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黄振鹏 《新闻窗》2007,(1):33-33
一篇好的报道,无疑要反映一个大主题,或反映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或反映政治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与发展,或反映中央、省委的政策精神落实情况及带给群众的实惠,或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等。作为记者,大多时候所见到的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情,从小事中发现新闻,是记者的基本功。用“小事情”来说“大主题”,反映好大主题,是记者们要多研究并  相似文献   

2.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3.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足见经济与人们日常生活是多么贴近。也可能正因为此,对经济生活中一些重大变动的报道,常会引起上下左右不同程度的非议,以至于在当今的经济记者圈中,不少人对“热点”、“难点”新闻避而远之。“逃避”没有出路。记者,特别是经济专业记者的“天职”,就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经济生活中的新闻。近一年来,笔者有意识地在这一方面做了些许尝试。个中酸甜苦辣,不知同行有共感否? 走出“窘境”在于“层层剥笋”  相似文献   

4.
记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关心民众疾苦,虽时常遭遇各种势力的打击,但是仍然坚持着,不放弃对社会生活的正面引导,从而受到人们的信任和依赖,所以,记者曾被冠以“无冕之王”的尊贵称号。但近年来,在记者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新闻民工”,许多记者都在呐喊“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也许很多人会纳闷:社会转型,文化的变迁并未改变记者所掌握的“话语权”,在日常生活中,记者的报道可以形成“舆论”,而老百姓表达观点永远只可为街头巷议,毫无疑问记者是强势群体,怎么转眼间就变成“弱者”了呢?  相似文献   

5.
李悦 《新闻前哨》2000,(10):37-37
现在,有许多经济报道篇幅不短,提出的问题也不少,就是打不响,为何?关键是记者只找准了某些领导的“够味点”,而没找到与受众的“共鸣点”。要避免这些问题,我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报道要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经济问题包括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制定的方针、政策及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观念,更包括人们共同关心的经济生活中的难点、焦点和兴奋点。要看到,现实经济生活无法回避的问题,经济报道同样也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现实经济工作中的每个问题,都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生活中的那些难点、…  相似文献   

6.
徐晶 《新闻实践》2006,(9):43-43
前不久,寻找休博会民间大使——“晶晶”活动在杭举行。当国内众多记者齐聚一堂时,不知谁说了句“办商报真不易啊!”的确如此。如果说要写好经济生活类报道有一定难度的话,要办好此类报纸的困难更大,这在全国纸质媒体中可能至今仍是一个难题。对此我进行了一番调  相似文献   

7.
报载,大连市大窑湾举行一期工程4个泊位竣工典礼时,几位工人找到记者,对现在经济建设报道中很少提及工人表示不满。他们说:“这竣工,那剪彩……官儿的名字一大串,没有咱工人的份”。因而要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要把咱工人捎上一笔。”希望记者写稿时“千万要把咱工人捎上一笔”,这话说得何等意味深长!一是说前些年,记者写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媒体关注,记者云集。对“两会”这样的重大报道的把握与操作水平,关系到舆论的作用能否正确体现,关系到媒体的特色能否得当显现,关系到整体宣传效应的强弱。而要做好“两会”报道,即使只是处理记者招待会这样一个具体事件,清晰明确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3月1日.晨报A2版关于温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的新闻报道在市属报纸中独具特色。一是有自己记者撰写的自采报道:二是以“关键词”突出温总理在线谈话的要点.如“在线交流,第一次的事情难免有点紧张”“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有信心”“反腐败.正积极准备官员财产收入公开工作”等.既令人一目了然,又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在“访谈花絮”中.以记者采写的“网民留言请总理喝水”和“追访主持人的感受”等细节报道,为主报道锦上添花,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不少经济报道还没有实现从“生产型”报道方式到“市场型”报道方式的转变,它们游离经济“内核”,见现象不见本质,削弱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引导力。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这些报道缺乏经济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世界经济竞争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落实“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要求,使新形势下的经济报道面临严峻挑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经济报道提供了进入经济“内核”的新机遇。记者、编辑应增强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经济报道水平。为此,要结合经济报道实践学好经济理论,打好经济理论知识功底,这是经济报道由经济“外围”进入经济“内核”、提高质量、增强引导力的关键前提。  相似文献   

11.
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生活已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百姓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人们对经济报道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媒体间的竞争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也显得愈发突出。经济报道欲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必须转变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理念,在题材选择上要广开思路、在报道方式上要大胆创新,特别是要重视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经济报道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经济报道的主角是人。“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就是要在经济报道中关注…  相似文献   

12.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13.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外向型经济”的企业,故某某县、某某乡有多少出口创汇的企业,就想当然地把某某县、某某乡说成有多少个“外向型经济”的企业,甚至有的县、乡领导在向记者和通讯员介绍情况时也是如此说,难怪我们一些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如此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外向型经济?据笔者所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经济一词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对新闻传媒中的经济报道也有了全新的要求。作为肩负经济报道重任的县市报经济版,如何适应形势,吸引读者,指导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报界同仁普遍关注并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经济版要搞好经济报道,既要少报道动工、开幕、剪彩、竣工、鉴定之类动态性消息,避免与要闻版雷同,又要切实改变目前经济报道中存在的统计报表式、简报总结式等报道形式上的弊病,尤其要注重唱好“深”、“活”、“多”三部曲。  相似文献   

15.
某企业经济效益好,半年度时,一位记者说这是强化经营管理、落实生产责任制的结果;到“七一”节,一位记者说成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结果;省报一位记者来,又说是该厂重视科技兴厂的结果。对此,该企业职工一笑置之,说这些报道尽是胡说八道的假话。但是,这些不同角度的报道,如果单独看其中的任何一篇,都很难发现有什么不真实,因为这些报道中提供的具体事实都是确有其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真事”成“假话”的报道呢? 大家知道,新闻报道必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新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是媒体的主打产品,对经济活动的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的深入挖掘与提升,是把经济和新闻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对记者素质的考验。艾青在谈到对经济报道的体会时认为,记者素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善于把经济和新闻结合。”所谓经济与新闻的结合,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经济报道的主题的提炼,即经济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体现从而成为新闻价值。我们在经济报道的实践中体会到,  相似文献   

1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里,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科技报道却仍然存在着离普通读者距离较远,记者写得抽象晦涩,读者读得枯燥乏味,“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现象。这是我们应该正  相似文献   

18.
亦杰 《今传媒》2005,(5):62-62
我是一个修炼得不太被某人某事感动但尚未麻木的老者,读了《今传媒》杂志今年第二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事迹的报道后,沉思良久,还是被感动了。也许是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缘故,刘畅事迹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的“底层情怀”。刘畅认为“在中国做记者要有底层情怀”。我在想,他  相似文献   

19.
白庆祥  倪玉 《军事记者》2002,(11):52-53
今年6月14日至16日,第十三届“中国时事报道奖”评比会在大连召开。趁此机会,我们采访了作为评委的新华社“0001号记者”李尚志。作为新华社国内部原主任,作为第四届韬奋奖获得者,作为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原会长(现任顾问),作为活跃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直接采访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记者,李尚志有太多的传奇故事。面对我们这些新闻后辈,李尚志并没有以名记者自居,更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分而自恃。这位62岁的山东籍的老记者热情地和我们交谈起来。“一年的军事记者生活对我来说虽然短暂,但是谈谈一个老记者的报道生活,可能会对…  相似文献   

20.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