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英国诗人布莱克称自己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代表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通过对<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的对立学说的发展以及布莱克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2.
<独坐敬亭山>的"独"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相似文献   

3.
在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众多诗作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对"天真"和"经验"两种状态的描写。几乎所有研究者都以《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为文本基础,认为前者倡扬,后者否定,表明这两种状态对立而又必需。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新批评流派的悖论为理论指导,细读《诗的素描》,《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以进一步解读该主题,说明这两种状态除了矛盾之外,更重要的是,彼此包含,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布莱克是18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起点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画配诗”风格——诗合画境,画隐诗情。他创作的系列诗集被称为“装饰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以《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几首以花为主题的“画配诗”为例,解读布莱克诗歌中寓天真之意及寓爱情之意的花朵——天真之花与爱情之花。  相似文献   

5.
王红 《教学随笔》2013,(16):137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歌《羔羊》(The Lamb)与《老虎》(The Tiger)分别出自布莱克的代表作《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两首诗都提出了关于上帝造物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世界所持的不同的态度。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布莱克的思想产生了巨变,从幻想"天真世界"的欢乐到面对"经验世界"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脍炙人口的励志诗已广为人们传颂.但这首绝句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却众说纷纭,而比较一致的时间是在"东渡前"即1917年9月.据考<周恩来旅日日记>,这首诗最初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周恩来到达日本东京后的1918年1月.作者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应该是一首自励诗,原本不是书赠同学的.  相似文献   

7.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是他最具代表性、最受后人关注的诗集。他的诗歌意象鲜明,语言质朴,风格简洁,想象力丰富。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诗集中分别收录了数首情景不同、内容迥异、前乐后苦的同名诗。本文选取一组同名诗《扫烟囱的孩子》,尝试从这颗沙里看布莱克创作思想从“纯真”向“深刻”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不但是诗人,而且是画家,雕刻家和幻想家.他的诗充满了神秘的幻影,他的画也是充满了神秘的异像.他曾一度被称为神秘诗人.近年来西方对布莱克的研究著作日益增多.<经验之歌>是布莱克最重要的诗集之一,而<老虎>则是该诗集中最著名的短诗.这首最为读者普遍传诵的名篇,历来受到批评家的重视.<老虎>一般被公认为是象征性很强的作品.它好像一部晦涩的现代诗常常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9.
阅读     
在一首名为<天赋之诗>的诗歌中,渐渐失明的豪·路·博尔赫斯这样描述阅读带给他的温暖:"天堂,应当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话后来在他的一则访谈中又得到了重复,博尔赫斯认真而真情地表达着对阅读的感激和爱,他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0.
李艳霞 《考试周刊》2008,(3):176-177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像<秋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他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本文从孟浩然的两望庐山看他对山水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正>《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走出夔门离开蜀地时写下的千古绝句,诗中用了多个地名,但依然清新明丽,渗透着淡淡的乡愁,寄予着对乡月的深情。据唐代诗词史料考证,峨眉山月为李白故乡之月,自他23岁仗剑去国离开家乡,便再也没有回去,直到61岁在安徽死去,依然念念不忘那轮峨眉山月。他曾在晚年的诗作中写道:"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这首《峨眉山月歌》的构思令人叫绝,作者将乡愁蕴蓄其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乡愁?我从诗中的地  相似文献   

12.
陈冬梅 《现代语文》2005,(3):28-29,27
"古诗"是魏晋以后人们对汉末流传下来的一批无主名五言诗的总称.据梁朝钟嵘言,他所见者犹有五十九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纂集<文选>,从流传的古诗中选出十九首载入书中,而冠以<古诗十九首>,后人沿之,遂成为这十九首诗的专名.<古诗十九首>以其浓郁的抒情特色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曹旭说"<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陆时雍<古诗镜>亦评其是"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十九首>正是以五言诗的特有形式所抒发的作者内心那种凄凉哀怨悲怆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使"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这种悲凉凄怆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在文字史上留下了两个名篇,一篇是初中语文书上所选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是一首送别诗,它一反人们离别时哭哭啼啼的俗套,表达了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怀,其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此成了人们歌颂友谊的主旋律.另一篇便是<滕王阁序>,其中也有一对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对写景的佳句真是美妙之极,至今依然为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4.
邵建新 《初中生》2007,(7):22-23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一生中所写的最后一首关于战争的诗,它纪实言理,气势磅礴,是一首抒发今胜于昔的人间正道之歌,是"一首雄浑沉着的新史诗"(郭沫若语).它使我们充分感受到毛泽东作为诗人政治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作为政治家诗人独特的风骚文采.关于这首诗的发表过程,说来还蛮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15.
诗歌<老虎>是英国18、19世纪之交的重要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短诗集<经验之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气势磅礴,备受批评家和文学爱好者的瞩目,本文将结合情景语境从功能文体学中的语气和情态的角度探讨一下诗歌<老虎>的意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朱熹对<诗·陈风>的理解,在<陈风>阐释史上有若干创新:注意到<陈风>中的歌舞元素并认为是在上者(陈国首位夫人大姬)之好倡使然;大胆废除了<陈风>之毛<序>,反对<序>主旨上的刺诗说;提出<陈风>诗篇思想内容上多"男女之诗"甚至"淫诗"观点.当然,朱熹这些创新之处是与他的整个<诗经>诠释学思想相一致的,是他<诗经>诠释视野下的<陈风>学.  相似文献   

17.
杏坛写风流--记邓添华老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奉献为歌气浩然, 执教如蜂献华年. 采得百花成蜜后, 身负千苦心犹甜. 这首诗是五华县城镇中学高级教师邓添华所作,也是他的人生写照.多年来,他在出色完成高三教学任务的同时,辛勤笔耕,创作出版了<化学诗词五百首>和<教学法诗词三百首>,发表教学文章数十篇.他的诗词专著获省、市、县有关部门科教创新成果奖.  相似文献   

18.
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之歌>通常被单一地解读为"天真"的颂歌或哀歌.而实际上,文本所呈现的却是一种具有多重性的"天真".这种多重性既囊括了诗人所描摹的"天真"之境的多层意义,又隐含着诗人对待"天真"的矛盾态度,折射出布莱克的诗歌文本所具有的开放和活跃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跋涉之歌>写于1989年,缘起于湖南电视台在1990年元旦举办的一个专题节目.湖南临澧县县诗人于沙(本名王振汉)受电视台之约写一首诗.诗人认为:人生离不开跋涉,时代离不开跋涉,惟有跋涉才能达到目的地.于是,便诞生了一首文质兼美的散文诗--<跋涉之歌>.  相似文献   

20.
菩提,原名提曰品,1931年生,河南青县人,著有<知风草>、<火车想开>、<菩提自选集>、<新诗评选>等.台湾<七十年代诗选>曾介绍菩提说:"他的诗看似冥想,实则并非冥想,看似晦涩,实则并非晦涩."<二妞在春天>就是这样一首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