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祁翠焕 《青年教师》2009,(11):41-41
“杨老师罚跑圈了……”两个三年级男生神秘兮兮地耳语着,见校长过来就跑开了。那天校长已经是第三次听到学生谈论这个话题了。他犯起嘀咕:“我三令五中禁止这种变相体罚学生的做法,难道小杨老师还在干这种事?他把杨老师叫到了校长室,严肃地问:“有罚跑圈这回事吗?”杨老师支支吾吾地说:“有,不过我罚的不是学生,而是……是我自己。”校长有点发蒙,皱着眉头问:“此话怎讲?”  相似文献   

2.
可贵的思考     
参加国培的教师要在我校听语文课,明天杨老师要给他们上一节作文示范课,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一个小伙伴。杨老师在教学中是精益求精的人,昨天她在班上试讲,觉得不太理想。她拿着教案、课本、学生作文急急忙忙来找我。看着她满脸的疑虑,我知道她在教学中遇到了问题。没等我开口,她就打开了话匣子:"校长,我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相似文献   

3.
杨老师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英语教师。一天,主抓教学工作的李副校长找到他,说要听他的一节展示课。杨老师很紧张,有些不知所措。见状,李副校长安慰道:"没事的,你可以先和其他几位同科老师一起集体备课,然后,再确定上课思路。"杨老师找到了其他几位同科老师,请求帮助。A老师说:"我认为本课单词较多,可以开门见山。然后,将重点放在课文的讲解处理上。"B老师说:"单词是最基础的,我赞成以小故事的形式将单词呈现出来。这样,学生们的识记效果要更好。"C老师说:"我建议将课文提炼出一个话题,让学生们充分去表达。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学生们的口语表达。"三个同科老师,你一言我一语,都尽心尽力地为杨老师参谋着展示课的教学思路。杨老师也是很虚心地听着,记着,想着。  相似文献   

4.
<正>你有没有过特别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四年级的时候,黎老师是我们班的实习语文老师。他授课时会给我们朗读课文:"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黎老师朗读时是微笑着的,声音也很好听。他就像一束阳光,温暖着我,也指引着我前行。我在四年级的课本上写下:"我要成为黎老师一样的人。"六年级的时候,看到姐姐同学的绘画作品,我喜欢上了绘画,每天有空了就在画本上画啊  相似文献   

5.
正有一位姓杨的老师,教三年级。有一天,他收到孩子上交的一篇日记,忍俊不禁,公布出来让大家一笑。日记第一行写明日期与天气,第二行开始写正文:今天早上,小猫在叫,喵、喵、喵、喵、喵……(此处省略原文六十四个"喵"及顿号)到了晚上,我就和弟弟睡觉了。此日记笑点有二:内容不够,"喵喵"来凑;"喵"到最后,我俩睡觉。敢情"喵"的叫声与作者的睡眠是大有关系的。杨老师说:"在我从教的三年中,常遇到类似‘搞笑’的事情。有一次,一个孩子画了一个‘男朋  相似文献   

6.
初二(5)班的体育课上,一位男生的腿受了点伤,班主任杨老师建议他去医院看看,A同学说:"老师,那我陪他去附近的××男子医院看看吧."B同学说:"男子医院不看腿伤,是看男人不行的."大家都很好奇,"什么叫男人不行?"B同学得意地说:"男人肾亏,就不行了……"杨老师是一位文静的女教师,新婚不久,听到此,她急忙扯开话题,打断B同学说:"别听他瞎说,是看不孕不育的……""杨老师说得不对!"几个同学附和着B同学,也打断了杨老师.杨老师有些尴尬.  相似文献   

7.
2012年12月底,受广汉市研培中心的邀请,我参加了他们的一期"名师乡校行"语文活动.该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增加专业交流,给农村学校带去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执教经验. 活动中我听了两位老师的课,一位是50多岁的杨老师的课,另一位是比较年轻的刘老师的课,他们上的都是小学六年级的复习课.杨老师这节课主要复习的是"句子的类型",刘老师执教的是"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听下来后,总体感觉是:两堂课风格各异,各有千秋.杨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刘老师的课青春活泼;杨老师的课更加关注教学内容,刘老师的课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对学生多了一些关注.  相似文献   

8.
宋承磊 《山东教育》2012,(Z4):106-107
一次,我去找一个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同学,嘘寒问暖后,他带我参观了学校的一些硬件设施和上课的场地,过程中和他聊了很多。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他很忙,也很累!他先是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又是一至四年级的美术老师,还兼着五、六年级的体育课。我对他说:"行啊,你真是个全才!"他却一脸无奈地给了我一句:"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次"参观访问"给我的触动很大。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也正在被大众所接受。在  相似文献   

