史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后结构思潮和课程研究“理解范式”的影响下,课程史研究走向多元理论解释的路径。应从课程史与课程理论内在关联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20世纪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教育史研究经过20世纪几代教育史研究者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20世纪美国教育史研究进行了历史的回顾,认为美国教育史研究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30年代进步主义和社会改造主义运动时期教育史研究出现危机,40年代教育社会基础理论的创立时期教育史研究开始徘徊和遭受挫折,40年代后期教育史研究在曲折中前进,50年代后期教育史研究出现新曙光-新教育史学的滥觞,70年代新教育史学面临新的挑战,教育史研究出现了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教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近代的学校历史教育(1903—1949)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强调,历史学应将历史教育史纳入其研究的视野,科学合理地构建基于史学视野下的学校历史教育史研究体系,从史学、教育学的角度掌握研究学校历史教育史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60年代迄今,美国教育史研究受到社会科学越来越大的影响.社会科学对美国教育史学实际上起到了全面推动的作用,不仅扩大了教育史的研究范围,打破了传统教育史学的封闭状态,而且使教育史家提出了新的问题,提高了教育史的解释力,使美国教育史学摆脱了编年史的枯燥形象.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美国教育史研究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而且,美国教育史著作,更象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不是历史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教育史学虽然动摇了传统的教育史学,但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研究取代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微观史学的方法,认为它是以缩小的世界为观察的对象,是一种深入细致分析历史问题的策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和马克思历史学理论是微观史学的三大理论基础。微观史学的三大特点在于注重史料的精确性,关注一般民众的行与为,综合运用多学科尤其是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微观史学的视角下,教育史研究应拓宽传统教育史的研究范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主题、拓展史料的采纳范围、深挖日常生活的教育信息并且综合考察教育史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微观史学的方法,认为它是以缩小的世界为观察的对象,是一种深入细致分析历史问题的策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和马克思历史学理论是微观史学的三大理论基础。微观史学的三大特点在于注重史料的精确性,关注一般民众的行与为,综合运用多学科尤其是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微观史学的视角下,教育史研究应拓宽传统教育史的研究范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主题、拓展史料的采纳范围、深挖日常生活的教育信息并且综合考察教育史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3.
比较史学是史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史学研究的一专门领域——教育史,应充分吸收史学母体学科所提供的理论养料,借鉴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比较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和教育史研究相结合,遵循其基本原则,对提高教育史研究水平、扩展教育史研究领域、提升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地位等方面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教育史学在战后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史学到新社会教育史学再到新文化教育史学的嬗变历程,对教育史的阐释也从一元发展到多元.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出现了修正派教育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和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史学等流派.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又存在交叉和相互影响的情形;各流派研究触角不同程度涉及劳工教育史、少数族裔教育史、城市教育史、妇女与性别教育史、婚姻与家庭史、儿童史、青年史和地方教育史等领域;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历史相对主义盛行和"碎化"危机.当代西方教育史学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多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15.
<正>小引上个世纪的欧美史学历经两度质变,首波潮流是60、70年代的计量史学和马克思史学,第二波潮流则是80年代崛起的新文化史。"新文化史"是因为强调解决与日常经验失去联系的社会史这个问题而创发的,但因为言必称文化的结果,造成太过  相似文献   

16.
论心理史学取向的中国教育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新视角。从西方心理史学及其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看,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也是可行的,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已见端倪,但在研究过程中应把握心理学理论与中国教育史实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局限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精彩纷呈的新文化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史热”是最近30年里西方史学最显著的新趋势,大量视角独特、内容新颖且雅俗共赏的文化史论著层出不穷。从喜怒哀乐、身体发肤,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以被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展开历史的演绎,新文化史呈现出一派精彩纷呈的盛况。  相似文献   

18.
前言     
<正>"二战"后,特别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当代国际史学而主要是西方史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国历史学家伊格尔斯指出:"在20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期间,历史研究的重点继续是从分析的社会科学转移到更加强调文化因素的方面。"①伊氏所说的,正是西方新文化史在当代的兴起与发展。是的,在当今西方学界,正如当代西方新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总结历史经验、历史人物、历史编纂、史学批评等几个方面与比较研究之关系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史家历史撰述所用比较方法,如史事比较、人物比较、制度比较、政策比较、历史思想比较、史学思想比较、史家特点比较、史书编纂形式比较等进行论述,以揭示中国古代史家在比较研究方面的认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侯艳 《教育探索》2011,(2):75-76
计量史学法适用于历史上有关教育现象的规模、程度以及范围的研究,适用于历史上有关教育结构的分析与研究,适用于历史上各现象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计量方法被引入史学研究领域,促进了教育史研究的精确化,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问题的视角,有助于研究者挖掘和利用"边缘资料",同时迎合了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国际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