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闻记者在做调查性报道有时会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我们所说的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不仅采访过程十分曲折,而且学界和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不管如何,隐性采访必须坚持新闻真实及接受新闻职业道德之制衡。  相似文献   

2.
田文 《记者摇篮》2009,(4):15-15
一、隐性采访的定义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隐性采访",即通常所说的"暗访",或者称之为"隐蔽式采访",是指"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我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隐性采访是在20世纪20年代,这种采访形式被媒体和受众接受、并开始广泛应用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2年,央视播出关于在河北省假药市场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暗访(或称隐蔽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尚无准确的法律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来说,新闻暗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简单地说,新闻暗访,就是新闻记者不暴露身份、不讲明目的的一种采访方法,这是同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暗察私访,是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特殊手段。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便直接采访的人和事,就必须随机应变,采取新闻…  相似文献   

5.
刘嘉 《记者摇篮》2010,(4):61-61,80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级媒体,隐性采访被广泛的应用,尤其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新闻调查》影响最大,备受观众瞩目。  相似文献   

6.
曹东 《记者摇篮》2004,(4):12-12,16
隐性采访是法制新闻报道必不可缺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由于法制新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所谓隐性采访,也称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以部分或者完全不公开自己职业身份、不公开自己的采访工具或者设备、不公开自己的采访意图的方式所进行的新闻采集活动。隐性采访既是新闻采访的需要,也是法律所允许的.但它又确实存在侵害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7.
郭涛 《青年记者》2009,(13):61-62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9.
高铭 《新闻窗》2012,(2):45-46
一、隐性采访及其成立的条件隐性采访一般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不暴露采访目的,通过偷拍、暗录等方式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或以体验式或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隐瞒记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从新闻实践来看,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从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1.
电视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由传统的提前制作转向更多的现场直播式报道。在传统的新闻制作过程中,新闻人惯于把采编过程分成前期采访拍摄和后期编辑制作两个部分,其中前期采访拍摄的记者对新闻的参与性更多。对整个新闻发生发展的细节也更清楚,而后期编辑由于在新闻发生或者现场参与较少。只是获得前期记者采访拍摄的素材以进行编辑制作,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中有种常见的采访形式,叫做"隐秘采访"也是俗称的暗访。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比如在一件"医疗纠纷"以病人家属身份,与医院方面对话,或者比如以购房者的身份到售楼处假装买方以套出对方本应对购房者所说的话,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媒体公众性质的缺陷,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而近来"暗访"这种形式的采访,又演变成了"无间道"——卧底采访。记者干着警察的活儿,"新闻爆料人"成了"线人","记者"化身为"卧底",然后将所获取的画面展示到电视画面中,或者报纸网站等媒体中进行传播,确实博的了不少眼球,使得卧底采访愈发流行,然而卧底采访使用失当,会给媒介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的不利影响,并产生新闻越权,侵权等诸多法律问题。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卧底采访的案例,分析卧底采访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是一项特殊的工作,以发生的新闻事实为对象,为完成报道任务或者是了解某些事件背后的隐藏情况,进行专业调查访问的活动研究。在现今新闻界,高价值、独家性的新闻报道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可以说,成功、有效的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保障。在新闻采访中,新闻工作者如何积极运用采访技巧,促进采访工作顺利圆满完成,是衡量一个新闻采访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加强,采访中的质疑性提问方式,因其特有的优势而越来越为新闻采访者所乐用,本文根据笔者实践工作经验,就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1质疑性新闻采访及其相关定义所谓质疑性提问,其目的是向采访对象传递记者批评、否定、怀疑、责难的态度,以获取采访对象对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以消除疑义,是记者对受访对象或者所代表的群体、组织做出的已有观点和言论,提出否定性的评论或  相似文献   

15.
丁井 《记者摇篮》2007,(6):37-37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猎取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面对隐性采访被频繁使用的现状,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充分认识它的负面效应,尽可能地规避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报纸采访是通过对新闻当事人提问来了解事件的内幕或者任务的内心事件,通过采访能够迅速捕捉新闻关键点,让读者读起来更加生动。近年来,网络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广播、平面、电视传播的格局,开创了新媒体传播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对现代报纸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从新媒体时代下报纸新闻的采访环境、采访方式以及采访技巧几方面探讨新媒体对报纸采访的影响,希望对现代新闻采访活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体在名誉侵权官司中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由于新闻采访不同于刑事侦查或者政府调查,采访者不可能以制作调查或讯问笔录的方式取得新闻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当媒体被诉侵权时,采访记录和有关录音录像资料不能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这次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使媒体偷拍偷录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合法化了。那么,它的意义仅仅是记者的隐性采访手段被认可吗?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19.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  相似文献   

20.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