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者之举     
有位书商寄给总统一本书,希望他做个评价。总统回信赞扬了这本书。书商就把广告语撰写成“一本总统亲笔赞美的书”,结果发了大财。第二次,书商又寄给总统一本书,要他评价。总统很反感书商用他的话搞商业炒作,就对这本书奚落一番。书商收到信如获至宝,遂将广告语写成“一本总统大加批判的书”,结果又发了大财。第三次,书商又寄给总统一本书,总统很生气,将书扔在了一边,置之不理。书商就把广告语变成“一本总统不愿理睬的书”,结果还是发了财。娱乐小报某记者听说某女歌星和某男歌星关系密切,遂发了一篇报道《据传某男歌星和某女歌星喜结良缘》,女歌星很生气,她给某记者打电话,强调这是谣言,纯属子虚乌有。某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出版商,为了达到销售的成绩.想在总统身上大做文章。书商为了仓库滞销的大批书籍,日夜发愁。忽然,书商计从心来,透过朋友的传达.送给总统一本精装的样书,总统阅读这一本书以后,基于礼貌.说了一句话:“这是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叫格雷厄姆的人很会讲故事。他的儿子绰号叫“小老鼠”。在“小老鼠”六岁的时候,格雷厄姆为他编了一个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一天天地讲给他听。“小老鼠”听得入了迷,连到外地过暑假都不肯去。没办法,这个爸爸只好答应把每天要讲的故事写成信,陆陆续续地寄给他看。后来,这厚厚的一扎信就变成了一本叫做《柳林风声》的书。这本书自1908年问世起,就成为英国儿童们的心爱读物,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后来,英国作家米尔恩———也就是小熊温尼·菩的“爸爸”———把这个童话改成了剧本,在每年的圣诞节上演,而那一天也就让孩子们又…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中学生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界的伟大的书是数学语言写成的。”“宇宙是永远放在我们面前的一本大书,哲学就写在这本书上。但是,如果不首先掌握它的语言和符号,就不能理解它。这本书是用数学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09,(8):50-51
一个美国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一天,他忽然想出一个主意,从中拿了一本书给总统送去,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堪其烦,便敷衍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立即用这句话大做广告,书被抢购一空。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新书卖不出去,于是,故伎重演,又给总统送去一本征求意见。总统这回有心奚落他,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脑子一转,想出了一句广告词:"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第三次收到出版商送来的书,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仍然大做广告:"这是一本连总统也难下结论的书。"再次掀起抢购热潮。  相似文献   

6.
《平民总统林肯》一书中介绍的小林肯,家里很穷,但年幼时的他勤奋好学。他读的第一本书是母亲的《圣经》,他用自己喜爱的“弹弓”和“冰猴”与小朋友米勒换了一本《算术》和一本《拼读课本》。当时纸和笔价钱昂贵,小林肯买不起,所以他只好把土铺平当作纸,找一根树枝当作笔,天天就这样练字。后来他从牧师那里学了很多知识,懂了很多道理。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认识到学生光读一本语文书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为营造一个书香班级,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我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找”书读。在我的苦心“经营”下,班级里的“书香”渐成气候。这不,我又抽空去了一趟学校图书室,给学生捧回来了一大叠书,每人一本。看着学生们喜滋滋地把书一本本地领去,我也很开心。书很快就发完了。这时,坐在最前排的一位男生望着我,说:“徐老师,你怎么不为自己留下一本书?”  相似文献   

8.
书痴     
<正>我家有一位“书痴”,他看起书来可谓废寝忘食。要是你在他看书时叫他吃饭,他便会回应道:“书中自有米饭,书中自有馒头。”他看书时非常专注,那可真对得起他“书痴”的称号:一张椅子、一支笔、一个安静的环境、几本可看的书,就足以让他乐在其中。瞧,他此刻正拿着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呢。只见他时而咬紧嘴唇,  相似文献   

9.
读王先霈先生所著《文学美》一书 ,书中所援引的一个材料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旧书商门德尔》的主人公门德尔 ,是一个犹太血统的旧书商 ,他嗜书成癖 ,几十年如一日 ,每天从早到晚坐在同一家咖啡馆的同一张肮脏的石桌旁 ,身子前后摇晃着 ,低声吟诵一本书或是一本杂志。就在他的身边 ,打弹子的人吵吵嚷嚷 ,电话铃阵阵作响 ,侍者奔来跑去 ,他一概毫无感觉。甚至 ,有一次 ,一块烧着的煤从火炉里掉在离他只有两步远的地板上 ,把地板烧焦了 ,冒起的烟熏到他身上 ,他也依然没有发觉 ,直到远处的顾客嗅到焦臭…  相似文献   

