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大约十点钟的光景,我刚送走一位来访的集邮爱好者,办公室的门又被推开了,一位老汉走进来,问:“这里是集邮协会吗?” 我站起身,打量着老汉。他60多岁,背显得有点驼,手里提着一个蓝布兜。我想,多准是一位老邮迷,也  相似文献   

2.
香港邮政为丰富集邮化,吸引邮迷,扩展订户,近数年来动足肭筋,标新立异,以“首次推出”、“创新新颖”为号召,任邮票的设计、印刷、以及订购日期和礼品等方面屡出新招。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以“集邮伴您步入新世纪”为主题的新世纪上海第一个集邮节——2001年上海集邮节暨纪念上海市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集邮展览于3月5日在上海集邮大楼隆重开幕。 当天一大早,邮迷们顶着大风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披上节日盛装的上海集邮大楼前,排队等候于上午10  相似文献   

4.
涉邮小记     
读一些不相干的书,经常会涉及集邮。作者并不是集邮家,无意中反映了集邮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书的内容,常常触动我们敏感的“邮迷”神经。最近就有二例。  相似文献   

5.
邮市见闻(28)     
每逢新年来临,上海邮迷就喜气洋洋,先是争购生肖票,后又参加集邮活动日,到了除夕守岁时,用心的还得赶最后一班白帽子邮筒投个交替封什么的,够忙了。只是今年的集邮活动日在“逢十大庆”  相似文献   

6.
澳门邮票始发于1884年3月1日,而100多年的澳门邮票不乏浓厚的殖民色彩,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邮票和集邮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在世纪之交举行的“上海·澳门集邮展览”上,澳门集邮家的展品,有助于上海邮迷进一步了解澳门的邮票与集邮。  相似文献   

7.
《上海集邮》2011,(2):2-3
又是一年一度的生肖邮票发行的日子,对集邮爱好者来说这是“集邮的新年”。邮迷们早早地赶来,通宵排队,为了买到生肖邮票给新年增添一份欢乐……于是,1月4日,这一夜,注定不平静;1月5日,这个清晨,注定不平凡……  相似文献   

8.
时间:2004年1月5日甲申年邮票发行首日 地点:集邮大楼(南京西路698号,上海市集邮总公司) 1月5日,“猴三世”发行,第三轮生肖邮票由此拉开帷幕。虽然天公不作美,4日晚开始飘落零星小雨,但风雨夜阻挡不了人们对生肖的偏爱。到5日早晨6:30分,邮票正式对外销售之时,已有百余人在排队等候。 一号非邮迷 4日晚9:30,集邮总公司门前出现第一批等候的身影。她们是结伴而来的两位聋哑人士——王女士与武女士(下图)。与她们笔谈后才知道,原来两人并非邮迷,而是专冲“猴三世”而来。除了因为自己属猴,更多的是出于对“猴”这一动物的喜爱。虽然就住在公司附近的吴江路,她们仍“不放心”地早早来到。生肖的魅力真不小啊!  相似文献   

9.
童心未尽     
元旦期间,女儿突然对我说:“老爸,我看你童心未尽哩!”我笑着默认,继续我的活儿一一细读来自各地小邮迷、邮友给我的新年贺卡、贺信。是啊,女儿的话是今年对我最早的“开心评语”。正是这“童心未尽”,我一个退休老人才这么认真,与我的小邮迷们一起玩邮,在集邮中寻乐;才有这么多小邮迷给我写信;遇到过年过节时,才有这一拨又一拨学生来我家,向我拜年、侃邮。一句话:我的老来乐,童心未尽。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集邮”?“集邮”从字面上解释意即“收集邮票”,收集邮票做什么?一般是满足收藏癖好或怡情益智,培养正当的休闲娱乐,或会友共赏,发展人际关系。如同学中有人集邮,影响所及,大家跟着集,或同事朋友之间亦是如此感染,这在物质较缺乏,休闲娱乐不足的年代,确是一个非常实惠的嗜好。但集邮也是一个花费很大的娱乐,没有多一点的经济来源,也是玩不起的,因为每一个对集邮发生兴趣的邮迷,无不梦想拥有较好、较珍贵的邮票。这种欲望无时无刻不在脑中盘旋,但却不容易如愿,除非你家财万贯,可以尽情地花大钱购买珍贵邮票。否则,尽管你喜爱邮票的热情在燃烧,望着珍贵邮票却只好看着流口水,到最后总是失望地停下来或暂时离开集邮,因为实在玩不下去了。这就是“集邮”收集邮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赵宁 《中国集邮》2000,(2):13-13
美国邮政的邮票部曾经赢利数十亿美元,而且不用作广告。轻轻松松就拥有了700万的集邮爱好者。60年代末期。是美国集邮的黄金时代。每四个小孩中就有一个是集邮的。浩浩荡荡的集邮大军为美国邮政带来了巨额的“新邮收入”——即集邮者只购买新邮,而不实寄,从而节省了邮政服务。但是美国的集邮大军后来却严重萎缩了。到了1993年,每75个小孩中才有一个集邮的。真正的“铁杆”邮迷只有25万,而且集邮爱好者的平均年龄为63岁,几乎纯粹是老年人的爱好了。  相似文献   