9.
5岁那年,因为一场车祸,我的腿受了伤,走路一瘸一拐的。为了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我不得不把一只脚稍稍踮起来,使两条腿显得平衡些。成了瘸子后,我开始自卑。体育课我不再上了,而每一位体育老师也从不要求我上体育课。就这样,渐渐地,不上体育课成了我独享的"特权",直到我上初中。上初中时,教我们体育课的是一位姓杨的老师。杨老师刚从体校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他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我又习惯性地告诉他:"我有病,不能上体育课。"他说:"你怎么不能上体育课?我知道你腿不太好,但还不至于连体育课都不能上吧。"我固执地站着不动,杨老师看着我,口气缓和了一下,说:"你和我们一起做做广播操总可以吧。"看着杨老师那征求的目光,我点头同意了。  相似文献   

10.
王志的迁怒     
"老师,数学老师批评我!"晚休铃刚响,学生王志怒气冲冲地走进了办公室向我诉苦,这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平时老师批评他时,若是没有抓住把柄,或者误解了他,他就会得理不饶人,非将老师的军不可,常让老师尴尬、难堪、出丑。在七年级时他的名次在全年级很靠前,由于对数学、英语老师有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上五年级后.杨建如老师担任了我们的班主任。第一天上任.她便自我介绍道:"同学们,我是个不怕麻烦的班主任."不久,同学们便在背地里称她为"麻烦"班主任了。玩了一个暑假,有些同学做作业不认真,乱做一气,字迹潦草,杨老师就"麻烦"他们重做。这些同  相似文献   

12.
我以前在一所重点中学里读书在升入初中二年级后,来了一位姓杨的新老师,教我班的物理,教得不错,脾气也很随和我很喜欢这厂J功课,也很敬重他.但也正是这位我很敬重的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一次,我向前面的同学要回我的镜子;去接镜子时,刚好打了上课铃,阳光从镜子里反射到了正来上课的杨老师的眼睛上.当时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听到一声:“谁照的!”在他给我们上课以来,听到这么大声还是第一次.同学们都吓坏了,我听了这句话顿时脸色苍白、心砰砰地跳……真是无巧不成书,偏偏全校最严厉的胜校长正从这儿经过.于是问杨老师…  相似文献   

13.
老师的爱     
我的班主任杨老师和蔼可亲。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细心的杨老师发现我上课时神情恍惚、无精打采,总是趴在桌子上。下课后,她走到我的身  相似文献   

14.
1986年,我在鲁南的一所名叫陶官的乡村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我的语文老师姓杨,是一位30多岁的男教师,他博学多才,热情正直.但当时15岁的我却并不怎么喜欢他.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英俊,也不潇洒.  相似文献   

15.
永远的老师     
<正>柳林大学毕业后回到县师范学校当起了老师,上课第一天他就发现,学生中有一个是他读小学时的班主任。这位老班主任叫刘大华,已经50多岁了,他和别的学生一样,平时在乡下小学当老师,星期天就来师范学校接受培训。柳林很不习惯这种师生倒置的角色,练习本发到老班主任时,他不由自主地念:"刘老师。"下面"哄"的一声笑了,柳林说:"他就是我的老师嘛。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刘老师一直教我。"刘大华说:"现在我是你的学  相似文献   

16.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不等老师说下课,我拿着数学大本,像出膛的子弹"嗖"地一声冲出了教室。为什么我蹿得这么快呢,答案是我正在上每天的必修课——改错!镜头一:教学楼里狂奔的小孩"报告——""请进——"里面传出杨老师的声音,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门,诚惶诚恐地把大本放在杨老师面前。杨老师连头都没抬,一看笔迹就说:"是‘天天错’又来了吧。"看着杨老师手中的红笔圈圈点点,我不禁望了望那不知被红笔  相似文献   

17.
杨启锋 《中国德育》2013,(15):70-71
周三在八年级六班上思想品德课,正要开口讲授《走依法治国之路》时,我隐隐约约听到有学生在讲台下面窃窃私语。定睛一看,原来是班级的"说话大王"—王福平正绘声绘色地向同座位描述着什么事情。我见势引导:"王福平,你上来给同学们讲一讲?""行!"字音未落,只见他大步流星地走到讲桌前,信誓旦旦地说:"同学们,今天就让杨老师好好休息一节课,我来给大家讲讲如何走好依法治国之路。"  相似文献   

18.
岩石 《教育文汇》2012,(6):43-43
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节作文课。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我的嗜好》。 他拍拍讲桌,大声地宣布:“同学们,作文明早交给我,放学!” 我回到家,草草地用过午饭,便伏在桌上写起来。  相似文献   

19.
小作文     
<正>说实话,吴老师在课堂上读我那篇作文的时候,我还是挺吃惊的。吴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叫吴文化,教四年级语文,还是我们的班主任。据说,他把我那篇作文当作范文,在四年级的三个班都读了。吴老师说:"这篇作文好就好在真实,有情感,特别是大部分同学都编造并不难忘的假事来糊弄我,这篇作文就格外出彩了。"这是吴老师的原话。那篇作文,我写的是关于一只乌鸦的真事。  相似文献   

20.
铁树开花     
"孙老师,你们班的杨铁木可真是一株铁树,怎么教他都不会开花!"接手新班后不久,数学王老师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说起杨铁木,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记得第一次和他谈话,是因为他在生字本上抄写的10个生字,居然错了8个。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一顿,可他却两眼望着窗外,满脸无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