10.
爸爸·书·我     
爸爸特别爱书。他每天至少有2小时看书的时间,老是看见他捧着一本书细细品读,读到精彩之处,就会念出声音来,有轻有重,津津有味。如果我和妈妈从他身边经过,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他很会利用时间看书,出门都要带上一本书。有一次,他在上海火车站等车,离开车时间还有3个多小时,他不看景,不逛街,在广场上,随便找个台阶坐下,周围一片嘈杂,可他却安安静静看了几小时的书。他看的书很多,有的书名字我都没听到过,什么《做个high大学生》、《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等等。他说话也“话里带书”,张口就是“书使人……”“书是…  相似文献   

11.
正先来谈一个外国人,他是个美国人但同时也是个汉学家,或者说是半个中国人,并且是拥有一张异邦面孔的古人。他的名字叫比尔波特。二十多年前,源于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崇尚,比尔波特独自穿越了位于陕西省境内的终南山,寻访传说中的中国隐士。随后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名为《空谷幽兰》的书。再后来,这本书在一部叫做《欢乐颂》的电视剧里出镜后,一度变得很畅销。而我则在很早之前就因为这本书和他相识了。文化  相似文献   

12.
日前,天津市某中学一个学生效仿歌星发式蓄发,竟然采取“拔头发助长”的办法,结果蓄发不成却变成秃头。这个学生上初中二年级,今年14岁,家住和平区。据了解,他所在学校男生中不少属于“追星族”,盲目崇拜某男歌星,并极力效仿其发式。但他天生头发黄、软、稀,学起来有困难,时常因此而寝食不安。去年暑假,他随母亲去黄山旅游,向一个道士求教,道士授其“怒发冲冠功”,并且叮嘱回到家中每天在规定时间内面南叉腰站立,心中反复默诵“吃什么长什么”,如此坚持下去必有成效。他回津后便开始背着家人练功,并吞食自己掉下的头发,以至发展到后来干脆拔…  相似文献   

13.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袁世凯》传记,是一个日本记者的作品,堪称是一本难得一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著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本书被尘封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几乎100年之久,不为世人所知。这本书的作者是当时驻天津的一个日本记者佐藤铁治郎,他长期生活在朝鲜和中国。他用流利的汉语写成了此书。就在这部书已经印刷完毕,正处于装订阶段,广告也已经在各个新闻杂志上刊出之际,忽然受到干扰。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以及天津海关道的官员,得知了此书,以“此书的出版会影响清朝与日本的关系”为由,要求停止出版,他们甚至找到了在北京的日本驻华公使来干涉。  相似文献   

14.
在这里,请用三言两语,留下你可歌可泣的悲喜心事。我会寄给你一本很“豆”的书,让你读个痛快。  相似文献   

15.
《没有翅膀的天使》?怎么可能,没有翅膀的天使怎么飞呢?可杨哲就是这么给他的书起名的。怪。实在是怪。书很独特的地方就是没有《前言》,没有《后记》,253页纸全是满满的。从这点来说,此书最适合那些爱钱的人,因为这本书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值”了;不过,如果看书的人是为了应付老师所布置的“读书笔记”,我看还是算了吧,没有《前言》没有《后记》根本没办法抄。言归正传,这本书的语言也同样很吸引人,一样平实,却又在平平淡淡中成为了我又一本很喜爱的书。作者杨哲说自己是一个天使,因为“当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同时就会出…  相似文献   

16.
我的同桌     
瞧!这是我的同桌———潘洪浩,他是我们班的体委。他很调皮。记得,我俩刚刚同桌时,他就与我打架,凶巴巴的,还不让我过“三八线”。我还记得有一次,老师考听写,潘洪浩在家没练听写,上课就抄我的,我故意把“流水”的“流”写成“充足”的“充”,交本的时候,我把三点水和下边一竖写上去。本发下来的时候,我看见老师在他的本上画了一个很大的X,我很高兴,便举着本说:“看,我得了100分,你得了98分。”他虽然很淘气,但他还是满有义气的。那一次上美术课,我没带纸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见了,说:“你用我的吧,这个绿纸板给你了。”我问:“那你用…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曾经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他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齐白石九十岁的时候,翻出自己七十岁的画稿阅读,说:“我年轻时画得多好!”笔者曾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有个小孩将7×3的结果写成了l 5,他爷爷看到后问:“你为什么写成了1 5?”孩子说:“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写成了十五。”  相似文献   

18.
在这里,请用三言两语,留下你可歌可泣的悲喜心事。我会寄给你一本很“豆”的书,让你读个痛快。  相似文献   

19.
在这里,请用三言两语,留下你可歌可泣的悲喜心事。我会寄给你一本很“豆”的书,让你读个痛快。  相似文献   

20.
干国祥的《破译教育的密码》(长春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不是一本刻意写成的书,它是干国祥这十几年教育思索与教育行走历程的梳理与提纯。对干国祥的“了解”是从《教师之友》、《师道》与《教师博览》等杂志开始的,当时就觉得他对教育的见解很有些与众不同。后来在网上读了他的《斑羚飞渡》课堂实录,又觉得他是个很有个性很有深度的语文教师。于是好窥人“隐私”的我便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