12.
集邮,是一项高尚而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体育邮票是集邮爱好者热衷的一个专题。它和旅游风光、花卉鸟兽、名胜古迹、文物、文艺等邮票一样,深受国内外邮迷,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运动员们的喜爱。成天活跃在体育场上的教练员、运动员、在大部份“动”的状态下,利用业余时间,“静”下来搞点集邮,可以丰富生活,增长知识、陶治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消除疲劳,达到“动静乐寿”的目的,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3.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13,(2):48-48
灵蛇献瑞 大半个中国的集邮爱好者在白雪皑皑中迎来了“十八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新年,《癸巳年》邮票白底红身,吐珠灵蛇缀满了喜庆吉祥的花纹来到人间,众邮迷对它的欢迎程度不减龙年,预示着2015年又将是中国集邮大放光彩的岁月。  相似文献   

14.
我们集邮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邮坛一代泰斗周今觉初入集邮之门时,已经45岁。他投入巨资将中国清代奇罕孤绝邮品,包括“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在内的珍品悉数收藏,其目的就是想为中国集邮事业在世界邮坛上争得一席之地。文化大革命之前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集邮队伍里的中坚分子对集邮的迷恋如痴如狂,但想的更多的,恐怕还是它的文化意义。即使是现在,每年仍有数百万铁杆邮迷,置邮票市场新邮年年打折套套打折于不顾,年复一年地在集邮公司预订新邮,这也难用一个“赚”字或一个“赔”字来简单定义。  相似文献   

15.
西欧的比利时是个集邮“大国”,其邮票非常受邮迷的喜欢。 2005年全年发行邮票23套。今介绍如下: 1月17日发行3套邮票: 《妇女理事会成立100周年》1 枚全,图案为女性走路的双腿和代表女性的符号“(?)”。  相似文献   

16.
夏季随笔     
酷暑天就显出集邮散文的功效了。喻金刚的《邮情芳馨》一书中,有《静是一种美丽的集邮境界》、《邮中自有清凉风》、《让集邮为生活减压》等篇,读读集邮散文,火气全消,各人柜中珍藏的那些未必贵重的邮票,一分一寸都凸现着欣赏的价值,满足的心理化成自我陶醉的幸福感。此乃邮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一年一度的上海集邮节,在广大邮迷的积极参与中精彩迭现。历经16年的发展,每年3月的上海集邮节已成长为长三角地区综合性集邮活动的著名品牌,是上海各界集邮组织和各项集邮类别的爱好者们交流成果、展示藏品的广阔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上海集邮》2012,(2):2-3
跨入2012年,新年的首套特种邮票《壬辰年》生肖邮票于1月5日发行。记者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中庭(上海市集邮总公司生肖邮品销售点)看到,今年的邮迷们比以往更加热情,而集邮公司、集邮协会为邮迷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周到。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在几个"龙"的关键词上,共同感受一下现场火爆的氛围。  相似文献   

19.
《集邮博览》2011,(9):51
建议发行"老年人生活"据多家集邮报刊发表的文章披露,如今的集邮者队伍中,老年集邮爱好者已成为中坚力量。我认识一位老邮迷,他想编组一部《老年人生活》邮集,当他翻出所集的纪、特、文、编、J、T及封和片十几本邮册,挑选素材时,却  相似文献   

20.
称得上邮虫,必定是那些对集邮十分热爱,对邮票这种“微型”艺术品视若掌上明珠;或是那些不辞辛苦,奔走于邮市之中,为广大邮迷搬运着精神食粮的邮商、投资,皆可称之为邮虫。蜜蜂飞舞于鲜花丛中,邮虫活跃于邮市的海洋,采集着各种“花粉”,传播着邮讯商情,撷取各方化信息,在收集和鉴赏这方寸艺术佳品的同时,对集邮的兴趣也愈来愈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