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2006年第1期和第8期先后发表了《水平吹出的肥皂泡能上升吗?》和《也谈“水平吹出的肥皂泡能上升吗?”》两篇文章,对南京市2005年的一道中考物理试题的答案提出了质疑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笔者对这个问题也展开了一些研究,希望本文能引发更深入的讨论.原题:“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南京市某中学举行‘让物理照亮世界’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水平吹出的肥皂泡,常常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试题的答案是:“肥皂泡刚吹出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而上升,随后肥皂泡…  相似文献   

2.
陈建忠 《物理教师》2006,27(1):27-27
南京市2005年中考物理卷第Ⅱ卷第33题原题: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南京市某中学举行“让物理照亮世界”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其中有如下一个问题,请你解答.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水平吹出的肥皂泡,常常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试卷所给参考答案:肥皂泡刚  相似文献   

3.
题目 (2005年南京市中考第33题)今年是“世界物理年”。南京市某中学举行“让物理照亮世界”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其中有如下一个问题.请你解答: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水平吹出的肥皂泡,常常开始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王成伟 《物理教师》2006,27(8):0-40
本刊2006年第1期《水平吹出的肥皂泡能上升吗?———对一道中考题的探讨》一文从实验验证到理论分析,比较充分地阐明了水平吹出的肥皂泡没有可能上升(个别肥皂泡的上升将在后面解释).但文章中在对肥皂泡下降的理论分析时说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气体,且后面的分析都建立在肥皂泡内全  相似文献   

5.
"吹泡泡"是现在许多小朋友很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名37岁男子萨姆萨姆被誉为"肥皂泡人",2009年吹出了一个长23 in(约6 m),直径约5 in(约1.5m)的大肥皂泡,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肥皂泡,有望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1]而在这个游戏中,蕴藏着许多物理规律的应用.下面我们运用物理规律对其进行简化的定量分析,在吹肥皂泡的过程中,首先肥皂泡的表面积经历从无(近乎为0)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另外在肥皂泡的膨胀过程中,由于泡内的气体压力比外界大,相当于将一定质量的空气在一个大气压下压缩到肥皂泡中,其过程可看作是等温压缩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近期的一次学生检测中,参与考试的一千多名学生中,一小问的得分率仅有0.2%.这么高的失分率,引发我们对教学行为的思考.笔者对该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调查,结合学生当时解题时候的思维过程和错误思路,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原题是2010年扬州市中考物理的一道实验探究题,在这道探究题的最后,出现如下一问:小明又制了一些肥皂液,他用吸管向空中吹出肥皂泡时,发现美丽的肥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演示实验是激发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即为一例。但课本中的实验设计是用玻璃导管吹肥皂泡,在实际操作中不易成功。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玻璃管太光滑,所蘸肥皂液较少,不易连续吹出多个肥皂泡,而且易使吹出的肥皂泡偏离管口,“结”在玻璃管上不易脱离;二是吹出的肥皂泡易带上小水滴,使质量增加而不易飞升,体现不出氢气比空气轻的性质。笔者经多次实验,认为可做如下改进,以提高实验成功率增加趣味性。1实验操作a.用一段长约5cm的普通毛笔杆(中空竹管)代替玻璃管。b.在肥皂液中滴加有色…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我就初中化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实验改进,在教学中效果很不错。下面列举几例,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 自制教具,方便实用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加工制作,或将某些仪器进行改进,自制教具,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课本[实验3-4]“氢气流吹肥皂泡”,一般是用玻璃导管或橡皮导管去吹,效果均不令人满意,也易失败。但如果用改进的橡胶管去做,很容易吹出肥皂泡,而且蘸一次肥皂水,可以连续吹出10多个肥皂泡,简单易做,效果好。其制作方法如图1:取一个小孩子经常买来吹肥皂泡的小“…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物理练习中的“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技能形成过程的练习中期,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这时,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些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学生作物理练习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做物理练习中的“高原现象”.二、为什么会产生物理练习中的“高原现象”物理练习中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旧的动作结构和完成动作用的方法必须改变,而新的动作结构和完成动作的新方法尚未建立.具体表现为学生还没有掌握…  相似文献   

