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谈起新闻失实,人们就会想到编造假新闻的“客里空”和动机不纯的虚假报道.其实,这只是新闻失实的一种表面化现象.新闻失实还有一种隐形化的表现,即在新闻内容部分真实掩盖下的部分失实.这种表现虽然与假新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同样能给读者以不真实的感觉,而旦,它的出现频率较之内容全部失实的假新闻要高得多,更不易被察觉.它对坚持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的新闻工作会造成经常化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2.
我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其中似有一点歧义,还需要疏解几句。假的“真新闻”,就是这“真实的新闻”其实是不实的,这在理解上并无问题。真的“假新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这“虚假的新闻”其实是真实的;另一种即这“虚假的新闻”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我所谈论的“真的‘假新闻’”当以前一种理解为是。近年来,各地媒体上的假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啧有烦言,虽经《新闻记者》编辑部连续三年精心评选出“十大假新闻”,各地媒体纷纷批评,却毫无收敛之迹象。新闻之真假,看似一个简单的事实认定问题,但实际却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假新闻”有的是…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23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北京电视台播发虚假新闻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发出了通报。通报指出,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题为“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报道无中生有,编造了北京市某区一些黑加工点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子出售的假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1,(3):7
虚假新闻的四大新特征五种危害杨保军在2011年第1期《新闻记者》上撰文提出虚假新闻的四大新特征:1."纯粹假新闻"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制造和出笼。这种假新闻是彻头彻尾的编造和捏造,很多都是出于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的想象和臆测。2."假象新闻"明显增多,公众越来越被迷惑。没有事实,就策划事实;没有足够大的新闻事实,就在原型基础上"打气"、"灌水"。这类看起来拥有一定事实根据的新闻,对难明  相似文献   

5.
新闻姓真也姓新,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说其姓“真”,即突出强调是事实的报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说其姓“新”,一指新意,一指新近,涵盖了内容和时间两个概念。这就使新闻区别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尽管这样,新闻也并非与创新无缘。诚然,新闻事实本身是不能妄加创新和创造的,否则就是歪曲就是编造就是假新闻;但对同一个新闻事实,存在着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和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涉及到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面假新闻,指正面报道当中包含有虚假、不实成分的新闻报道,以往也有研究者称之为“好事假新闻”。正面假新闻存在已久,按不同报道对象,大致可以分为时政新闻的成就措施类、好人好事典型报道类、奇人逸事报道类、造气氛和表态式的报道类。  相似文献   

7.
刘雪红 《新闻窗》2012,(4):44-45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必须进入现场。有的记者到现场后,对许多情况往往视而不见,忽略了许多细节,本来可以写出一篇相当出色的报道,却写成了很一般化的报道,浪费了新闻资源。因此,要很好、快捷地完成采访任务,把新闻“做大做好”,确保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必须抓住现场采访的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虚假新闻是新闻传播中的痼疾,是社会的一大公害,编造虚假新闻为正直的记者所不耻。但在实际工作中,从业人员对录音报道音响的真实性原则往往认识模糊。笔者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常常发现音响失实的现象,比如:报道中的采访对象不是交谈,而是在“念话”;实况音响背景干干净净,没有现场气氛;明明是张三的声音,却说成是李四,张冠李戴。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报道的可信度。众所周知,录音报道是由文字部分和新闻实况录音、包括人物的谈话等音响构成。就音响部分而言,它的真实性包括音响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场气氛、背景音响、新闻人物及其讲话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0.
杜华赋 《新闻界》2003,(1):60-6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按理说,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在高级宾馆里,找人送些文件、简报来拼凑,有的甚至叫该企业的新闻干事把稿子写好,署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然后就向企业有关人员暗示或公开索要礼品和“红包”。有的记者公然带着“情人”来“采…  相似文献   

