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商丘是中原地区一个重要的商业都市,商丘地处全国东西货物转运。南北物资交流的中心地带,在明清时期商丘集市贸易发达,明代发达的商业经济还催生了商丘人文的繁荣。以侯方域、侯恂、侯恪为代表的侯氏家族,以沈鲤为代表的沈氏家族等家族的兴起,是其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明清时期商丘集市贸易增多,交易物品丰富,有力地促进了商丘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亥是重要的商先公之一,其活动的区域在南亳,即今河南商丘一带;王亥生活时期的社会形态为由部落向国家的发展时期,此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业也开始萌芽;王亥“宾于有易”,成为中国最早的商人。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分工交换关系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分工交换关系产生商品拜物教,引发商业伦理缺失现象;同时,分工与交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是朝着分工不断扩大、不断深化方向发展的。从市场主体追求“分工促进增长”的利益诉求出发,必然催生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商业伦理。商业伦理是分工交换体系发展的内生需求,这种内生性需求,又进一步推动商业伦理内生机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中国现阶段,商业伦理的内生成长机制还处在严重缺失状态,这是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4.
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唐代诗人对商人和商业问题的态度也出现了转变。个别诗人在处理与商人相关问题时能不管身份而据实情;少数诗人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广告意识;有的诗歌具有物品交换功能;不少诗歌具有广告目的和作用;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士商合流的现象。这些情况都说明士商关系正逐步由冲突转向融合,唐代诗人已有了自觉的商业意识。  相似文献   

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下,提出“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这是符合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要求。说它具有时代性,是因为对古代中国商业展开比较广泛的研究并取得较多重要学术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方针之后的景况,高中历史课程应该及时地加以反映。说它具有基础性,是因为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商业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商文化就已相当发达,并因此还在诸子商家中形成一些商家群体。据史料考证,中原地区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商流所在地,而活动于商丘的商先公相土、王亥,以及商初名相伊尹是先秦商家学派的先驱。先秦商家群体的诸多思想,不仅对中国企业的商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培育当代的商家文化和精神,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入中"与宋代西北市场关系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西北庞大驻军形成的相应消费需求对地方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然而,西北农业生产的普遍落后却无法满足驻军的需要。为此,宋政府采取了“入中”政策。宋代的“入中”政策在将大量异地物品输入西北进行集中消费的同时,形成了较为繁荣的贩运性商业。在贩运性商业的影响之下,西北市场脱离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而相对独立的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8.
商丘是商人、商业、商文化和商朝的发祥地。商国的强大应是从王亥所进行的商业贸易这场经济革命开始的,不久在汤时取代夏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商王朝。商丘历史源远流长,古商文化几度辉煌,如商代、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唐代、宋代以及明清时期,商丘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在这块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土地上生活的每一位商丘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秉承创新传统,承担起打造"华商之都"、建设和谐商丘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商业伦理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及具体规范在商业活动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是一个集宏观、中观和微观于一体的内在价值系统。从本质上看,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是一种建立在社会主义商业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独特的经济伦理精神,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商业行业性质和要求的特殊的职业伦理精神,是一种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密切相关的实践伦理精神。当代中国的商业伦理精神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价值追求上功利性与道义性的辩证统一;经营理念上竞争性与协作性的辩证统一;主体意识上理智性与情感性的辩证统一;观念构成上民族性与全球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电影来与同样处在转型时期的其他人同享迷惘、欣悦与渴望,通过电影来理解、面对、解释我们所遭遇的现实。而中国商业电影对此却缺乏把握。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中国观众的传统观影心理和当代娱乐文化心理,认为在当代,商业电影是一种时尚消费,中国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群落由“领潮人”中产阶级和“赶潮人”普通大众构成。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兴盛时期,商业在各诸侯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诸侯国君主的政治决策中影响巨大,齐国以商业为富国强兵之手段,郑国以商业为立国之本,卫国以商业为中兴之道,列国会盟中保商通商条款的订立,争霸斗争中“商战”手段的运用以及对商业城市的争夺和发展商业决定迁都等等,无不说明商业这种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转轨、居民消费转型和改革开放等促成了商业的种种变革。加入WTO后,面对“国际竞争日益国内化”,中国商业发展趋势将转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市场化、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向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加快;商业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贝币的出现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商丘的商族人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展原始的物物交换活动.物物交换中,商族人的劳动所得之物海贝逐渐成为受青睐的中准物、继而成为通货.商朝建立后,海贝成为国货.春秋时期,海贝作为宋国的通货与金属贝一同流通.海贝最早成为中国的货币,海贝作为交换物最早起源于商丘,因此商丘是中国货币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4.
相对中国来说,西欧封建商业的发端是低次层的,在时间上晓得多,在水平上原始得多。但到16~18世纪,西欧封建商业演出一场“商业革命”,在并完成了从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这种变革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复型大农业的兴起、人口的流动和世界贸易的开拓。这些经验对我国今天的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奉行的基本国策。“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其背后的动因并非如有论者所谓的是出于统治者对商人和商业的偏见或好恶,而是有着历史必然性;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抑商”也并不意味着对商人和商业不加区分地绝对排斥和打击——它针对的对象是“私商”,对“官商”,统治者不仅不“抑”,反而予以保护和扶持。为了保证专制王权能够始终有效地控制商业这一国家的经济命脉,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社会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而且富有弹性的商业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在带领学生复习必修II(人教版)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时,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当堂提问,我只是按备课时的资料回答:北宋消除割据局面,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政府放松限制。市、坊分开。益州纸币“交子”出现。水路交通便利。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明初商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认为:不能把明初的商业政策看成是单纯的“抑商”政策或单纯的“通商”政策;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民族贸易政策、海外贸易政策和金融税务政策的演变过程上看,当时商业政策在总体上呈现出从“抑商”到“便商”的变化趋向;这一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取决于社会经济变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为明中后期“边禁”、“海禁”、“银禁”的开放与商人活跃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过程中,“商业”、“市场”、“货币”成为俄共(布)所面临的新的“实际问题”。1921年10─11月,列宁曾写下了“‘商业’?=资本主义”这样一个等式,表明他对原来关于“贸易自由”、“货币制度”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范畴的认识产生了疑问。列宁的思路没有延续下来,他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没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对列宁的等式作出了最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非经常性的经济行为,是指交易双方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包括两种情况: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不具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本文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讨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20.
近代长江中下游沿岸中等城市商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下游沿岸中等城市多“因商而兴”。在近代,口岸城市转口贸易的功能突出,对外贸易依附于上海等大城市,传统商业向新式商业的演变,或是吸收近代的积极因素,或是转向依附于近代工业和对外贸易的经营。同时,商人组织也逐渐近代化。近代长江中下游沿岸中等城市的商业发展轨迹表明:只有建立在自身工业基础上的商业繁荣,才能带来城市稳定、持续的发展;单纯建立在对外贸易基础上,则其发展必然是不稳定的、暂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