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受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作用和影响.在学校内部,班集体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2.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班主任要善于引导这种群体的发展,把那些在非正式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正式群体中的适当工作,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形势的逐渐好转,招生人数的增多和生源的复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学生管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现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当代中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寝室等正式组织而言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尽管它与正式群体相比不稳定,人数少,但其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一个学校的中心,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但现实是班级中还存在一些不被老师注意的群体,那就是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形成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梁红 《教育与职业》2008,(2):172-174
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正常的现象。如何正确评价和有效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使之健康发展、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试从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特点、功能几个方面做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一个班级组建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产生班委、兴趣小组、团支部等正式群体之外的,没有正式组织手续、经过个人间的接触和交往自然而然形成起来的非正式群体。如何正确对待存在于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群体,对班主任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不大,却有比较稳定的结构。2.在这类群体中,往往“以友情为重”,自觉不自觉地讲究“哥儿们义气”感情融洽、凝聚力强,但感情多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为基础。3.这类群体都属于课外交往的圈子,志趣相投,交谈起来无拘无束,谈教…  相似文献   

8.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是由于兴趣、爱好、习惯、志向等方面的一致而自然形成的,其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深,心理相容度高,交往频繁,有困难或问题会相互倾诉,所以在对班级的认同上以及对班级的促进作用上,要比正式群体强烈得多。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产生的作用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从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9.
一、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与类型 (一)成因。概括地说,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理想。由于共同的追求、同样的目标而结成群体;二是思想。由于对世界、社会和人生有相同的看法、相近的价值判断而结成群体;三是情感。由于对某些事物的共同爱好或兴趣而结成共同的群体;四是血缘和地缘。因为是亲戚,是老乡,或者是室友而结成群体。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利益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过程中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0.
自1931年梅奥的霍桑实验以来,非正式群体的观念已愈来愈为人们关注和接受。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由没有明确目的和规定的个体组成的一种群体类型。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兴趣群体、优生群体、后进生群体、哥们义气群体等,它们建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自己从十七岁起就当教师。我曾长时间地想过,最好先把一个学生管理好、教育好,然后再教育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个,当所有的学生都教育好了的时候,那就会有一个良好的集体了。后来,我得到了一个结论———使每个学生都参加共同的活动。这样,我们就教育了整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从这段话中,足可见集体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呢?一、认清班级群体的结构特征班级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所谓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  相似文献   

12.
非正式群体是指几个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小团体.教师可以通过对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对班级管理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这一群体能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受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作用和影响。在学校内部,班集体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势必就要善于引导、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经过学校及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逐步形成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班主任要善于引导这种群体的发展,把那些在非正式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正式群体中的适当工作,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组织的形成及其特点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正式组织,在管理学理论中,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总是相伴而生、相对而言的.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会加深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感情,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6.
“管理”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管”即约束、监督、限制、管制。“理”即引导、指导、疏导、理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离不开管理,班级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18.
19.
班级是学生群体的组合,班级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班委、团支部、班小组、团小组是班级的正式群体。一般来讲它具有正导向功能,对班集体建设起着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兴趣、爱好、友谊或共同利益为基础结成的群体,俗称小团体。笔者对全校20多个班级、近千名职中生作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职中生参与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  相似文献   

20.
邓琼亚 《四川教育》2014,(10):20-22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干部团队、共青团等正式群体而言,指班级中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如因兴趣和爱好相同、感情融洽的同学或老乡等而形成的学生群体.班级非正式群体常以“小集团”“小圈子”的方式出现,灵活性大、自主性强,且类型多.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感染力很大,为实现共同目标,成员之间相互鼓励,并力求行动一致,注重实效.其类别多样,大致可分为受欢迎型、受争议型、受孤立型、受忽视型和受遗忘型五个类型;又可分为为群体自身谋利、为集体谋利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