11.
江坪 《新闻实践》2007,(9):37-37
近期,两件虚假新闻引起新闻界的关注:一件是,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做的包子》虚假新闻。报道无中生有,编造了北京市某些黑加工点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子出售的假新闻。消息播出后,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界的广泛关注,造成了极恶劣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韧 《新闻记者》2008,(1):26-29
真实和虚假是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虚假新闻的出现并不奇怪,也不可怕,它是古今中外职业新闻人随时都要警觉的一大问题.在新闻报道中,只有强烈职业荣誉感并严格遵循新闻采集规范的新闻从业者,才会竭尽全力寻找真相,尽最大可能避免报道失误.尽管中国新闻界做出了许多努力抵制虚假新闻,但虚假新闻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从近年来<新闻记者>杂志年度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活动中可见一斑.国内研究者对于虚假新闻的成因和防范对策论述颇丰,但对虚假新闻处罚的讨论却存在缺乏可操作性、措施疲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假新闻对社会的污染有目共睹,对新闻界的危害不可低估。借“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东风,各地新闻界形成新一轮打假风暴,营造新闻舆论“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氛围。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新闻打假,不让虚假新闻溜进报纸版面呢?我们以为要把好如下三关:  相似文献   

14.
胡小龙  宋敏 《河北广播》2007,(5):46-46,48
前段时间,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事件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再次敲响了警钟。这再次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已成公害。说到假新闻的泛滥,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新闻教育。因为新闻教育是源头,是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朱天香 《新闻前哨》2006,(10):39-39
由于报社对记实行了量化考核,少数记为了完成任务,在采访不全面、不深入,甚至不到现场的情况下,写“大概新闻”、“材料新闻”、“印象新闻”、“嫁接新闻”等,有的甚至编造假新闻。对于编辑来说,识别和堵防事实性差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孙巍  秦峰 《新闻知识》2005,(11):13-14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现在不时受到虚假新闻的侵扰。一些或捕风捉影、凭空编造,或夸大其辞、违反常识的虚假报道不断出现,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危害。究其产生的根源是,有不少新闻从业人员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没有恪守新闻工作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也有媒体为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将真实性原则让位于所谓“轰动性”,为了“抓住受众眼球”而置新闻真实于不顾;也有记者作风漂浮,追逐名利,不深入采访或根本不采访,随意编造或“编抄”别人的稿件等等。  相似文献   

17.
李俊 《新闻窗》2007,(6):37-38
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成了虚假新闻的代名词,也为新闻界树立了一个警示牌,一些媒体称他是新闻界的一大耻辱,影响深远。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纸馅包子”事件有许多的经验教训可取。笔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有10年,对如何杜绝假新闻,在采访中有—些教训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第一期评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大多是经国内知名新闻机构报道才产生恶劣影响的 ,而这些新闻单位应该有较为严格和完善的审稿制度 ,主观上也不愿刊播假新闻 ,那么假新闻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呢 ?笔者认为是对新闻材料和事实之间的关系没有辩证的认识而造成的。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明确提出新闻“材料”不等同于“事实”。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 ,事实是客观的、现实的、第一性的东西 ,材料则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来源的表象、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它既包括事物的表象、表现这类第一性的材料 ,如物证材料 ,…  相似文献   

19.
新闻失实是老生常谈,人物新闻又常常成为新闻失实的多发地、重灾区,差不多可说是一种新闻公害。我们常常读到令人生疑乃至令人生厌的人物新闻。 有的为把人物拔高为先进模范人物,甚至不惜编造假事迹,塑造假典型。有一村官死于任上,一记者奉命去写这个典型。这名村官实际上是个土皇帝,有许多欺压百姓的劣迹。记者进了村,希望采访到村民困村官去世而痛苦不已的场景,但很遗憾,这样的场景没有出现。村民对村官之死连话都不愿说。记者灵机一动,对一位大爷说,您眼角上粘了块脏东西。大爷就抬手去擦,记者就拍下了一张村民为村官之死痛苦流涕的照片。照片连同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一同登了出来。不料,针对这名已死村官的上访并未停止。最后,揭出了  相似文献   

20.
录音报道,要坚持真实原则。然而,一些记者,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原因,往往制出虚假的录音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按记者的意志办事。记者按事先想好的路子写好稿子,将被采访人请到指定地点念稿子。有的记者采访结束后,见录音效果不好,于是找一个声调相似的人代替说话,造成严重失实。二、主观臆断,编造新闻。某台一记者为反映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