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质疑,是新课程实施后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热门方法,众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在时不时地采用这一方法.包括我在内,很多时候也在运用这样的方法,的确也有很好的效果.质疑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但观察当下的课堂,有些时候却是"质"不像"质","疑"不像"疑",这让我又对学生的"质疑"产生了新的质疑.   ……  相似文献   

2.
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敢于质疑;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质疑;通过教师示范,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质疑。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在历史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中"质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本文就"质疑"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和"质疑"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白马非马"这一命题历来被看作是"诡辩论"的典型代表.笔者对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这种观点提出质疑,并对此重新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5.
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呼声最高的就是倡导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连云港市根据地方特色制定了"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模式,其中贯穿课堂全部的就是质疑:预习质疑,展示质疑,课后质疑等.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中"联想·质疑"的心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龙 《化学教学》2006,(9):19-20
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联想"与"质疑"的含义并探讨了"联想·质疑"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组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慈禧是长治人"的论点的9项证据逐一作了质疑,认为迄今为止"慈禧是长治人"仍停留在传说阶段.传说不一定就是史实,历史毕竟不是传说.  相似文献   

8.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笔者听了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闽老师的"神奇的升力"一课,感到受益匪浅,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刘老师创设质疑的情境,层层设疑,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在质疑的情境中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一、"校长实名推荐制"质疑 "推荐制"作为自主招生政策的一项措施由来已久,古今中外概不鲜见.以重点中学集体名义向名牌大学推荐优秀学生也实施有年,而作为其中的一种变式--"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北大的推出却引起了广泛的质疑.  相似文献   

10.
胡晓珍 《文教资料》2008,(21):125-126
课堂教学有多种模式,"质疑-探究"是其中的一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没有质疑的传统语文课堂存在的弊端,本文从学生质疑对课堂生命力的重要性、学生质疑课的具体操作方式及学生质疑课对教师的要求几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期是楚辞学的初兴期,"经学"占统治地位,出现了许多解经大师。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学的兴起,汉儒学独尊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人们直言不讳地肯定其文学的价值。从文献学的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人的《楚辞》研究,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人研究《楚辞》其文学意识明显的逐渐增强,他们经历了魏晋楚辞学研究文学意识的觉醒,南北朝时期楚辞学研究文学意识的高涨,和最后达到楚辞学研究中文学意识的成熟三个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完成了《楚辞》研究从两汉"经学"到以后文学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清华简《系年》对春秋战国的国际关系有许多揭示,以晋楚、晋秦关系为中心,审视晋国的邦交,同时将相关记载与《左传》等传世文献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晋、楚两国史事在《系年》中所占比重最大,《系年》较明晰地记录了两国的争霸始末。按《系年》的话说,“楚以与晋固为怨”,两国关系以对抗为主旋律。晋秦关系按照《系年》的话说,一开始是“秦、晋焉始会好”,后来“秦焉始与晋执乱”,经历了由亲善到对抗的道路。此外,《系年》对晋齐、晋吴、晋越关系均有称述。  相似文献   

13.
音乐赋是继承楚辞而来的,它们在四个方面存在渊源关系:两者大量涉及音乐内容;两者都善用铺陈的手法;两者都擅用精彩华丽的语汇和语言艺术技巧;早期的音乐赋作品善用"兮"字句,而它所用到的"兮"字句型正被涵盖在楚辞"兮"字句型之内。没有楚辞,就没有音乐赋。但汉晋音乐赋由于受文坛重视华美辞藻、重视诗歌等文风的影响,在继承楚辞的基础上而发生了部分衍变。而这种衍变正是文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15.
楚歌,顾名思义即楚地之歌,是产生在南方荆楚地区的地方歌谣。西汉时期,因为项羽、刘邦的楚籍关系而影响到北方地区,同时,也因为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所封侯王有不少是楚国人,对楚歌情有独钟,往往借楚歌来表达其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楚歌更充满了一种忧愁幽思、缠绵悱恻之情,也更加感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不少楚歌,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也使我们更好地看到了楚歌所具有的更为深刻的意义与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吴楚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史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东夷部族已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苗蛮、百越部族有所交往。中原地区的庙地沟类型文化已至于汉水中游,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器已经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建都中原的商王朝的影响已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周王朝也向这一地区发展势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大都是在不断地吸取中原的先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及至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霸,吴、越也北上争霸中原,吴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又互相吸收和影响。战国时期楚国和中原地区通过战争和政治交往,加速了两地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华商报》2 0 0 1年 1月 1 8日发表题为《夜郎古国“沉睡”沅陵》的文章 ,认为湖南沅陵县城南古城址西山墓区中的大型西汉墓为古夜郎国 ,值得商榷。实事是 ,楚之黔中郡城非秦代同郡之城 ,更非古夜郎国王城。上述沅陵西汉墓当为汉景帝之子、长沙国王刘发之后裔墓。  相似文献   

19.
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多方向、多民族、多层次的文化交流融合使汉代乐舞不同于周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乐舞的审美特征,呈现出以"荆歌楚舞"为表现形式,其中一个主要的审美特征,那就是以现实化、世俗化、感性化的审美基调表现一种阳刚、矫健、豪迈而张扬的雄壮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