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读《琥珀》等三篇文章有感李书卿薛红娟老师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以《琥珀》的教学为例:《教参》要求“教学本课要注意……指导学生朗读,仔细体会琥珀形成和发现的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条件”,有多少教师“注意”...  相似文献   

2.
琥珀的制作     
引导学生学习了<琥珀>这篇课文之后,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那块天然形成的琥珀,很希望自己也拥有一块琥珀.为了满足他们的心愿,把人工制作琥珀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3.
《琥珀》一文从万年前的形成写到万年以后,琥珀被渔民发现,并写出了人们据以推测的情况。文章写远古之事,虽属假说(推测),但上有“来龙”,下有去脉;前有“交代”,后有“着落”,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学习过《黄河象》一文,有了一点关于化石的知识是学习这一新课的有利条件。我要求学生课前复习《黄河象》,再预习本课。教学时我这样安排:先认识琥珀的样子。小学生从未见过琥珀,可是又没有直观教具,根据学生求知迫切的心理,先引导他们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4.
《琥珀》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层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学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琥珀。”有的说,“我想知道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解答,而是放手让学生查找资料、查字典,自己弄明白。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没见过琥珀,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几幅琥珀的图片,…  相似文献   

5.
<正>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一个词语:琥珀。谁会读?你们见过琥珀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这就是琥珀,谁再来形容一下?那你们了解琥珀吗?学生交流。(板书:奇异,理解意思)。补全课题,齐读。二、检查预习1.读词语:琥珀、松脂、渗出、包裹、澎湃、黏稠、详细。2.指导书写:"澎湃"一词。书写时注意什么?学生交流。3.抽读课文3、4、5、7、8、10、11、18自然段,思考课文主要讲  相似文献   

6.
一个老师教《琥珀》这课,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怎样从一个琥珀推到一万年以前的情况呢?”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要他们读书、思考,准备讨论。学生举手的只有三、四个。其中一个学生从头到尾概括地讲了一遍,显然没有达到要求。接着教师说:“这个问题比较困难,要仔细读书,要多动脑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当中很大一部分同学都不喜欢写日记,甚至是畏惧写日记,然而,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发现"原来什么都可以写进日记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发现"日记就是这样写的呀!",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也是写日记的高手了!"  相似文献   

8.
《琥珀》是小学高年级语文中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琥珀化石 ,假想了琥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并推测出在一万年之前就已经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文章的篇幅较长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能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与大脑 ,既缩短了教学时间 ,又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教学课时的设计《琥珀》这篇文章故事性强 ,生字新词少 ,容易理解 ,可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搞清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讲琥珀的发现过程以及琥珀的价值。二、教学媒体的设计课堂一…  相似文献   

9.
笔者听了北京吴正宪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圆的周长”,教者通过质疑问难,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其中一个片断颇为精彩,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学习,要学就靠老师引导。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究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如何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如何设置变量,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如何对待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如何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等等)。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就会走许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  相似文献   

11.
《琥珀》是根据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博物学家布封的著作改写的一篇课文.它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介绍了琥珀形成的科学知识,是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 教材编者将它编入小语第十册第四组,作为这一组重点训练项目的重点课文,正是因为它具有“抓住要点,考虑周到”这一鲜明的写作特点. 为了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文的这一写作特点,完成本组课文“抓住要点,考虑周到”这一读写重点训练项目,可以采用突出重点,联系整体,归类比较的教学形式.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组织讨论,突出重点.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解题入手,抓住  相似文献   

12.
朱士英 《上海教育》2001,(24):47-47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设计10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1.无疑生疑法,即引导学生对教材观点和老师授课的内  相似文献   

13.
当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老是失分,你打算怎样做?有一部分老师会说:"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多加以指导。"其实最有效的方法,最长久之策应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有价值的地方放大品读,并由此扩大词汇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有针对性的文章;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技巧做题。  相似文献   

14.
<正>张奠宙教授曾指出: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这里的"转化"指的是把教材内容变为学生发现的过程;这里的"接受"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后的自我感悟.老师的作用在于听懂、看懂学生的思考后,找出学生思维的"断点",引导学生去"焊接"起从条件通向结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建立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并能在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的美。  相似文献   

16.
六年制十二册第七组讲读课文《琥珀》,根据一块琥珀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现象,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想象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详细介绍了琥珀形成的有关知识以及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课文是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的。课文较长,叙述的情况较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如果抓住琥珀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六巧”进行教学,激  相似文献   

17.
<正>一、引导观察生活%培养写作兴趣作文教学首先需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从引导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入手,在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学生常常要求老师告诉他们写什么,甚至要求告诉他们怎样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自演的小品来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用学生自己的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作为观察的主阵地是最好不过的。利用学生自编自导的小品引导学生注意身边平凡的小事,小品1:上课了,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发现了  相似文献   

18.
<正>孙维刚在《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一书中说道:老师应把课堂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当导演,引导学生把一堂堂课演绎成一场场攻克一座座山头的战斗.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去完成.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告诉我们,教学中老师  相似文献   

19.
“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这个实验错了。”———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已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教学实践告诉我,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眼案例演“老师,你们错了!”在教《食物的营养》一课时,我正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结论时,一个学生突然大声喊起来:“老…  相似文献   

20.
发现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竞争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