10.
很多同学解答一些物理说理题时,往往笼统地回答,甚至对同一章节的说理题的答案千篇一律.如对八年级课本有关惯性一节的几道题笼统地答:“由于惯性.”又如大气压一节中的几道题,笼统地说:“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尽管他们对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有关物理概念、定律等知识是清楚的,但没有用这些知识详细分析题中的物理过程,道理没有说在“点”上.老师给判错,他们觉得“冤枉”,其实是“有理没说清”.  相似文献   

11.
谁的惯性     
正在行驶的一辆公共汽车突然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为什么向前倾倒?许多同学都答“由于惯性”问“谁的惯性?”一部分同学则回答:汽车的惯性.其理由是汽车不刹车,乘客就不会向前倾倒.这部分同学之所以回答错误,是因为物理概念没搞清楚.请看惯性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但在这道题里研究的对象是乘客而不是汽车.有人回答:“汽车刹车时,由于人有惯性,所以会向前倾倒.”这也不全对,因为没有回答出为什么上身前倾而脚不动.原来当汽车刹车时,人由…  相似文献   

12.
超级肥皂泡     
我喜欢吹肥皂泡,也喜欢和院子里的小朋友比赛谁吹的肥皂泡大。为了吹出最大的泡泡,我想尽了各种办法,甚至把妈妈的洗发水、沐浴液都挨个试过了,可效果还是不好。一天,当物理老师的表叔到我家玩,看到我房间里大大小小做“实验”用的肥皂水瓶子,不禁哈哈大笑。他说:“你呀,‘走错路’啦,让我教你一个方法吧。”我乐得差点蹦起来。  相似文献   

13.
“惯性”是“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一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惯性又是教学的难点。 一、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 1.教材叙述的语句比较哲理,例如“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它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初中学生一时不易看懂、不易理解。 2.学生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种种“惯性现象”,但因为尚未学习有关物理知识,故根本不知道这就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非但如此,反而由于对生活经验的误解及误传而形成种种似是而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初中物理中液体压强这部分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这部分知识又涉及到密度、压力、重力、质量、深度、体积和面积等较多的知识。所以,“液体压强”必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相似文献   

15.
高考物理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能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只能从卷面上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高考物理的实验题还属于“纸上谈兵”,但这对加强中学实验教学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93年高考物理的实验试题,在贯彻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体现《考试说明》  相似文献   

16.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它贯穿于惯性、密度、浮力、物态变化等初中物理知识教学的始终。然而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以接受或混淆不清,其原因是:1.学生头脑中已有了用质量来表示产品份势的生活常识。2.对“物质”这个新概念因初次接触而显得模糊,会与“物体”混为一谈。3.对“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这一比较抽象的说法,只会死记硬背,理解不深刻。4.把物体的质量的误认为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因此“物体的质量”这节的教学成了教学上的难点。  相似文献   

17.
惯性是高中物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最容易在惯性这里陷入抽象思考的“泥潭”而无法自拔.由于高考对惯性的考查与要求不高,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会避重就轻,避开对惯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就很“自然”的进入误区.惯性的概念曾经引导许多物理学家深入思考和剖析,使物理学产生重大进展,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思想和丰富的...  相似文献   

18.
初中学生通过二年时间的学习,对物理基本知识与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已经初步掌握与了解。进一步掌握这些知识,并把它们熟练地运用到具体的物理问题中去是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由于物理问题繁多,在复习过程中面面俱到足不可能的,时间也不允许。但是重点知识又必须让学生融会贯通、透彻掌握,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在复习中必须加强知识方法的迁移与辐射。而“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正是体现这种要求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高考理综全国甲卷第21题立足基础、稳中求新、数理结合,突出数学能力与物理思维的考查。在引导改善教学方式,减少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一、试题及解析试题地面上方某区域存在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将一带正电荷的小球自电场中P点水平向左射出。小球所受的重力和电场力的大小相等,  相似文献   

20.
为减轻学生物理学习的负担,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讲解与应用要求降低,除对弹性势能不做定量计算外,也不强调该定律的研究对象是系统,只笼统地提到:“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在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机械能也保持不变。”笔者从教学中深感去掉弹性势能的定量计算是合适的,但不强调该定律的研究对象却很不妥,很容易使学生因分不清研究对象造成思维混乱。有这样一题:“拉着一个物体沿光滑斜面匀速上升,物体机械能是否守恒?”有些学生这样分析:因拉力是弹力性质,物体只有弹力、重力做功,所以机械能守恒。而此题显然机械能增加了。那么造成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在哪?在于没有确定所研究的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