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自身诸要之间的和谐,指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的,能使自然、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形成的一种相互融洽、彼此适应、相辅相成关系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关系.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魏特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和谐思想都有程度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自身诸要素之间的和谐,指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的.能使自然、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形成的一种相互融洽、彼此适应、相辅相成关系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关系。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魏特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和谐思想都有程度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提出的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当前我国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积极协调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利益矛盾的妥善处理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公平公正的目标,调节利益矛盾可促进和谐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正确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协调统一的社会状态。其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就是要使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社会融洽相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和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身和谐。矛盾主要是指辩证思维下的矛盾,即对立统一。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达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在实践中正确地处理这几对关系中的矛盾,使之成为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动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一个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人与自然、人与人、不同利益群体、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前提下,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在稳定与和谐的关系中,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稳定的最佳状态,是积极的稳定、持久的稳定。在发展与和谐的关系中,发展是关键。解决社会发展的和谐问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是第一重要的,其中,发展经济又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遭遇到诸多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关系问题、全球化问题等等,从理论深层上来看,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我国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和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社会的和谐思想,也离不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9.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0.
“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论语》提出的“和为贵”是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所在。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文化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不同范畴。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和谐能够长期稳定存在的社会。而社会和谐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最佳状态,它只说明社会发展在某一时空存在的一种最佳状态,没有说明这种最佳状态存在的时间长短。要把社会和谐稳定在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才可以说是基本构建成了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体人格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和谐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现实层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国民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文化是塑造和谐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思想的意蕴丰富,从不同角度和视阈出发进行阐释,将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实践过程,单靠主观臆想不能实现和谐,它需要一系列现实的制度安排。宪政民主是社会主义多元利益主体和谐的制度保证;宪政法治是社会主义权力、权利均衡和谐的制度依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宪政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形成完美契合。因此,宪政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能提供的实现社会和谐的最恰当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成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其核心是人的和谐。和谐社会与成人教育有着内在必然联系,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主体,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促进个体受教育的公平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一个在中西文化中都曾有所体现的社会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和实现的可能。这种新型社会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等多种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与教育形态"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不同形态决定着教育的不同形态和范式."和谐社会"是一种实然和应然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经历着"依存型联合体"、"契约型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三种具有"和谐特征"和"和谐追求"的社会形态,也相应经历着"经验形态的教育"、"技术形态的教育"、"交往形态的教育"三种教育形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努力构建以"科学发展"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发展技术形态的教育,迎接交往形态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静态社会,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平均主义社会;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只涉及人与人关系的社会,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和谐社会都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实践和认识成果,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指南。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价值创造与新型文明的培植过程.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决定了教育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理性审视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实现教育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侵权现象大量出现,危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和谐社会应是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被尊重和保障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侵权责任法规范的调整。侵权责任法的出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侵权责任法的价值取向是公正与安全。侵权责任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与功能,一是和谐价值与衡平功能,二是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