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手段,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教学的至妙之法。办过私塾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都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还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朗读教学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教学的至妙之法。办过私塾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都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还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及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的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学习中朗读的真谛。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更何况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呢,更道出了古人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李镇西老师的课更是通过示范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朗读,让朗读的激情走进学生的心灵。然而,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朗读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培养学生优良的气质。  相似文献   

6.
杨会玲 《甘肃教育》2014,(13):100-100
正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些古语可看出古人是非常重视朗诵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妙悟","悟"就是理解能力。而"妙悟"的前提就是朗读。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注意掌握轻重缓急、停顿节奏等。通过学生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体会作者以及文中人物的感情,初步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如余光中的《乡愁》读时语速要较为舒缓。其中的几句:"长大后,乡愁/是一方/矮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相似文献   

8.
<正>曾国藩在《谕纪泽》中谈到读书之法,说有"看书"和"读书"之分:"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所说的"读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朗诵。他认为读经书和李杜等人的诗"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极大地肯  相似文献   

9.
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教学的至妙之法。办过私塾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都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还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及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语文课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十分重视朗读。如新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韩军老师就大力提倡语文不要“花”太多,…  相似文献   

10.
华艳 《考试周刊》2013,(10):34-34
<正>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最妙之法,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学生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的情景,而历来才华横溢的文坛大家无不是自幼熟读诗书。民间也因此有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的古训。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一味追求分数,而忽视  相似文献   

11.
韩晶 《农村教育》2004,(4):62-62
朗读是文章活动的开始。朗读能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曾国藩在家书中也曾说过:“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呤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的确,朗读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意境,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优美的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感染。  相似文献   

12.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都是告诉我们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它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朗读让语文课显得更加有吸引力,更加婀娜多姿,更加神采飞扬。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因此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朗读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悟文本,把握基调。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态度、感情色彩,也就是感情基调。它是朗读一篇课文的基础。如果我们能体会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朗读确实可以提高语文水平。读和听一样是吸收的过程,学生在朗读时,特别是在熟读之后,对文章有深刻的印象,就会在词句上、表达方法上有所吸收和积累。一、通过范读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一、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古人读书,最注重朗读和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诗句极形象、极明了地表明了古人对朗读价值的认可。但这种极好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却被严重忽视了。笔者经过观察,发现朗读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大致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由此可见朗读在传统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学好并熟练掌握、运用英语这门语言,朗读和英语教学中听、说、写的能力一样不可或缺,它是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又一有  相似文献   

17.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东林书院读书的情景历经几百年犹历历在目。古人寒窗苦读,摇头晃脑,高声吟咏,情至深处乃至于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的一幕仍穿越时空,时时浮现在我脑海。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明朱熹则语"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由此可见"朗读"乃古人读书之根本。然现今之语文课堂,诵读已"渐远渐无穷","摇头晃脑"已成遥远之绝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被驳斥为"死记硬背"。教师以讲代读,认为只有讲授法才能讲深讲透,至于朗读,只是为了讲,为了熟悉一下课文。从背景、作者、字词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课应该有语文课的味道。但是不少语文课依然是"上起来味同嚼蜡,听起来昏昏欲睡,学起来少慢差费"。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究竟怎样才能上出语文课应有的味道呢?实践告诉我,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五味":韵味,情味,滋味,趣味,回味。一、语文课要有书声琅琅的"韵味"清代古文家曾国藩在谈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以说,语言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对于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情愫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  相似文献   

20.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而朗读教学则是其中一种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一、披文入情,读悟结合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朗读指导要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透过字里行间悟出其中的感情,从而在朗读时激情投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