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论董安于、尹铎对晋阳城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受命建造晋阳城,成为太原2500年历史的开端。尹铎为晋阳继董安于之后的行政长官,政绩显赫。董、尹二人是晋阳杰出的城建学家和政治家,为晋阳城的诞生及赵氏家族的兴盛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晋阳的历史年龄抑或太原的持续发展,至少已有2500年。太原,尽管宋初统一战争中有堕晋阳而建太原之沿革,惟从晋阳到太原是一座地道的持续发展之城;七朝古都或别都;向为中央肩背及其表里山河之形势;地处古来华夏族与戎狄族接合地带及其化多元性;具有多种独特的传统工艺与特产;典型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代代典型历史人物及其典型社会性格;晋阳古城的恢宏遗墟及其丰富的物。  相似文献   

3.
“天王三京,北都居一。”“雄藩剧镇,非贤莫居。”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 太原曾是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同时又是历朝历代的军事重镇,古称“晋阳”,又有“北都”“龙城”“锦绣太原城”等美誉。  相似文献   

4.
太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有着近2500多年的历史。"太原"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但只是作为地区名出现。战国后期,"太原"才成为建置名出现。又因为晋阳是太原郡的郡城和后来太原府的府城,所以晋阳也兼称太原。西汉初期太原郡下辖31县,后来辖境逐渐缩小,县的数量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到东汉后期已减至16县。  相似文献   

5.
晋阳古城之文化积淀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晋阳的历史年龄已有2499年,晋阳兼乐太原则已有2249年了。太原,尽管宋初统一战争中有堕晋阳而建太原之沿革,惟从地名学,从原始居民传承,从政治地缘等视角看,由晋阳到太原,就是一座持续发展之城,战国赵,十六国前秦,北朝东,北齐,唐,五代后唐,北汉七朝都或别都;向为中央肩背而国家安危兴亡所系及其“表里山河”天下独有之地理形势;地处古来华夏族旱地农业化与戎狄游牧族草原部落化接合地带,是以为民族融合之会归及其多元化;具有太原老陈醋,晋祠大米,汾酒,太原葡萄酒,并快剪刀等独特的传统工艺与特产;典型的自然环境,人环境赞成了一代代典型历史人物及其典型的社会性格;晋阳古城待发掘的恢宏遗墟及其城郊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太原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今年是其建城2500年,现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太原城市形象,扩大太原的知名度,应从展现历史文化,打造龙城品牌等十个方面加以运作。  相似文献   

7.
本根据献记载和实地考察的资料,对晋四卿晋阳之战的原因,经过,历史地位进行了论证,并对战争中的“灌城”形式和引水问题进行了论证。指出晋国封建因素的发展是此役爆发的根本原因,晋阳之战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果,亦即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之界限。  相似文献   

8.
西周初年,唐人在晋南故唐地叛乱,周成王平叛迁移其族并将亲弟叔虞封于此,并命之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原则来羁縻此地的华戎各族。秦汉以降,随着太原、晋阳其名的彰显和史料传抄的讹误,使人们误以为叔虞始封地为晋中之太原,其实先秦时期周族之势力远未及此,其政治地位也未及晋西南重要。近年来,随着陶寺遗址、东下冯类型、天马-曲村遗址及其周围地点的考古发现,唐、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太原在先秦时期实指晋南这一历史事实有所澄清。西周初年晋国始祖唐叔虞封地应在晋西南天马-曲村附近而非今天的太原地区。  相似文献   

9.
太原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起兵之地,也是著名女皇武则天故乡的首府。因此,唐王朝非常重视对太原城的修建,在行政建置上还一度将其上升为"北都",增建了东城和中城,迎来了城市的辉煌。本文根据现阶段晋阳古城的考古发掘,对唐太原城城市建设和规划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0.
公元无零年     
从“公元1年”再上溯一年是“公元前1年”。“公元0年”是不存在的。这一事实几乎尽人皆知,却又经常为人们忽视。 1986年10月苏州举行了建城2500周年纪念活动。这座文化名城始建于春秋时代吴王阖闾元年,即公元前514年。所以,公元前1年为苏州建城513周年。再下一年,即公元1年。则为建城514年。由此可知,1986年实乃苏州建城2499周年。当初举行建城2500周年纪念活动,实在是超前了1年。这1年之误,就是因未顾及“公历纪年中不存在公元0年”而造成  相似文献   

11.
在近世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夏朝传统的信史地位开始发生动摇。主要原因是有关夏朝的各种文献资料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之后,加之,考古发掘一直未能发现夏朝的文字记录,致使夏朝的存在至今还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实际上,从史学方法论讲,记载夏朝历史的晚出文献仍有其真实成分,不可一笔抹杀其学术价值;而夏朝有无当时的文字记录,亦不成为否定夏朝存在的充分理由。夏朝是中国文明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对它的怀疑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今天也该成为历史了。  相似文献   

12.
在北宋与西夏对峙的167年间,双方的商业贸易既不同于传统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商业贸易,又不同于它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商业贸易,且呈现出新的特点。择其要者有四:商业贸易物品种类繁多,商业贸易的不连续性和间断性,商业贸易的有限性,走私活动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13.
大禹治水的成功,在多方面对夏王朝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原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契机之一。通过治水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各部落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华夏集团的领导地位,推动了国家的产生;使禹在民众中的地位和声望大为提高。权力得到强化,为禹在各部落联盟中取得共主地位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治水,人们认识到统一思想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希望有英明领袖领导他们发展生产,过上美好生活。建立专制集权社会符合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夏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年的确定对于研究我国国家与明的起源和印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因而我国于1996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并提出建立夏年基本框架的构想。本以此为出发点,借鉴以往研究成果,运用数学概率统计方法,对有关夏商周三代的献记载及相关标本的碳十四年代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将所得结果与夏化分期相参照,从而得出夏年的大致范围。  相似文献   

15.
周民族的发源地究竟在何处,学界向来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史籍中所记载的周民族的居住地望、迁徙过程以及夏周两个民族关系问题的考述,结合现有考古发掘材料的证据,认为周民族应起源于晋南地区,而夏、周两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探讨古代东方的夏后氏和西方的大夏是二而非一 ,对远古时期的部族迁徙等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夏蜀文化,主要研究大禹。大禹出生之地,自然便是夏文化的源头。大禹生于西蜀,大禹文化源于西蜀,夏禹文化与西蜀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防风氏神活传说作为历史典籍记载的补充,对于夏朝前期的一段历史,其主要反映了以下几点:防风国的大致疆域;防风氏是一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防风氏是一位教民稼穑、助禹立法的文化英雄;防风氏是一位关心民瘼、普受爱戴的诸候;防风氏遭禹诛戳,反映了华夏族融合过程中争斗的激烈。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大都认为中国佛教发展到宋代就开始转向衰落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社会经济化的发展,宋代佛教经过自我调适,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有其自身的标志和特点。“衰落”论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和鲜明的特色性,而且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东亚、东南亚甚至中亚的建筑形制。西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领导的多民族政权曾屹立于11至13世纪的中国西北,并与两宋、辽和金并立近两百年。因此西夏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各个方面都深受中原文化及中亚诸国文化的侵染,其表现在建筑方面也是如此。西夏的历史资料、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中有一些关于其建筑方面的记载,其表现了西夏建筑的形制、材料、类型等诸多信息。通过梳理和分析,可以使读者对于西夏建筑的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西夏建筑与中原建筑的异同有一个初步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