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同志以皖南新四军被围歼的结果,逆推出南下茂林的路线是一条错误的路线,是导致皖南新四军失败的首要或主要原因,如刘庭华《略论皖南事变在军事方面的历史教训》,陈枫编著的《皖南事变本末》、段雨生等著《叶挺将军传》等均持此说。黎汝清同志更认为南下茂林的北移路线是皖南事变的“根本性问题”,谁决定了这条北移路线,皖南新四军全军覆没的历史责任就应由谁来承担(见小说《皖南事变》代后记)。对此,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不是国民党当局指定的,中共中央是知道的,这种路线不是绝路。  相似文献   

3.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是皖南事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如何认识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皖南事变中的项英等问题。目前,党史学界对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国民党同意的路线。第二种看法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项英个人决定的路线。第三种看法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中共中央指定的路线。我认为,皖南新四军北移的路线是叶挺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并经中共中央同意的路线。  相似文献   

4.
在新四军战略重心北移的推进过程中,陈毅领导新四军率先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向长江以北发展的战略基础;率领苏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打开苏北新四军抗日的新局面,使中共中央战略重心北移的目标得以实现。陈毅在军政方面表现出的杰出才能,赢得了中央的高度信任,成为中央在华中军事指挥寄予厚望的不二人选,对党中央新四军战略重心北移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有关皖南新四军北移指示的分析,认为中共中央出于斗争策略的考虑和对形势过份乐观的判断,坚持了皖南新四军北移“拖一两个月”的立场。作者提出这是影响皖南新四军北移进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从浙江云岭驻地遵命北移,行至皖南径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战士英勇拼杀,奋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无理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同时,令汤恩伯。李品仙等部进攻江北新四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事变掀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  相似文献   

7.
关于皖.南事变,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第41页关于皖南事变有这样一段表述:“第二年初(即1941年),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新四军九千余人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移师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相似文献   

8.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开辟了苏南、皖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苏中、苏北、豫鄂边9块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新四军的兵力增长了12倍;武器装备增长了11倍。八路军自诞生到1940年,兵力增长了8倍,武器装备增长了4倍。可见,在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发展速度不比八路军慢。那种认为新四军发展比八路军发展慢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新四军的发展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新四军执行了党中央正确方针的结果,也是新四军与敌伪顽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939年3月,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参加了周恩来在云岭新四军军部主持召开的军部负责人会议,讨论新四军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关内容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1978年,白艾协助粟裕撰写战争回忆录,记录整理了粟裕口述的皖南事变回忆资料,标题为《皖南事变前,周恩来和项英、叶挺、陈毅、袁国平的对话》。对话详细生动,是就新四军发展战略展开争论的"现场"再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核心内容是周恩来、陈毅、叶挺主张新四军应该东进、北上,并尽快地大发展,批评项英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株守皖南的错误想法。结合党中央与项英的来往电文可知,项英即使没有明确的"三山计划",也未能完全执行党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方针,没有认识到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贻误了新四军军部向敌后转移发展的良机,应为皖南事变的发生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过,项英虽然有错,但与张国焘和王明不同,不应定性为路线错误。  相似文献   

10.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曾提到当时江南的新四军在陈毅领导下建立了苏南抗日根据地,江北新四军在张云逸领导下,建立了皖东抗日根据地。在“皖南事变”中,提到江南的新四军移师北上,只有项英、叶挺部遭国民党顽固派围歼,而未提陈毅。重建新四军军部时,陈毅任代理军长。许多同学不明白,“皖南事变”时苏南根据地情况如何?陈毅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1.
皖南事变及其历史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次震惊中外的反共事件。一九四一年一月,我新四军部及皖南部队九千余人奉命北移,路经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蒋介石调集的七个师一个旅共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二千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在这里,我们想就皖南事变及其历史教训作一些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皖南事变的起因与蒋介石的阴谋  相似文献   

12.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其通令、发言人谈话以及报刊中,多次诡称我新四军叶挺军长被"擒获"、"拿获"、"俘获",甚至诬蔑为"投诚".而历史的真实却是叶挺军长为了解除全军的困境,按照党中央指示去参加国民党在阵前提出的"谈判"而被无理扣留,后被投入囹圄,受尽折磨的.现仅就有关文字记载及调访资料对这一问题记述如下:由于项英同志右倾路线的错误,新四军在执行党中央北移方针过程中犹豫拖延,给国民党造成调集顽军包围我新四军的时机.  相似文献   

13.
“皓”电前后新四军北移计划形成的背景和经过说明,项英没有较早地将新四军北移,并没有违背中央的指示,也不是因为个人决策失误造成的,而是受各种条件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学习“皖南事变”时,教材的表述与地图册的相关内容有明显区别,同学们莫衷一是。教材讲“1940年秋,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第二年初,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移师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袭击。”而《中国近代现代史地图册》上,茂林地区在泾县云岭南部,新四军并非先“移师北上”,而是先“移师南下”,这是何故呢?  相似文献   

15.
越过地雷阵     
1946年,新四军陈毅军长决定派出南下挺进纵队挺进浙东,开辟苏南、浙东革命根据地。话说我挺进纵队某支队5000余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夜渡长江后,正准备陕速前进直插浙东之时,不料我苏南地下党组织送来了重要情报,告之国民党三战区为阻止新四军南下,已在长江南岸布下了地雷阵,且那些地雷只要一遇到25公斤以上的压力就会爆炸。  相似文献   

16.
新四军在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苏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创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向东向北发展,巩固扩大了苏南解放区,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新四军在日寇占领的政治经济中心的上海。南京之间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反顽斗争,其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本文对新四军在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以及它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概述,作为对抗战爆发6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在新四军发展的方向上,项英没有“南进计划”,却有南进的构想。项英建议叶飞、张道庸(即陶勇)两团南调,是在八路军南下,与留在江北的新四军解决苏北问题的条件下,挽救苏南的应急措施,党中央最终批准一部南调。因此,不能把项英向党中央的建议和意见,说成是背离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若说项英“始终借故不执行”“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的方针,这是不对的。从实际行动看,项英基本上执行了“向北发展”的方针。但是,项英所执行的与党中央的指示仍有差别  相似文献   

18.
张之光 《历史学习》2003,(10):11-12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于同年11月经上海绕道日本,扶病北上。为什么绕道日本呢?教材没有作深入说明,给学生留下疑问。笔者查阅资料,摭拾成文。一、联合日本对抗西方列强的外交战略构想是远因孙中山从事革命以来,一直幻想取得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1922年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现实,加上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英美支持直系军阀打败日本扶持的奉系张作霖,掌握了北京政权,打碎了孙中山争取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革命的幻想。孙中山转向对外联俄的同时,产生了利用西…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15,(1):1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一个支队共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有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20.
1941年     
1月4日-13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北移,在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顽军7个师的围攻,“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广大指战员虽经浴血奋战七昼夜,但终因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 一部分被俘,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被扣,项英遇害。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密令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领导全党全军在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