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审美对象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以审美对象这一美学问题的研究思路为起点展开从传统美学到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将审美对象置于存在论和价值层面,对其进行从胡塞尔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逸”是一种人生态度与艺术审美的自由创造,而“逸”在中国画的形式审美取向上则主要体现在于对程式化的画法之逸出或超越,脱略规矩方圆,超越一般的艺术表现程式,进入一种审美创造上的自由天地。“逸”虽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画的至高品格和绘画美学的一种境界追求,但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变迁,“逸”的审美批评话语在各个时代中的美学内涵也随之发生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或侧重,具有一种历史性衍化迁替的话语特征。同时,“逸”的表征形态不是惟一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重新梳理研究的,厘清这种审美思想衍化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规律,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主体-对象关系范畴进行了重新阐释,具体论述了审美主体,对象的双向互动关系,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和审美对象的存在特征,从而,阐明了马克思美学思想中的主体与对象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禅宗作为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影响深远。禅学思考的问题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与中国艺术精神内在契合。禅宗美学以独特的艺术旨趣对中国绘画创作高度渗透,在传统绘画体系之外建立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并由此推进了中国艺术审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5.
禅宗作为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影响深远。禅学思考的问题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与中国艺术精神内在契合。禅宗美学以独特的艺术旨趣对中国绘画创作高度渗透,在传统绘画体系之外建立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并由此推进了中国艺术审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6.
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对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作出分析和解释的理论,审美关系的价值表现即审美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相比较,两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人科学领域的重要话题逐步从认识论领域转移向美学领域,而美学理论和美学思维对于思考和解决现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可以提供积极而建设性的意见,因此,美学在现代人科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7.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因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在对茨威格作品的阐释过程中,读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重新挖掘茨威格作品的审美价值,建立了一个新的审美视界,他们再现了茨威格作品的思想性价值,使其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的互动中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具有传承性、技术性、图像性、展演性和实用性特征,是中国文化稳态发展和文化主体性的表现;当代流行的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体现了西方血统与中国精神的融合;当代中西相通的传统审美形态,具有普遍性、愉悦性和大众性特点,表现了中西审美形态沟通的现实性;当代正在生成的戏仿、冏和风貌等审美形态,具有开心、巧智、解构和无美而乐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价值观。当代中国审美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传承性、主体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审美关系理论是现代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审美特性、美感经验以及与之相应的美的感性形态的生成问题,而且关系着美的根源或美学本体论问题。中国现代美学早在30年代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这表明审美关系作为现代美学课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无法回避的历史意义。审美关系理论仍需要向前推进,仅仅局限在经验地描述审美不同于实用和科学的特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美学的研究水平。实际上,非实践、非认识的审美关系,恰恰是从实践和认识两大关系中转化升华出来的,为了深入理解审美关系,必须首先理解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看到作为两者综合的审美关系及其特性是如何形成的,看到美的形态是在怎样条件下呈现出来的。这些理论,将为审美关系的研究,为美的形态和艺术创造的历史研究,提供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王朝闻一生致力于美学研究,他从艺术实践、艺术欣赏出发,探讨审美规律,并将之与人的审美生存紧密联系起来,加速了当代美学研究的深化,切入到美学与人的生存的内在联系的研究,在审美关系研究、审美研究对象开拓、审美特性确立、当代生活艺术化尺度等美学问题上都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正把对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推向深入.反思之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危机并非因为审美活动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主要在于对中国和世界当前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疏离,并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研究不够.反思之二是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其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文艺学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但"文化研究转向"绝非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良策;文艺学在引入文化的维度时,千万不能丢掉了对于文学更基本的东西--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主体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会形成相对固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准备和思维格局,这就是审美心理定势。本文主要探讨了心理定势的形成因素、表现特征、作用,以期为审美心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歌剧《阿依达》充分体现了威尔第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思维和独特的音乐审美趋向,展示了新的歌剧创作风格。该文分析了威尔第对歌剧的形式和结构等问题的新设想和独到的美学观点,他把歌剧美学因素和观众的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以审美范畴的悲剧性引发人们对战争、社会、人生和爱情等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何海春 《成才之路》2020,(9):106-107
生态美育为学校美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是教育领域顺应时代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尝试,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态审美素养。而语文课堂作为学校开展美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采用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教学策略开展生态美育,达到落实生态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审美原则与审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学术界对审美普遍性、审美偏好、审美标准、审美相对论、审美语境等审美原则,从不同侧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的探究。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研究者要在文化背景中审视不同文化中的审美偏爱,不仅注重与形式主义相关联的联想意义,而且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一种文化成员相对广泛地共有的形式—意义的普遍联系之中,以此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6.
主要探讨在美术创作中如何创造审美时代性。认为,美术创作要有进步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趣味,要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先进性、新颖性、创造性,不断创新技法,勇于使用新材料,要敢于、善于超越传统,创造艺术新门类,作品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7.
对审美期待视野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民族审美趣味,建构高尚的审美化,以往有关审美期待视野的揭示大多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系统理论,为审美期待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们集中运用了荒诞这一艺术手法,随着世界的变幻和艺术的发展,荒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取代了丑的中心地位,成为又一新的审美范畴。荒诞的美学意义与荒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为审美范畴的缘由以及审美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伴随古典艺术到现代、后现代艺术的转换,诗、画的自律性已突破原有的层面,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诗、画的比较也应突破传统的单向关系,在审美形式、审美意象、审美境界三个层面作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新武侠电影首先改观了武侠电影的外在美学特征:武术的风格化呈现画面构图的精致考究以及冷兵器的千变万化、光彩炫日。在发挥视觉化奇观的同时,新武侠电影在内在美学观念上也发生了变化:“武”不再有崇高的价值意义;解构了传统的侠义精神;人物遭受着精神创伤,迷乱了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